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奧多·凱辛斯基

西奧多·凱辛斯基

西奧多·凱辛斯基,1942年5月22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畢業於哈佛大學,並在密西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曾在伯克利任教,後於20世紀60年代隱居在蒙大拿州的山林中。正是這樣一位知名教授在20年中策劃了一系列震驚全美的爆炸案。凱辛斯基成為恐怖分子的經歷無疑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些心理學家撰文分析指出他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弱,這是導致他走上恐怖道路的主要原因,也有人甚至撰文說他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不正常,是個瘋子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奧多·凱辛斯基
  • 出生地:美國芝加哥
  • 出生日期:1942年5月22日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求學經歷,工作經歷,犯罪經歷,

求學經歷

西奧多·凱辛斯基屬於第二代波蘭移民後裔,從小天資聰穎。在國小五年級時,他參加了智商測試,拿到了全校最高分167分,隨後,他被允許跳級。面對著班上年齡略長於自己的新同學,凱辛斯基感到很不自在,似乎和他們之間存在代溝。從此,凱辛斯基抑鬱了,整天沉默寡言,遠離同學,校內校外,獨來獨往。
高中時代,凱辛斯基嶄露鋒芒,提前兩年結束了高中學業。1958年秋,年僅16歲的凱辛斯基被哈佛大學數學系錄取。4年後,他以全優的成績畢業,並順利進入密西根州立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凱辛斯基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他的導師名叫喬治·皮拉尼安,這位老師被一道數學難題困擾了十多年。後來,他發現了凱辛斯基的數學天賦,於是把那道難題交到了凱辛斯基的手中。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凱辛斯基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把那道難題給解決了。很快,入學沒多久的凱辛斯基就開始著手寫畢業論文了。
校方的答辯委員會在收到凱辛斯基的畢業論文後,對於當中的一些內容,那些老教授們竟然完全看不懂。委員會當中有一位老教授曾對凱辛斯基的論文有過如下感嘆:舉國上下,能理解甚至欣賞此文者,不過10到12人吧。
西奧多·凱辛斯基

工作經歷

恐怖分子西奧多·凱辛斯基
獲得博士學位後,凱辛斯基應導師的邀請,留校做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工作。此時的他,在學術上可謂光芒萬丈,前途不可限量,但在生活中,他卻依然保持著那種孤僻的性格。
1967年秋,25歲的凱辛斯基被赫赫有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聘為助理教授。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夢寐以求的職位,然而,凱辛斯基在那裡不到2年就辭職了,沒有任何理由。
失業後的凱辛斯基回到家鄉,和父母住在一起。1971年,在家人的資助下,他在蒙大拿州一個偏僻的山區蓋了一間小房,過上了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

