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作家、媒體人)

袁凌(作家、媒體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袁凌,著名作家,曾獲得騰訊書院文學獎2015年度非虛構作家,歸園雅集2014年度散文獎,第二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提名 。

2017年新書《青苔不會消失》由柴靜、胡舒立激賞推薦,獲得近億次閱讀,並於2017年8月在台灣出版繁體版。現任自媒體『真實故事計畫』總主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凌
  • 外文名:Yuan Ling
  • 別名:筲箕凹、凌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安康平利縣
  • 出生日期:1973年4月
  • 職業:作家、媒體人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信仰:基督教
  • 主要成就:2015騰訊書院文學獎年度非虛構作家
  • 代表作品:《青苔不會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從出生地開始》《我們的命是這么土》
作品,《我的九十九次死亡》,《從出生地開始》,《在唐詩中穿行》,《我們的命是這么土》,《青苔不會消失》,獎項,學習履歷,工作履歷:,

作品

“袁凌桌上,長時間地放過一張照片,是礦難中死者的遺照,頭浸沒在血泊里。他沒能幫到這家人,就讓這照片日夜盯視著他。我也採訪過塵肺病人,礦難倖存者和留守兒童,無能為力時,不得不脫身出來。他不,他不允許自己轉過頭去,就好象他活著對死者是個虧欠,他些微的幸福對苦難之人是個虧欠。他的寫作,是浸沒在這些人的命運里,活上一遭,以作償還。”著名作家、媒體人柴靜對袁凌新作《青苔不會消失》的推薦詞。
自2014年7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面世後,截止2017年7月,共陸續出版了《從出生地開始》《在唐詩中穿行》《我們的命是這么土》《青苔不會消失》等作品,題材涵蓋了散文、小說、特稿等多個領域,在正午、騰訊大家、南方周末、人間等非虛構平台發表大量作品。《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曾入圍新浪2014年度十大好書。
曾在《小說界》《天涯》《作家》《中國作家》《文藝風賞》《上海文學》《單讀》等刊發表過數十萬字小說、詩歌。在《書屋》《新世紀副刊》、網易真話頻道、紙牌屋、共識網等發表多篇學術隨筆,代表作有《重談布羅茨基和哈維爾的爭論》《無家可歸的娜拉》《消逝的五座勞教營》《林昭十四萬言書的思想譜系》《掌聲獻給齊奧塞斯庫》等。
曾發表過大量調查報導和特稿,調查報導有影響包括《北京SARS後患者骨壞死不完全調查》《呂日周再調查》《十問三峽》《汶川:重建的隱憂》《渠縣官方奴工基地黑幕》等;特稿包括《血煤上的青苔》《守夜人高華》《走出馬三家》《海子:死於一場春天的雷暴》等。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歷十三年,先後寫下自己親歷的九十九篇“死亡檔案”。一部向普通人致敬的生命之書,一部讓人感知生命分量的死亡之書。
★一代人的逝去才能給歷史留出位置,讓後來者開闢他們的領地,而不是像遊戲一樣可以重新開始,永遠是同一撥人。命運的圓桌旁,沒有人能“自信人生二百年”,再好的冰棺也不能保鮮靈魂。
在這樣的人世蕭條面前,我想要做的是遊戲中的記錄者,請身邊所有的人留下遺言。如果有人沒有遺言,就記錄下他們的沉默。不僅是人,也包括用另一種語言說話的狗、樹木、蜜蜂和河流。
到最後,我將留下遺言,自行記錄,作為死亡檔案的開篇,人世紀念冊的封底。
——袁凌
★前段私下裡聊天,我說讀完陳丹青的《魯迅與死亡》,一直想寫一本書,就是這三十多年裡自己一路目睹的死亡。袁凌兄說,我已經寫了親歷的九十九起死亡。心一驚,這該是多么負重的一串記憶?!
新聞是一個風險很高、回報畸低的職業,經常是有才華的人被遺忘在路邊,而那些庸才卻搶足了風頭,很難解釋這種隨機與無奈。現在,我只想以自己的信譽為路標,為您指引一座未被發現的人文金礦。
——羅昌平
★寫作即拯救,至誠則無懼死亡。袁凌對死亡的凝視,不僅是莊子式的敲骨詰問,還透著對時代的審視、對人性的沉思。這是寫作者更廣大的視野,死亡將以復活重現,受難也在喚醒悲憫和善。這是袁凌向死者償還的債務,替我們所有人。
——葉匡政

