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圖

西征圖

《西征圖》,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基本介紹

  • 名稱:西征圖
  • 地點:西南亞
  • 時間:1219-1225
  • 參戰方:西夏
  • 主要指揮官:成吉思汗、拔都
三次西征,勝利原因,

三次西征


   第一次西征(1219-1225)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為了肅清乃蠻部的殘餘勢力,以及消滅西域的強國花剌子模(Khorazm),便藉口花剌子模殺蒙古商隊及使者,親率二十萬大軍西征。他的四個兒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以及大將速不台、哲別隨行。蒙軍長驅直入中亞後,於1220年攻占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馬爾乾(Samarkand),其國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別等窮追之。因此蒙軍便西越裏海、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Russ),於1223年大敗欽察(Kipchak)和俄羅斯的聯軍。另成吉思汗又揮軍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闌丁,在印度河流域打敗之。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發展為四大汗國。
第二次西征(1235-1244)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後三子窩闊台繼任大汗。窩闊台於1235年派遣其兄朮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萬大軍再度西征。西征軍很快就徹底滅亡花剌子模,殺札闌丁。不久又大舉征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基輔諸城,並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心挺進。1241年,北路蒙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Legnica),大破波蘭與日耳曼的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義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為“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台駕崩的噩耗,於是急速班師。
第三次西征(1253-1260)蒙哥於1251年即大汗位後,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亞地區,頭等目標是消滅木剌夷國(Mulahida,在今裏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軍蕩平木剌夷之地,並揮師繼續西進,攻陷報達(Baghdad,今巴格達),屠殺八十萬人,滅亡歷時五百餘載的黑衣大食(Abbasids)。此後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聖地麥加,攻占大馬士革,其前鋒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東部的賽普勒斯島)。本來他還要進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陣亡的訊息,便率主力班師。
西征之戰西征之戰

勝利原因

蒙古大軍西征為什麼所向無敵?
歷史上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憑藉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1260年對穆斯林的愛因加魯特戰役失利未計算在內),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總數不過最多20萬人左右(歐洲戰場從未超過15萬),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出現在中原對金的鈞州一戰中列陣“層層疊疊,厚20里”的情形。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蒙古軍隊攻城
一、西方各國軍隊採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
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體現出來了。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範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於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表現。而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堂堂正正的正戰。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採用正面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採用嚴密的隊形,特彆強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後面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著,作後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衝擊的任務。很明顯,這種戰術的衝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