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益真湯

補脾益真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小兒病源》卷三。具有補脾胃虛損之功效。主治小兒胎稟怯弱,外實里虛,因嘔吐乳奶,糞便青色而成慢驚風。氣逆涎潮,眼珠直視,四肢抽掣,或因變蒸客忤而作,或因持拘驚嚇而作,或因誤服鎮心寒涼藥而作。

基本介紹

  • 出處:《小兒病源》卷三
  • 功用:補脾胃虛損
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加減化裁,附註,

組成

木香、當歸、人參、黃芪、丁香、訶子肉、陳皮、厚朴(姜制)、甘草(炙)、肉豆蔻(面裹,煨)、草果、茯苓、白朮、官桂、半夏(湯泡七次,薑汁制)、附子(炮)各等分,全蠍(去毒,微炒)每一服用一個。

用法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二片,大棗一枚,煎至六分,去滓,肚飢稍熱服。服訖,心腹揉動,以助藥力。候一時久,吃乳食。

功用

補脾胃虛損。

主治

小兒胎稟怯弱,外實里虛,因嘔吐乳奶,糞便青色而成慢驚風。氣逆涎潮,眼珠直視,四肢抽掣,或因變蒸客忤而作,或因持拘驚嚇而作,或因誤服鎮心寒涼藥而作。

方義

方中參、苓、術、陳皮、半夏、姜、棗,即六君子湯,補脾燥濕;復加黃芪、當歸補氣益血;丁香、訶子肉、厚朴、肉豆蔻、草果、官桂、附子以溫中燥澀;全蠍搜風止搐;以治小兒胎稟怯弱、外實里虛、因嘔吐乳奶、糞便青色而成慢驚,可謂陳氏學術思想的一個代表方劑。

配伍特點

陳氏特彆強調先後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重視脾腎同治,立補脾益真湯,溶溫陽、益氣、助運、滌痰、祛風於一爐,可廣泛用於多種虛寒症候。

加減化裁

渴者,去附子、丁香、肉豆蔻,加茯苓、人參;瀉者,加丁香、訶子肉;嘔吐者,加丁香、半夏、陳皮;腹痛者,加厚朴、良姜;腹脹者,加厚朴、丁香、前胡、枳殼;咳嗽,加前胡、五味子,去附子、官桂、草果、肉豆蔻;痰喘,加前胡、枳殼、赤茯苓,去附子、丁香、豆蔻、草果;足冷,加附子、丁香、厚朴;氣逆不下,加前胡、枳殼,去當歸、附子、肉豆蔻;惡風自汗,加官桂、黃芪。

附註

附方 六君子湯
組成 人參、雲苓、白朮、炙草、半夏、陳皮。
功用 補氣和中祛痰。
主治 脾胃虛弱,兼有痰濕所致咳嗽,噁心嘔吐等,哮喘緩解期脾氣虛弱。
出處 《醫學正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