《從出生地開始》

歷時十三年寫就,尋回生命里初、重的感觸,在當下得以安頓。
推薦詞:
★袁凌比我們都有耐心。生活是條不分青紅皂白的大河,沖碎一切曾經完整的、堅固的、長久的。只有他,溯流而上,在生活的廢墟上,固執地去尋找支離破碎的人生意義。
他帶領每一個讀到這本書的人回家,回家的路沒有地圖,唯一的指引,是一首幽暗的孤獨者之歌。
——蔣方舟
★從故鄉到異鄉,告別無知頑劣的童年,到心懷愁緒永遠不停奔波的成年,每一個掙扎沉浮在這個時代還沒被吞沒的人,都隱藏著無數的故事。這些故事,無論多么微小,不僅僅屬於我們自己,通過它們,同樣可以觀照到一個時代的變遷一代人的命運。與沉沒的大多數命運相比,袁凌以詩人的敏感與多愁,以記者的鋒利與強悍,向我們呈現了這個所謂的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掙扎與奮鬥的命運。這恰恰是我們生活的國度的底色。
——朱學東
★袁凌是我喜歡的那種作家,始終面對巨大堅硬的現實,以刀刻斧斫般的文筆去解剖世界。
——野夫
★詩意對於有些人是生活的奢侈品,對另一些人則是必需品。袁凌寫調查、寫故事、寫歷史、寫現實、寫社會、寫個體,不管寫什麼,他的文字上面總有一層毛茸茸的、輕輕顫動的詩意。《在唐詩中穿行》這部舊作,讓我們發現那團詩意霧氣下面巨大的水庫。
——劉瑜

《在唐詩中穿行》

為現代人找到一條通往唐朝的迷人通道。以調查者的目光與詩人的筆法,再現唐朝繁榮與傾覆下的眾生相,透過唐詩的意象,理解我們與唐人一脈相承的精神困局。
推薦詞:
★這不是《唐詩紀事》,這是作家袁凌有關偉大唐朝的瑰麗奇夢,抒情,典雅而狂放。他一定是在發高燒,一定連自己也目瞪口呆,當他化身為陳子昂、駱賓王、張九齡、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高適,李賀等等,縱行於青春、慧敏、富足、高歌、危機、動盪並艱辛的唐土。袁凌迫令我們成為唐人的同代人,或者說,他誘引那些河嶽英靈成為了我們的同代人。
——西川
★興許是作者作為記者,在現實中浸染太累,因此帶領我們進入(或者說逃遁入)一個由他塑造的美好世界,風雅的男人世界。作者的語感在古意與白話之間保持了接近完美的平衡。我們猶如在碧波之上憑風瀏覽唐朝這風流的世界。
——阿乙
★傳統文學中最優秀部分——唐詩,自古以來有多種解讀方式,箋注、詳註、點評、賞析等,目的都是引導讀者進入作品、品味唐詩之美。當代一些研究者採用穿越的方式,與唐代詩人直接對話,這種解讀方式也許更適於青年讀者,把他們更快地導入唐詩的殿堂。本書就是這種研究方法的嘗試。
——王學泰

