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古農學研究室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古農學研究室

1952年11月,在黨中央“古為今用,整理祖國文化遺產”方針指導下,在西北農學院院長辛樹幟先生的倡議下,西北農學院創立了古農學研究小組。1956年經農林部批准成立古農學研究室,是全國成立最早的專門農史研究機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古農學研究室
  • 方向和任務:系統研究中國農業
  • 服務。:農業現代化
  • 研究內容:中國農業史、農業科技史
  • 主要成果:《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稿》
研究室,基本內容,發展概況,科研能力,主要成果,當前狀況,

研究室

基本內容

該室以辛樹幟、石聲漢、夏瑋瑛教授為骨幹力量開展工作,研究方向和任務是:蒐集整理祖國農業遺產,系統研究中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 )發生髮展的歷史,古為今用,為農業現代化服務。研究內容包括中國農業史、農業科技史、農業思想史以及農業歷史文獻整理。

發展概況

研究室下設農史研究、農業歷史文獻整理兩個小組和圖書資料室。圖書資料室收藏有中國古籍線裝圖書及其他文獻資料5萬餘冊,其中繕本文獻20餘種,居全國農林院校之冠,尤以古農書收藏為榮。全國現存農業古籍三百餘種,本校古農學研究室即收藏288種,大致齊備。
在辛樹幟、石聲漢等先生的努力下,一批古農書得以校注出版,主要有:《齊民要術今釋》、《汜勝之書今釋》、《農政全書校注》、《四民月令校注》、《農桑輯要校注》、《營田輯要校注》、《授時通考校注》等,總計800餘萬字。歷代大型骨幹農書大抵皆由古農學研究室精校精注重新出版。農業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
70年代以前,古農學研究室研究工作重點是進行農業遺產整理, 完成多種農書校注、輯佚和水土保持史、果樹史、昆蟲學史等專題研究課題20項。整理出版古農書與農史研究著作20種,“整理祖國農業遺產”等獲國家科學大會、農業部陝西省科研成果獎等4項。其中主要科研項目及成果有:石聲漢教授的《齊民要術今釋》、《汜勝之書今釋》(中、英文版)、《農政全書校注》、《四民月令校注》、《農桑輯要校注》、《授時通考校注》、《從齊民要術看中國古代的農業科學知識》(中、英文版)、《中國古代農書介》、《中國農學遺產要略》;夏緯瑛教授的《管子地員編校釋》、《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釋;辛樹幟教授的《禹貢新解》、《中國果樹史研究》;周堯教授的《中國早期昆蟲學史研究》等。
1987年以後,除繼續校注整理古農書外,古農學研究室全面轉入中國農業史的系統研究,並在進行整體研究的同時,立足西北,重點開展西北農牧史、黃土高原旱作農業、西部生態環境變遷史等重大課題攻關。同時不斷拓展農史研究領域,在地區農業史、農業文化和農業思想、農史學科理論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並組織指導地方農史學術活動、編撰地區農業史志、開展對外學術交流。1990年之前完成研究課題23項,其中部省級課題5項。出版農史著作11種,發表研究論文近百篇。 進入新世紀,2004 年6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古農學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下設古農學研究室、林業史研究室、珍本線裝古籍庫及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合辦)。研究所現為第二批陝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掛靠人文學院,面向校內外開放,所長由樊志民研究員擔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古農學研究室

科研能力

研究所具有濃郁的學術氛圍和較強的科研力量,是國內各類重大農史課題研究的主持或主要參與單位之一。近2012年來,該所承擔國家或省部學校及橫向課題與項目近20項,總經費160餘萬元。研究所注意促進學術交流,其學術影響力進一步增強。近2010年來,先後承辦第三屆中國災害史學術研討會、第七屆東亞農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會議,並多次邀請日本、英國、以色列、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專家教授來校訪問。與此同時,研究所也派出教師、學生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合作研究,進行聯合培養等。自2002年,先後有8人次赴英國、以色列以及港、台地區從事學術訪問交流或進行博士後研究,有6名博士生以聯合培養方式赴劍橋大學、阿德萊德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學習。2009年,以所長樊志民研究員為團長的中國農史代表團赴韓國參加了第九屆東亞農業史國際學術討論會。通過這些學術交流活動,研究所與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起了廣泛的學術聯繫。此外,研究所還注重利用學術優勢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建言獻策,當今先後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大型紀錄片《齊民要術》、《大秦嶺》等的拍攝,並接受中央電視台以及日、韓多家電視台的採訪。所長樊志民研究員參加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西安)申報時提出的“天人長安,創意自然”主題設計與布展思想,被申辦方與世園協會所採用。從2007年起,研究所還組織人力主持、規劃、設計、完成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的二期布展工作,這是國內展示體量最大的農史專題博物館,對普及農業歷史文化知識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成果

主要科研成果:李風岐教授的《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稿》(參編)、《黃土高原古代農業抗旱經驗初探》、《陝西科技志古代農業科技》,馬宗申教授的《商群書論農政四篇校釋》、《營田輯要校釋》、《我國歷代農業稅法的演進》,張波教授的《西北農牧史》(第四屆“中國圖書獎”二等獎)、《中國農業災害史料集》、《農史研究法》、《陝西農牧志古代農業篇》、《周畿求耦》、《不可齋農史文集》,鄒德秀教授的《綠色的哲理》,周雲庵教授撰著完成《陝西園林史》,樊志民研究員撰著完成的《秦農業歷史研究》、《問稼軒農史文集》,郭風平教授的《中外園林史》,惠富平博士的《中國古代農書研究》、《史記與中國農業》,卜風賢教授的《周秦漢晉時期農業災害與農業減災方略研究》(第九屆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朱宏斌副教授的《秦漢時期區域農業開發研究》等。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周雲庵教授主持的國家林業總局重點項目《中華大典·林業典》,張波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農業災害史研究》、農業部重點項目《中國農業通史·戰國秦漢卷》,樊志民研究員擔任副主編的國家重大文化項目《中華大典·農業典》及其主持的國家文物局項目《指南針計畫·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發明與創造》、陝西省哲社“十五”規劃項目《歷史時期西北農牧業文化研究》、陝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北農牧近代化及借鑑研究》,卜風賢教授主持的國家重大文化項目《中華大典·農業典·農業災害分典》、國家社科基金《西北地區農業災害與社會發展》,朱宏斌副教授主持的陝西省社科基金項目《陝西地域農業歷史與文化研究》《秦漢時期區域農業開發研究》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古農學研究室
與國內外同行相比,本所農業歷史研究具有如下優長與特色:(1)在農業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輯佚、校注等方面取得世界一流的農史文獻研究成果;(2)數十年來形成了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3)學科建設不斷加強,當前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一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三個,可以完成從碩士到博士生的培養,保證學科建設和研究新人不斷得到補充和發展;(4)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從最初的農業歷史文獻整理、農業經濟史、農業科技史、農業思想文化研究,逐漸拓展到西北農牧生產結構、區域與斷代農業史、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農業災害與生態環境變遷、中國園林史等,總體研究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研究水平。

當前狀況

學科設定與研究力量:本學科自1984年開始招收科學技術史(農業史)碩士研究生,現擁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個: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管理學);碩士學位一級授權學科專業1個:科學技術史(理學);碩士學位二級授權學科專業2個:專門史(歷史學)、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管理學)。 現有教授、研究員7人、副教授、副研究館員2人,講師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人,教育部“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研修計畫”1人,國家級學術團體顧問、副理事長3人,中國林業史料收集與整理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1人。當前已招收培養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博士研究生24人,科學技術史、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碩士研究生50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古農學研究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