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羌學研究中心

隸屬於西南民族大學的一個專業的羌學研究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羌學研究中心
  • 地點:四川省成都市
  • 成立時間:2005年
  • 性質:高校下屬學術機構
中心的性質與宗旨,學術沿革,學術團隊,承擔的主要項目與學術成果,近來的相關學術活動,人才培養,未來規劃,

中心的性質與宗旨

“四川羌學中心”是設立在西南民族大學內的受四川省教育廳、省社科聯領導的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中心將成為一個依託四川,立足西南,面向國內外各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開放性科研平台。
中心的宗旨是服務於羌族地區的災後重建,致力於羌族和羌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羌族傳統文化保護的研究,成為相關部門決策的諮詢機構。

學術沿革

1951年,西南民族大學(建校時為西南民族學院)。1952年即設立了民族研究室,從事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研究,逐漸確立了學校在民族研究領域的科研方向和優良傳統。
1957年,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工作隊第七隊與我校等單位在我校為川西北民族語言調查舉辦培訓班,培訓了羌語、嘉絨語的調查人員20餘人。
1959年,西南民族學院吳從眾、歐潮全、陶朝陽等參加羌族社會歷史調查,後來形成成果《羌族社會歷史調查》、《羌族簡史》(原《羌族簡史簡志合編》)。
20世紀50~60年代,西南民族學院博物館蒐集了大批珍貴的歷史、民俗文物,為羌族和羌族地區的研究、羌族文化遺產保護積累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978年,在原民族研究室的基礎上正式成立民族研究所,開展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研究。
1986年,民族研究所整理印刷了《羌族調查資料》(內部)。
2002年,以民族研究所及各相關研究機構為主體,正式成立了西南民族研究院。其主要目的是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推動學校的學科建設,以研究院為核心,整合學校的民族學科力量,加強與院外的聯繫與合作,形成內合外聯的靈活機制,突出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優勢,提高民族學科的研究水平,最終形成涵蓋一級學科、有一定廣度並突出強項的特色優勢學科。
2005年,西南民族大學為加強羌族研究的力量,成立了“羌族研究中心”。
2009年,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成為省教育廳重點基地。

學術團隊

羌族研究中心所依託的西南民族大學,涉及到羌族研究的學科有民族學、馬克思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宗教學、民俗學、民族藝術、民族法學、民族語言文學等。其中,民族學是國家民委重點學科;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是四川省重點學科。民族學、民族經濟學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羌族研究中心現擁有一支較為穩定的學術隊伍,專兼研究人員中,有教授(研究員)9人,副教授(副研究員)3人,講師3人,其中博士7人,碩士1人;此外,研究院通過課題合作或聘請兼職研究員(研究院外聘的兼職教授5人)的方式,聯繫校內外的研究人員,形成了結構日趨合理的學術梯隊。

