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絡補管湯

補絡補管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具有收澀止血,祛瘀生新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久不愈。症見血色暗淡,面色㿠白或萎黃,舌淡苔白,脈虛弱無力。

基本介紹

  •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
  • 組成:生龍骨,生牡蠣,三七粉,山茱萸
  • 功用:收澀止血,祛瘀生新
  • 主治:咯血、吐血久不愈
  • 分類:止血劑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補絡補管久不愈,龍牡山萸與田七;吐甚可加代赭石,收澀止血效更全。

組成

生龍骨30g,生牡蠣30g,三七粉(研細末沖服)6g,山茱萸3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用

收澀止血,祛瘀生新。

主治

咯血、吐血久不愈。症見血色暗淡,面色㿠白或萎黃,舌淡苔白,脈虛弱無力。

方義

此證寒熱證象並不明顯,加之久病體虛,溫清均非所宜,投以收斂止血及補虛扶正之品,可以對證。方中龍骨有固澀、鎮靜兩大作用,凡陰不制陽產生的驚悸、狂癇、譫妄;陽不固陰產生的自汗、久瀉、便數、失禁、陰汗、帶下、齒衄、吐血、便血、溺血、崩漏、泄精、白濁等證,均可投此。觀其所治,不是陰精外泄,就是陽氣外浮。深究陰不制陽和陽不固陰的病變本質,實與經隧緊張、鬆弛、破碎有關。此藥質重可以鎮靜潛陽,性澀可以收斂固澀,經隧緊張者可使平靜,鬆弛者可使正常,破損者可使完好,與功效相似的牡蠣同用,可以補氣管絡破損,方名補絡補管,殆即指而言。三七止血活血,止血而不停瘀,與龍牡合用,能呈收斂止血功效。久病體虛,於法當補,配補肝腎、澀精氣、壯元氣、固虛脫的山茱萸,有振衰起廢,培元固本之功,反映了標本同治的配方法度。

配伍特點

收澀與化通並用,澀中有通,通中有斂,化而不過,斂不留邪。

運用

審其體虛又確無外邪的反覆咯血,始可投此。吐血確屬正虛,亦可投此。現代常用於咳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

加減化裁

吐血者較甚者,可加赭石;出血量多者,加白及、艾葉。

使用注意

濕熱積滯者忌用。本方不可久用。

附註

附方1 咳血方
組成:青黛(兌服)6g,瓜蔞仁9g,海石9g,訶子6g。
功用:清火化痰,斂肺止咳。
主治:肝火犯肺,咳嗽痰稠帶血,咯吐不爽,或心煩易怒,胸脅刺痛,面頰紅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
出處:《丹溪心法》
附方2 加味補絡補管湯
組成:生龍骨30g,生牡蠣30g,廣三七粉3g(沖服),生赭石15g,烏梅15g,知母15g,魚腥草30g。
功用:止血,通絡,清熱。
主治:支氣管擴張伴咯血。症見咳嗽,反覆咯血,乾咳短氣,痰少而稠,舌紅少津,脈細數。
出處:中國人民解放軍二七四醫院內一科《中醫雜誌》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咳血方與補絡補管湯,均有止血之效。但前者以清熱止咳達到止血,並無止血專藥,後者著重收斂止血,既用龍,牡止澀又用山萸酸收補益,更用三七止血而行瘀。故多用於久血不止之證。

重要文獻摘要

《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