犯罪經歷

由於手頭比較拮据,凱辛斯基的一切生活用度也只能靠山吃山了——也許,這正是他想要的生活吧。後來,由於“發動運動”需要經費,他便開始外出找點零活兒乾,賺點小錢。此外,他的父母也經常會在經濟上對他給予資助。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錢,他才得以實施自己所謂的“炸彈運動”。
1979年5月9日,一架從芝加哥飛往華盛頓特區的波音727客機,在起飛15分鐘後緊急迫降。據機組人員回憶:當飛機爬升到3萬5500英尺的高空時,突然從行李艙里傳來一聲悶響,緊接著,濃煙四起。
飛機迫降後不久,FBI特工就進入了飛機的行李艙,在那裡,他們找到了濃煙的源頭,一個郵包炸彈。萬幸的是由於密封不嚴,盛裝炸藥的鋼管內部根本沒有產生足夠的壓力,所以,才會有那一聲悶響。否則的話,就應該是一聲震耳欲聾的轟響了。
此案引起了聯邦調查局的高度關注。聯邦特工們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結果一無所獲。為了便於繼續跟進此案,聯邦調查局專門成立了一個特偵組,美國政府更是懸賞100萬美金緝拿真兇。
或許已經有朋友產生疑惑了:這個凱辛斯基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沒事兒他總鼓搗炸彈乾什麼呢?
在凱辛斯基眼中,工業革命以後的人類社會進入了一種倒退:人們的生活隨之變得機器化、程式化,生活的意義盡失。他之所以要發動這場“炸彈運動”,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藉此喚醒沉睡中的人們,讓大家攜起手來摧毀現代社會的工業體系,共同回歸到原始狀態
您聽聽,這不是痴人說夢嗎?況且,他一直都是默默地往外寄炸彈,人們除了把他當成恐怖分子外,誰會想到這么多啊?
1982年5月初,一件從美國中西部楊百翰大學寄出的郵包,被送到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但郵包上註明的收件人菲舍爾教授,已於2年前離開,現在在范德比爾特大學任教。菲舍爾教授的一位前同事,非常熱心地把這個郵包轉送到了他在范德比爾特大學的辦公室。菲舍爾教授當時恰巧到波多黎各講學去了,他的私人秘書珍妮特就替他打開了那個郵包。伴隨著一聲巨響,數十顆小鋼珠飛射出來,無情地打在了珍妮特的臉上、手臂上。
聯邦調查局特偵組成員在這枚郵包炸彈里找到了新的線索,在盛裝炸藥的鋼管內,兇手寫下了兩個英文大寫字母“FC”,“FC”是什麼意思呢?它是“Freedom Club”的簡寫,意為“自由社團”。凱辛斯基故意留下這個線索的目的,就是為了迷惑警方,以此向世人表明:我,也是有組織的人!
在隨後的10年中,凱辛斯基一共寄出了8枚郵包炸彈,共造成3人死亡,5人重傷。
從1995年5月份開始,凱辛斯基停止了持續了17年的“炸彈運動”,轉而搞起了文字工作,寫出了一篇題為《工業社會及其未來》的論文,洋洋灑灑3萬5千字。這就是後來為人們熟知的“炸彈客宣言”。
在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寄給報社之前,凱辛斯基還沒忘了隨信附上一句威脅:此論文必須在規定期限內,逐字逐句不加刪改地在報紙上登載。你要是聽話,我就停止恐怖攻擊,你要是不聽話,後果自負!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都收到了凱辛斯基寄來的論文,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聽話”照發吧,這可是法務部牽頭追查的案子,萬一引起社會恐慌,那罪過可就大了;可要是“不聽話”,他真的再弄出幾聲響兒,你說這事兒算誰的?幾家新聞單位一合計:這事兒啊,還是讓法務部來定吧!
美國法務部對這個問題的反應倒是挺乾脆的:照發。
在論文的開頭部分,凱辛斯基直抒胸臆:工業革命及其帶來的後果,對於人類社會來說是一場災難。在論文的結束部分,他以預言的形式再次重申觀點:工業技術體系在未來的變革,將最終剝奪人類的自由。最後,他呼籲廣大民眾:革命吧!一起來抵制科學技術的進步。
說通俗點:凱辛斯基號召大傢伙兒把各自家裡的汽車、電話、洗衣機、電冰櫃、熱水器……統統砸個稀巴爛,然後和他攜手並肩,共同回到男耕女織的美好年代。
文章被媒體刊登以後,引起了一位關鍵人物的關注,她就是凱辛斯基的嫂子,琳達。儘管琳達從來沒有和這個小叔子見過面,但憑藉丈夫以前的描述和女人的直覺,她在看完論文後立刻就懷疑上了他。
凱辛斯基的哥哥戴維在聽完妻子的懷疑後不以為然,在他眼中,弟弟或許是個性情古怪的傢伙,但也不至於成為恐怖分子。在琳達的一再催促下,戴維翻箱倒櫃,找出了弟弟在多年以前寫給他的家書。
後來,這些家書為他換回100萬美金。
戴維把“炸彈客宣言”和自己弟弟的書信反覆對照,感覺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相似。雖不敢完全肯定,但至少有50%的把握:那個宣言是出自弟弟之手。
戴維僱傭了一位私家偵探,開始對自己的親弟弟進行暗訪。此後,他又把收集來的情報交給一位華盛頓律師,由後者負責分析整理。待一切準備就緒後,這對夫妻又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掙扎”,才把材料上交美國聯邦調查局。
2個月後,凱辛斯基在自己的小木屋裡被聯邦特工逮捕,從而結束了將近18年的“貓鼠遊戲”。
由於凱辛斯基主動認罪,最後只被輕判一個終身監禁,但終身不得保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