承擔的主要項目與學術成果

(一)主要項目
中心直接與羌族和羌族地區的研究項目較多,項目級別較高。據不完全統計,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8項,自然科學基金1項,教育部社科基金1項,其他部委社科基金5項,省市區社科基金6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如:蔣彬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汶川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進程中的羌族文化重構研究”(2009)、國家民委項目“羌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2008)、國家民委、西南民族大學重點項目“民主改革與四川羌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研究”(2007);文化部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節日誌.羌年》(2009);莊萬祿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汶川地震導致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大面積貧困問題研究”(2009);徐希平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羌漢文學關係比較研究”(2010)、趙兵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岷江上遊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研究” (2009);湯芸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西南地區減災防災經驗與科學減災防災長效機制建設研究”(2010);陶斯文主持的文化部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節日誌.瓦爾俄足”(2009);文曉斐主持的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項目“災後重建中的羌族聚落景觀再生研究”(2010)、楊孔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地震災後四川鼠疫疫源地蚤類群落結構及其傳播鼠疫動力學”(2010)等,此外,還有眾多的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直接和間接地與羌族和羌族地區的研究相關,如楊正文主持的NGO項目“汶川地震災後重建過程中少數民族脫貧發展與本土文化保護對策研究——經驗總結及實施方法分析”、陶斯文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西南民族地區人口流動研究”等。
獲準立項項目與經費
2011年由中心科研人員申報的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地項目獲準立項2項,每項獲資助經費1.2萬元,總計2.4萬元;由中心負責人申報的“岷江上游地區羌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研究”獲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專項資金資助,總計5萬元;中心科研人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汶川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進程中的羌族文化重構研究”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子項目“民族地區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互動關係研究”1項,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地項目4項,中央財政專項項目2項,文化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子項目“中國節日誌·羌族羌年”1項已完成並申請結項。作為主研人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城鎮化背景下的西南少數民族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排名2)以及省部級項目4項。中心科研人員發表學術論文“建設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幾點思考”等論文5篇。中心主任蔣彬教授出版的《民主改革與四川羌族地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獲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三等獎(獨立)。蔣彬教授主持 “羌族地區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項目[12SZYTH05],獲西南民族大學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資助經費10元。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子項目“羌族地區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研究:補充完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子項目“羌年”文稿。蔣彬教授發表《傳媒議程設定與震後羌族文化重振》,《西南民《對口援建與羌族文化重建》等文章。
(二)與羌族、羌族地區相關的學術成果
(1)學術專著13部,如:李明、林忠亮等主編的《羌族文學史》、參與編寫了民間文學三大集成中羌族部分;王康等編著的《羌族的白石崇拜》,參與編著的《四川民俗大典.羌族卷》;郎維偉主持修訂與續修的《羌族簡史》;蔣彬主編的《民族改革與羌族地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羌族村寨調查》(合編,第二);秦和平整理的《川西北藏族羌族社會調查》;劉志榮等著的民族文化叢書《羌族》(合著);賈銀忠主編的“瀕危羌文化——5.12災後羌族村寨傳統文化與文化傳承人生存現狀調查研究》、《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金藝風主編的《中國羌族二聲部民歌研究》、《中國羌族民歌研究》等等。
(2)學術論文127篇,如:主要有:蔣彬“當代羌族村寨人口結構”、“民族改革與羌族地區鄉村政治變遷”、“論‘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意義’”、“試論羌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王田“羌族釋比經典‘木吉卓’及其羌族婚俗的表征”,“‘東方古堡’——學者關於桃坪羌寨的闡釋”;劉志榮等“羌族在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貢獻”;徐銘“羌族白石信仰解析”、“羌族人口的數量變化及其地理分布(1397-1952年)”;郭婭“羌族釋比戲和花燈戲的源流沿革及藝術特色”;陶朝陽“理縣地區羌族的服飾”;馬廷森“論羌族宗教的倫理道德”;吳賢哲“羌族民間故事巡禮”、“羌漢情歌比較”;林忠亮“試析羌族的古老神話”;李明“羌族歌謠淺析”;王康“論清代羌族詩人趙萬吉及其作品”;徐希平“物我交融關愛生命——羌族作者張善雲科普旅遊散文簡論”;金藝風“羌族多聲部民歌——‘男聲二重唱;郎維偉等“紅軍長征過羌區與黨的民族政策”;’”鄭長德“中國羌區人口發展研究”;賈銀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後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李明融“北川地區傳統羌族建築的重塑”;洪英“鄉土建築在城鎮規劃設計中的套用與創新——以羌族建築為例”;劉波“試論藏羌古碉的類別及其文化價值”;劉彤“四川羌區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調查與分析——以北川羌族自治縣為例”(2008),等等。

