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踏歌

“踏歌燈火下,白衣雜綠衣。連環腕相握,旋步作團圍。阿奴吹短律,雀躍狎寒威。曲肩踵其武,徑復屢依違。鴛鴦何放浪,形影不自非。雄鳴類鳩舌,雌聲艷卻微。引吭迭唱和,躑躅忘所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山踏歌
  • 時間:清代
  • 詩人:趙朴
  • 內容:箭桿場通宵達旦踏歌的動人情景
這是清代大理詩人趙朴描寫箭桿場(即今洱源、永平、雲龍、漾濞四個縣交界地帶)通宵達旦踏歌的動人情景。如今,這種原始舞蹈仍在洱源縣的西山鄉盛行。
月亮剛在山丫口上露面,大鍋場主婚人家門外的場壩已經擠滿了人。一個個舞場自願組合的舞伴們都圍著一堆堆熊熊燃燒的篝火跳起了“薩追雨奪”(打轉身子)、“牢里牢”(往後退)、“五刷超嗎燒”(猴子搓麻繩)、“咬資等恩巴”(羊羔子吃奶)、“王得兒卦”(老鷹展翅)、“汪益刮”(洗衣裳)、“呼麥上怕”(駿馬奔踢)、“筐機咬早”(狗拉羊腸)、“賞處呆”(繡荷包)等二十多種舞蹈。
洱源西山白族的踏歌舞蹈是西山白族人民的藝術傑作。195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文學調查組的李星華、陶陽、楊亮才等人上洱源西山採風時,曾對西山踏歌舞作了這樣的評論:西山踏歌被稱為原始舞蹈的活化石,並非過譽之言!它雖沒有音樂伴奏,但能以步調統一,而又變化多端,舞姿雄健,而又剛中含柔,加之女舞蹈者配有銀鈴叮噹作響的艷麗服裝,與男女舞者以表達、抒發美好生活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給人以原始、質樸、自然、和諧的享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