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遵慶

裴遵慶(?—775),字少良,絳州聞喜人。幼強學,該綜圖傳,外晦內明,不幹當世。

基本介紹

  • 本名:裴遵慶
  • 字號:字少良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絳州聞喜
  • 去世時間:775年
  • 主要作品:《王政記》
人物簡介,裴遵慶神道碑,裴遵慶罷相,《裴遵慶傳》,

人物簡介

年既長,始以仕家推蔭為興寧陵丞,調大理丞。邊將蕭克濟督役苛暴,役者有醜言,有司以大逆論,遵慶曰:“財不足聚人,力不足加眾,焉能反?”由是全救數十族。頻擢吏部員外郎,判南曹,不久擔任徐州刺史。天寶時,選者歲萬計,遵慶性強敏,視簿牒,詳而不苛,世稱吏事第一。肅宗時,為吏部侍郎。蕭華輔政,屢薦之,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代宗初,僕固懷恩反,帝以遵慶忠厚大臣,故奉詔宣慰,懷恩聽命將入朝,既而為其將范志誠沮止。時帝在陝,遵慶脫身赴行在。帝還,遷太子少傅。罷為集賢院待制,改吏部尚書,以尚書右僕射復知選事,朝廷優其老,聽就第注官,時以為榮。

裴遵慶神道碑

裴遵慶神道碑,身首一體,碑身寬1。05米,碑身高2。35米,碑首高0。8米。碑額篆書“唐故尚書右僕射贈司空裴府君神道碑”,雖有殘但可辮識。碑文隸書,碑中上部兩邊漫漶,中部疑被桔桿所燒而表層崩落。據說,此碑原立於現在所處位置西邊偏南50米處,宋代被移置於此,因年代久遠,碑身埋入土中約0。7米,挖開後發現贔屭座尚在,碑被牢牢地置於碑座之上,因事拓印而無深挖,故無碑座照片。

裴遵慶罷相

裴遵慶罷相,知選。朝廷優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榜引士子,以及東市兩街。時人以為盛事。(出國史補)
裴遵慶罷除了宰相的職位後,讓他主持選官。皇帝優待他,考慮他年高有德,讓他在家裡辦理選官事宜。裴遵慶沒有在家辦,他在宣平坊、東市兩街張榜召集被選官。當時人們認為這是件大事。

《裴遵慶傳》

裴遵慶,絳州聞喜人也。代襲冠冕,為河東著族。遵慶志氣深厚,機鑒敏達,自幼強學,博涉載籍,謹身晦跡,不幹當世之務。以門廕累授潞府司法參軍,時年已老,未為人所知。隨調吏部,授大理寺丞,剖斷刑獄,舉正綱條,理行始著。遷司門員外、吏部員外郎,專判南曹。天寶中,海內無事,九流輻輳會府,每歲吏部選人,動盈萬數。遵慶敏識強記,精核文簿,詳而不滯,時稱吏事第一,由是大知名。
天寶末,楊國忠當國,出不附己者例為外官,遵慶亦出為郡守。肅宗即位,征拜給事中、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右遷徐州刺史。恭儉克己,遲重謹密,頗有時望。上元中,蕭華輔政,素知遵慶,每奏見,累稱之,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廣德初,僕固懷恩阻兵汾上,指中官為詞,上以遵慶忠純,特遣往汾州宣慰懷恩。遵慶既見懷恩,具陳朝旨,懷恩引過聽命,將隨遵慶朝謁,為副將范志誠以邪說惑之,懷恩遂以懼死為詞。會蕃寇陷京師,乘輿幸陝,遵慶自汾州奔赴行在。及乘輿還京,以遵慶為太子少傅。永泰元年,與裴冕等並於集賢院待制,罷知政事。尋改吏部尚書、右僕射,復知選事。時選人天興縣尉陳琯於銓庭言詞不遜,凌突無禮,代宗詔付遵慶於省門鞭三十,貶為吉州員外司戶參軍。遵慶敦守儒行,老而彌謹。嘗為風狂族侄撾登聞鼓告以不順,上知遵度,不省,其見信如此。大曆十年十月薨於位,年九十餘。
遵慶初登省郎,嘗著《王政記》,述今古禮體,識者覽之,知有公輔之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