近來的相關學術活動

(一)學術交流與學術會議
2011年8月,中心主任蔣彬教授出席西南民族大學與川音綿陽藝術學院聯合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東亞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綿陽),提交論文“對口援建與羌族文化重建——以山東援建北川為例”;2011年9月,中心主任蔣彬教授四川師範大學舉辦的“多元文化與民族文化保護國際研討會”(成都),提交論文“鄉土教材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並做大會主題發言。
2011年5月,中心主任蔣彬教授出席聯合國計畫發展署與中國扶貧中心舉辦的“災害風險管理與減貧的理論及實踐國際研討會——後重建時期災區貧困村扶貧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北京)等。
通過這些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對推動羌族和羌族地區的研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12年7-8月,蔣彬、王田一行5人,深入羌族地區汶川縣、理縣、茂縣、北川縣,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汶川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進程中的羌族文化重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項目“羌族地區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開展實地調研,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為推進課題進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3年4月20日-22日,中心人員出席茂縣人民政府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提交論文“文化遺產.文化資本與區域經濟發展淺論”並發言。
2013年7月25日-28日,中心人員出席重慶大學舉辦的“西南人類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作為區域研究的災區:以汶川地震為例”並做會議發言。
2013年8月22日-25日,中心人員出席雲南省社科院舉辦的“災難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羌族災難觀研究”並做會議發言;併到西雙版納勐臘縣易武鄉就普洱茶進行調研。
2013年9月23日,中心人員出席文化部重大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羌族瓦爾俄足》審稿會,並出任主審專家。
(二)諮詢服務
“5.12”汶川大地震之後,我校積極投入到救災及災後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學術活動與課題研究中,為四川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其中,西南民族研究院張友等提交的有關災後重建的建議得到了溫家寶總理的批示,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蔣彬、侯斌於2008年5月30日參加國家民委主辦的《地震災後羌族文化搶救保護》座談會並發言,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其中的重要觀點被相關部門採納;配合國家民委赴四川調研組在我校組織召開的“羌族文化災後重建與保護專題座談會”;與中國民協、四川省民協聯合在我校召開的“緊急搶救羌族文化遺產座談會”;作為主要專家,中心主任蔣彬教授參與四川省文化廳組織的《汶川地震災後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與恢復發展》(綱要)、《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綱要)的論證、申報文本撰寫工作,目前《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已正式授牌。賈銀忠等參與《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後旅遊恢復重建綱要》的制定。民族研究院學術社團-他山學社在老師的帶領下赴地震重災地區開展民情調查,目前向有關部門提交了調查報告,為政府的災後重建做力所能及工作。楊嘉銘主持了“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生態文化保護區實施綱要’”、“理縣‘羌族生態文化保護區實施綱要’”的制定。2009年2月,蔣彬教授等出席了平武縣災後重建項目“平武縣民族博物館”的選址、主題定位、牛飛羌寨的形象與風貌改造等進行諮詢活動,形成了會議紀要,得到了平武縣的高度重視。2009年11月,中心主任受邀參加理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羌年”活動,並就推動當地旅遊與相關部門進行了諮詢。2011年4月,中心主任參加汶川縣龍溪鄉羌人谷民族文化與旅遊業發展諮詢論證活動;2011年9月,中心主任參加省民政廳關於四川民族地區地名諮詢論證活動;2011年10月,中心主任參加電影《歡迎你到阿爾來》的專家諮詢論證活動。2012年9月,中心主任出席中共綿陽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大愛文化論壇”,提交論文“愛心文化散論”並做大會發言;2012年5月18-20日,中心主任參加《民族研究》編輯部與西南民族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並作專題發言。2013年5月10日,中心與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汶川縣龍溪中心國小共同編寫的《汶川縣龍溪鄉中心國小鄉土教材》第一、二冊發布會在西南民族大學召開。不僅是中心身體力行參與到災後重建的實際行動之中,履行中心服務民族地區、服務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發展的職責,同時對於促進民族文化進校園、對探索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路徑具有重要意義,對於羌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意義重大。2014年12月5日-7日召開了“斷裂與傳承:人類學視野下羌族地區災後重建研究”為主題的2014年度學術年會。

人才培養

西南民族大學建校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為羌族和羌族地區培養了大量的各類專業人才。現學校19個院系均有羌族本專科學生,26個碩士專業有羌族研究生。我校培養的本科、碩士研究生,如余耀明、陳安強、王田等已成為年輕一代羌族歷史文化研究的骨幹。如今,我校民族學博士點已增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向並開始招生,擬重點招收羌族和羌族地區研究的優秀人才進行培養。

未來規劃

西南民族大學黨委、行政高度重視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羌學中心”的建設,學校主要領導多次責成學校科技處、西南民族研究院召開校內專家會議,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設性意見,並從資金和人員編制上給予大力支持。我們相信基地獲得批准建設後,在省社科聯、省教育廳及西南民族大學黨委、行政的直接領導下,將會建設成為羌族和羌族地區研究重要平台,為進一步促進學術繁榮,服務於羌族和羌族地區,為羌族地區災後重建,為羌族地區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羌學中心”獲得批准建設後,我們將努力按照教育部、省社科聯、省教育廳有關建設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要求,凝練學科方向,在科學研究、學術活動、人才培養及科研管理等方面加強工作,具體而言:
1、加強基礎性研究:包括羌族語言文化資源庫的研究與建設,羌族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等研究;
2、突出套用性研究:(1)重點研究涉及羌族地區災後經濟社會恢復重建的重大問題;(2)重點研究羌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髮展與開發利用,為“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獻言獻策;(3)後災後重建時期居民生計能力的提升與可持續發展
3、加強人才培養,藉助西南民族大學的博士、碩士相關專業,針對性地培養從事羌族研究的專門人才;
4、學術交流:(1)力爭每年度召開一次聯誼會,邀請省地市縣主管領導與川內羌族研究學者、羌族社區代表分享研究成果,磋商羌族研究中的重點和突出問題;(2)力爭由中心牽頭,由省內外相關學術機構聯合召開羌族研究的高水平學術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