《我們的命是這么土》

一份在家鄉土屋裡寫出的當下中國鄉村命運檔案,袁凌首部小說集。
推薦詞:
★袁凌的語言和敘事,因對大地生活的凝神關注而綿密細緻,如清泉緩流,點滴注入,持久滌盪。人物因此充滿情感並富於層次,鄉村也因此重又恢復它的豐盈、靈性和堅韌的生命力。
——著名作家梁鴻
★袁凌的寫作,無論散文與小說,都是一種“在場”的態度。他始終直面底層社會的冷與無奈,冰刀般地劃破時代表象之華麗。在眾多寫作者都調臉不顧腳下這塊土地之涼薄時,他依舊撲匐其上,盡其體溫以圖敷熱那些悲寒之生命。
——著名作家野夫
★如果你熟悉魯迅、廢名、蕭紅、沈從文、汪曾祺、賈平凹,也許能看出他們和袁凌之間的某種聯繫。
——著名評論家郜元寶

《青苔不會消失》

青苔不會消失,只要世上還有最後一個窮人!12個驚心動魄的靈魂故事,100位特殊人物的命運回聲!
推薦詞:
★我讀過袁凌的許多文字:從他當記者時的匯報memo,到新聞報導;從他的散文、詩歌到小說,他的追求無時不在,他獨特的、有著鄉土氣息和極強表現力的優美文字給我深刻印象,他對社會底層的關注和認知使我敬佩。他的新聞作品追求新聞當下性與寫作永恆性同在,對新聞人和文學人都是啟發——畢竟,我們生活在這個沉甸甸的時代!
——胡舒立(著名作家、媒體人)
★袁凌的語言和敘事,因對大地生活的凝神關注而綿密細緻,如清泉緩流,點滴注入,持久滌盪。人物因此充滿情感並富於層次,鄉村也因此重又恢復它的豐盈、靈性和堅韌的生命力。
——梁鴻(著名作家、學者)
★寫作即拯救,至誠則無懼死亡。袁凌對死亡的凝視,不僅是莊子式的敲骨詰問,還透著對時代的審視、對人性的沉思。這是寫作者更廣大的視野,死亡將以復活重現,受難也在喚醒悲憫和善。這是袁凌向死者償還的債務,替我們所有人。
——葉匡政(著名媒體人)

獎項

2015年,獲騰訊書院文學獎年度非虛構作家;
2013年,《走出馬三家》獲騰訊網“年度調查報導獎”暨南方傳媒研究年度致敬之“特稿寫作”;
2012年,《守夜人高華》獲騰訊網“年度特稿寫作獎”暨南方傳媒研究年度致敬之“特稿寫作”;
《南方新聞研究》2004年度南方報業集團12位封面人物(優秀記者、編輯)之一;
作為創業者參與創立了新京報“核心報導”這一新聞品牌,為該報導組最主力的記者之一;
新京報創刊號和第二天的核心報導均由本人采寫,其中創刊號核心報導《北京非典患者骨壞死調查》奠定了核心報導的品格和業界聲譽;
2003年底開始耗時三月完成長篇調查《回望呂日周長治之治》,還原一個媒體英雄人物的真實,並開媒體主動監督現職副省級幹部的先河。成稿10萬餘字,見報3萬餘字,被評為新京報年度最佳輿論監督報導。

學習履歷

1973年4月出生
1994年,畢業於 西北大學中文系 文學學士
1999年6月,畢業於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 現當代文學碩士
2003年,考取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導師葛兆光。同時加入新京報創刊,難以兼顧學業,故從清華退學。

工作履歷:

2016——至今 任自媒體『真實故事計畫』總主筆
2009——2016 歷任《鳳凰周刊》主筆、《Lens》主筆 《財經》記者、《部落格天下》資深主筆等
2005——2009 曾在《財經》雜誌、新浪網歷任記者、新聞中心副總監、主編等職
2003.11——2005.6 新京報 深度報導部記者、北京新聞部副主編
2003.9——2005.4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申請退學
1999.7——2003.9 重慶晚報編輯、記者
1996.9——1999.6 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 碩士學位
1994.9——1996.9 陝西安康師範專科學院 教師
1990.9——1994.6 西北大學中文系 本科畢業 學士學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