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漢城牆

西安漢城牆

西安漢城牆,也是漢未央宮南牆,門內有蒼池、漸台等宮內園林建築。城南像南斗星,城北像北斗星,因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漢城牆
  • 又名:漢未央宮南牆
  • 類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 地點:西安城西北約5千米
歷史背景,遺址組成,

歷史背景

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城西北約5千米。在西漢200多年中,這個城市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安城歷經三個時期,90多年建成。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將秦興樂宮重修,改名為長樂宮,由櫟陽遷都於此處理朝政。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建成未央宮。惠帝元年(前194年)開始修築長安城,惠帝五年(前190年)九月城牆修築完工。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興建了城內的北宮、桂宮、明光宮和城西的建章宮,並在城西修建上林苑,開鑿了昆明池等。至此,長安城全部建成,規模齊備。周長25.7千米,面積36平方千米。為了把先修的宮殿建築都包括在內,城垣只得順地勢修築,因此漢城成為不規則的方形。城南像南斗星,城北像北斗星,因此又稱“斗城”。城內街道布局整齊,有8條大街,160個巷裡,9個市區。街道寬平,可以並列12個車軌,道旁栽植槐、榆、松、柏,茂密叢蔭。最盛時城內人口近30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城市。
此段城牆同時也是漢未央宮南牆。當時此處城牆開有西安門,為未央宮正門。門內有蒼池]、漸台等宮內園林建築。王莽便死於漸台。而董卓則死於西安門內。
西安漢城牆
漢長安城牆南牆有一座城門,原名杜城門,因南對杜城而得名。因城高向陽,當地居民習慣將向陽的台處稱旮旯而稱為旮旯門,後來雅化為閣老門。隋唐時期稱丞相級人物為閣老。村北有一片紅土地寸草不生,相傳是呂后誘殺韓信,韓信血染之地。實則為宮殿夯土層板結所致。

遺址組成

盧家口:是漢城西牆的一個出口。今村西側尚有大段城牆遺址,因此此村又叫一堵牆村。盧家口村北有夾城堡村,漢長安城與建章宮間有空隙,人稱夾城,故村名便是夾城堡村或夾城村。兩村東南有大片窪地,即西漢未央宮蒼池和漸台遺址。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綠林軍過灞水,進逼長安,王莽據《周禮》“國有大災則哭以壓之”,想用哭來阻擋義軍,便率眾在長安南郊(今大興西路)仰天大哭祈求上天保佑。義軍於九月初二攻入未央宮,王莽逃至蒼池漸台,縮作一團,士兵蜂擁而上,亂刀分屍。
徐家灣、河止西、河底、水腰、漕渠、新渡(今新築)村:西安北郊由西至東一線八個村莊名稱均與漢漕運有關。這就是西漢供給長安糧食的生命線---漕渠遺留下來的地名。西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由大司農政當時率眾數萬修漕渠,四百餘里直通黃河。河止西村就是漕渠西止終端,村西側即漢太倉遺址(城運村西)。武帝國力強盛,運抵長安積穀萬石,腐不能食,用車運往渭河傾倒。西漢末,一度漕運中斷,長安斷糧,元帝劉立在長安城上東望漕運西止處,當看到有船來時,他大聲對太子說“我父子有救矣!”
玉女門村:漢長安城東門,《長安圖志》說:因東對臨潼玉女山故名玉女門。這裡是漢長安城的東市所在地。漢景帝二年,大臣晁錯上書請皇帝“削藩”招致吳、楚等七郡國的反叛,景帝只好殺晁錯以緩和局勢。晁錯被殺當天穿著皇帝賜給他的朝服,從容於東市就義[成語“朝衣東市”便出於此]。而之所以在東市腰斬晁錯,是因為此地商賈眾多,更容易將此訊息迅速傳至東方各郡國。現玉女門分東玉村和西玉村。
西安漢城牆
講武殿村:因村東有漢武庫而得名。村北有北周時正武殿宮殿遺址。史載,漢時出征南粵和西羌時,邊兵武器不足,就從長安武庫運出,供給前方。
漢西安門:漢城北路向北行,有馬家寨村,分東西兩部分,西邊的叫西岸村,與西安之名同音。村南側便是漢長安城南牆西門,古名西安門。漢長安城的南牆西安門也是未央宮的正門,是漢初先修未央宮而後建長安城所致。東漢末,董卓挾持獻帝由洛陽遷都長安,在此歷時五年。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的一天,群臣把董卓由他的別宮郿塢(在今眉縣)迎到未央宮,請他登基做皇上。當車駕行至西安門時,司徒王允和中郎將呂布帶領士兵一擁而上,將董卓殺死。長安吏民將董卓屍體拖至西安門口(今村南側),在其肚臍上點上蠟燭,徹夜不息,萬民爭看,拍手稱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