西關文化

西關文化

“西關文化”記錄了廣州西關的崛起與衰落,是廣州文化一個重要的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關文化
  • 西關文化:記錄了廣州西關的崛起與衰落
  • 是廣州文化:一個重要的部分
  •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西村
地理位置,崛起與衰落,相關作品,相關連線,

地理位置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在明清時期這兒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

崛起與衰落

興起
西關從什麼時候開始崛起,查過史籍都找不著明白的說法,但西
西關文化
光復路:原為第三甫、第四甫、第五甫1931年改建成馬路,命名為“光復”,含紀念辛亥革命之意,取推翻清朝統治,光復河山之意。
上下九路:原是“第九甫”
恩寧路:恩寧路也跟“甫”有關,恩寧路原名十一甫、恩寧東路、恩寧中巷、恩寧北路和恩寧市。
1931年擴建成路,並沿用“恩寧”作路名。
西關最早的商業聚落是在宋代的繡衣坊(今下九路),至明代隨著開鑿大觀河發展成為城西的主要商業街圩,並逐步擴展為十八個“甫”。即沿西濠和大觀河而興建的街圩。“十八甫”計由西濠金字灣西側第一津開始,向南成為二、三、四、五、六、七、八甫,轉西至下西關是九、十、十一甫,再轉東向南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甫,再向南轉向西為十七、十八甫。

相關作品

連續劇:<西關大少>、<風雨西關>
樂 曲:<西關小姐>-主唱:東山大少、<西關>-主唱:廖偉力

相關連線

恩寧路 上下九路西關大屋仁威廟孫中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