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崗手工業

裴李崗文化時期的手工業生產主要包括製造石器、制陶、木作、制骨和紡織等,其中的石器和陶器生產是當時最主要的手工業生產。


石器生產
石器生產有兩種,一種是打制石器,數量約占10%,一種是磨製石器,約占90%。磨製石器主要有從事農業、手工業和漁獵等勞動的生產工具及裝飾品等,包括石斧、石鏟、石鐮、石磨盤和石磨棒、石鑿、石錘、磨石、石矛、石球、石彈丸、綠松石珠等。這些勞動生產工具,一般選料精優,器形規整,加工精細、通體磨光。
石斧 是從事農業生產的最主要的砍伐工具,基本呈橢圓形,上窄下寬。頂有圓頂、平頂,刃有平刃、弧刃和舌刃,體量有大、中、小三種。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斧分四式,沙窩李遺址出土的分兩式。
石鏟 是一種中耕工具,裴李崗遺址出土數量較多,有長條形扁體石鏟和有肩石鏟兩種。長條形石鏟,體有長有短,鏟面有寬有窄,有的上窄下寬,有的兩側近於平直,有的腰略內凹,刃有弧刃、長刃。其中最典型的是兩端刃和舌狀石鏟。兩端刃石鏟,呈橢圓形長條體,腰略內凹,兩端磨刃,形狀頗似鞋底。在裴李崗遺址最為常見而在其他遺址極為少見。舌狀石鏟,有雙肩,柄部窄小,刃部寬,呈舌狀,在接近刃部的地方加工有雙肩,多弧刃。這種石鏟只有在裴李崗和新密市的莪溝遺址中有發現。其中鞋底形石鏟是裴李崗文化中最代表性典型器物之一。
鋸齒鐮 是裴李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種收割工具。在裴李崗和沙窩李遺址中出土有較多的弧背平刃和弧背凹刃石鐮,製作極為精細,通體光亮。器形為細長體,拱背,柄部較寬,上端略上翹,下端加工有繫繩缺口。鐮面有寬有窄,有長有短,刃有平刃、凹刃,刃部均加工有細密的三角形齒,通稱之謂鋸齒鐮。此種石鐮在同期的磁山和老官台遺址中未見,是裴李崗文化中最為代表性的典型器物。
石磨盤和石磨棒 是裴李崗文化中最典型的糧食加工工具。在裴李崗遺址中採集到20多件,石質皆為砂岩,採用琢、磨方法加工而成。形制有兩種:一種是長體圓頭圓尾四足石磨盤,近似於橢圓形,一端稍寬,一端稍窄,兩端圓弧,兩側有的平直,有的腰部內收,呈鞋底狀。盤體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大的長0.60~0.70米,短的0.30米,此類磨盤是裴李崗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另一種是尖頭無足石磨盤,磨盤平面一端尖,一端平齊,底部無足,體長0.90米,寬0.31米,厚0.35米,此類在裴李崗遺址中僅出土一件(照片)。與磨盤配套的石磨棒一般為圓柱形,兩端稍細,中間較粗。
鑽孔器 是一種與鑽孔有關的石器,在裴李崗遺址中僅出土一件。長條形石器,正反兩面都有未穿透的圓窩,一面6個,一面2個,兩側面的一側刻有一道淺凹槽。(照片)這是目前我國考古文化中唯一的一件加工器具。
綠松石珠 這是一種裝飾品。在裴李崗和沙窩李墓葬均出土有綠松石珠,體積很小,磨製精細,中間鑽有穿孔,製作技術有相當難度,代表了當時的石器加工技術水平。(照片)
制陶業
陶器生產是裴李崗居民的最重要的手工業生產之一,其地位僅次於石器的生產,也是裴李崗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手工業生產,水平相當高。它是中原地區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陶器,結合歷史文獻,證明它是我國制陶業的最重要起源地。陶器種類有炊具和飲食器兩種,包括鼎、罐、壺、缽、碗、勺、盆、杯、盤等。建有橫穴式陶窯,小件器物用手捏成,大件器物採用泥條盤築法製成。陶器分泥質夾沙陶和細泥質陶,前者為炊具,後者為飲食具。陶色以紅色居多,灰陶較少,大部分為素麵,部分施以篦點紋、弧線篦點紋、劃紋、乳釘紋、壓印點紋等。
陶鼎 是裴李崗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陶器之一,用作炊具。在新鄭縣裴李崗和沙窩李等遺址中出土的陶鼎有三式:其一為乳釘紋鼎,作侈口尖唇,深腹圓底,底有三條短扁足,上腹飾扁乳釘三周,體較大。其二為罐形鼎,敞口束頸,深腹圓底,底部有三條長錐足,足尖略向外撇,體較小。其三為碗形鼎,器形如碗,直口尖唇,深腹圓底,短錐足略向外撇,腹部有篦紋。在裴李崗文化的其他遺址中,如密縣的莪溝僅出土一件罐形鼎,長葛市石固出土有罐形鼎和盆形鼎,舞陽市賈湖遺址出土有盆形、罐形和釜形鼎。裴李崗文化諸遺址出土的鼎器以新鄭裴李崗和沙窩李遺址出土的鼎器數量最多,工藝水平較高;同時期稍晚的河北武安縣的磁山遺址則出土有四足陶鼎。其後到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的鼎器向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擴散。因此,以新鄭裴李崗為代表的鼎器為中國鼎器之源。
陶罐 是裴李崗文化中的典型器物之一,用作炊具。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罐有六式,沙窩李遺址有三式。但主要有三式:其一為深腹罐,小口鼓腹筒狀深腹,口徑與腹徑相當,或腹徑略大於口徑,尖唇,腹下部微鼓,小平底,頸下飾對稱的四個圓乳釘。其二是翻沿敞口直壁深腹罐,口徑大於腹徑,腹部近直,下收為小平底。其三是雙耳小罐,小口,小平底,頸下有肩隆起,下收肩上有雙耳。
陶壺 是一種盛水器。裴李崗文化諸遺址中皆有出土,但裴李崗遺址出土最多,器形款式多樣,基本形式為小口,短頸,雙耳。裴李崗和沙窩李出土的小口雙耳壺小口、直徑,有球形,有橢圓形,有的無足,多數三足。其中在沙窩李遺址出土的紅陶雙耳壺和黑陶雙耳壺為其他遺址所罕見。
缽 是一種飲食器,分三足缽和無足缽。而在裴李崗和沙窩李遺址中以三足缽較多,口徑大的40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器形為尖唇,大敞口,腹有深淺,體有大小,圓底,錐狀三足。
在裴李崗和沙窩李遺址中還出土有陶碗、陶勺、黑陶杯,陶缸和陶紡輪等。
木器生產 木器生產包括生產工具,其中在裴李崗遺址中出土的石斧、石鑿和刮削器為木作工具。遺址中的房屋建築為木架結構,為 木作業。另外使用的石斧、石鏟、石鐮的把柄也是木作手工業活動。
骨器生產 裴李崗遺址中出土的漁鏢、骨鏃和縫紉用的骨針以及裝飾品骨錐、骨珠等皆為手工骨器業生產活動。
紡織業 在裴李崗遺址中出土有陶紡輪,中間有圓孔。這是用紡輪用來捻線的手工業,與出土的骨針結合,說明當時已有紡織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