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寺(江蘇揚州寺廟)

西方寺(江蘇揚州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方寺位於江蘇揚州市駝嶺巷西段北側。前身是隋朝所建的避風庵,原址地濱大江,風浪作時客舟皆泊庵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寺
  • 屬性:江蘇揚州寺廟
  • 位置:江蘇揚州駝嶺巷西段
  • 原址:地濱大江
歷史,景觀,

歷史

唐初於庵前掘得石佛三尊,唐太宗聞其事,特敕賜“西方禪寺”額。後圯。唐永貞元年(805年),僧智完遷建西方寺於今址。明洪武五年(1372年),僧普得重建。明永樂至清乾隆間,均有修葺。清康熙年間,有南源禪師卓錫於寺三十餘年,有記缽偈三十餘首,刊入《百丈清規》行世。鹹豐三年(1853年),西方寺除大殿外,余皆毀於兵火。同治、光緒間相繼復建,但未復舊觀。該寺有前後三進,東有廂房,西有菜園,房屋共40間。

景觀

西方寺現存建築僅明代大殿和晚清復建的廊房、方丈室。殿後有古銀杏一株,樹幹數圍,枝葉繁茂,為明代遺物。大殿面闊三間16.65米,進深17.7米,下有簡單的石台座,上為重檐歇山頂,所有構架多為楠木製成。柱頂做卷殺,成覆盆形式。所有梁架全部露明造,正中縫做抬梁形式,為月梁形制。山面為穿逗式。大殿內彩繪系五彩遍裝,不用藻井。主要部分梁、檁、枋的彩繪保留了宋代風格,次要部分花紋與底色多用青綠色及黃白色相互襯托,色彩不複雜,構圖鮮明,多用連枝圖案,花紋輪廓簡單,為明代早期彩繪之風格。柱子、斗栱原來都有彩繪,現僅存小片彩繪和一些痕跡。彩繪增加了殿內莊嚴和輝煌的氣氛。乾隆年間,傑出畫師“揚州八怪”之一金農曾寄居西方寺內,度過晚年。1982年,西方寺大殿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