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肺黃芪散

補肺黃芪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宋《太平聖惠方》卷六。具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寧心安神,補腎養心,補血調血,溫中補陽,補益肝腎。主治肺臟氣虛無力,手腳顫掉,吃食減少。症見手足顫抖,飲食減少,神疲乏力,咽乾,脈虛弱,上半身自汗如雨,身雖有熱而面白無神,舌胖軟白滑。臨床上用於治療肺氣腫,心肌勞損,病後期調理,改善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屬肺臟氣虛無力,手腳顫掉,吃食減少者。

基本介紹

  • 名稱:補肺黃芪散
  • 出處:宋《太平聖惠方》卷六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黃芪(銼)一兩,人參(去蘆頭)一兩,茯神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白朮三分,五味子一兩,桂心一兩,熟乾地黃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當歸(銼,微炒)三分,甘草(炙微赤,銼)半兩,白芍三分,牛膝(去苗)三分。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2、古代用法: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功用

益氣生津,斂陰止汗,寧心安神,補腎養心,補血調血,溫中補陽,補益肝腎。

主治

肺臟氣虛無力,手腳顫掉,吃食減少。

方義

黃芪氣滯濕阻,食積停滯;人參補氣,生津;茯神健脾;麥門冬滋陰潤肺,益胃生津;白朮健脾益氣;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桂心補勞傷;熟乾地黃滋陰,養血;陳橘皮理氣調中;當歸補血和血;甘草和中緩急,潤肺;白芍養血調經;牛膝補肝腎,強筋骨。

運用

1、本方是治療肺臟氣虛無力,手腳顫掉,吃食減少的基礎方。臨床套用以手足顫抖,飲食減少,神疲乏力,咽乾,脈虛弱,上半身自汗如雨,身雖有熱而面白無神,舌胖軟白滑為辨證要點。
2、常用於治肺氣腫,心肌勞損,並可作病後期調理,改善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屬肺臟氣虛無力,手腳顫掉,吃食減少者。

附註

1、楊乘六治朱氏子,年二十外,勞倦發熱,上半身自汗如雨,二三晝夜不止,一切斂汗方法無效。脈之浮細沉洪,軟弱無力,面白無神,舌胖而軟且白滑。意此必肺氣大虛,而腠理不固也。以黃芪湯加五味、附子各二錢,自子至卯,連進三劑,其汗如故。思之良久,乃用蜜炙黃芪二兩,人參五錢,白朮一兩,蜜炙升麻、柴胡、陳皮各一錢。上半身有汗,下半身無汗,明是陽氣不能內斂,歸身、炙草、炒黑乾薑各二錢,白芍、五味子、附子各三錢,大棗五枚,一劑而斂。此症本以勞力傷其脾肺,中藏之陽陷而不升,衛外之陽虛而不固,以致陰氣不肯下降,乘虛外溢,故特用升麻以升提下陷之氣,用黑姜以收固衛外之陽,使在外而為陰之衛,在內而為陽之守。後用清金滋水等劑而愈。(《續名醫類案·卷十五-汗》)
2、此由生脈散、人參養營湯、桂枝黃芪湯等方綜合加減而成。(《簡明方劑辭典》)

重要文獻摘要

1、方論選錄
《呼吸系統疾病》:“①本方證以手足顫抖,飲食減少,神疲乏力,咽乾,脈虛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內具異功攻(缺炙甘草)、保元湯(缺炙甘草)、生脈散。③本方用治肺氣腫,心肌勞損。並可作病後期調理之用。”
《論內經風病學》:“本症上半身自汗如雨,身雖有熱而面白無神,舌胖軟白滑,乃脾肺陽虛,清氣下陷,陰火上乘,津液外泄所致。其治以補中益氣湯益氣昇陽,加附子、黑姜以補陽,白芍、五味以斂陰,於是肺衛之陽得守,陰液自固,故而汗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