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效果

表達效果

表達效果是指文章的語言,在介紹對象中所產生的影響、作用和心中的想法。具有理想表達效果的言語可以是明白流暢、生動活潑、形象而富於表現力的。適當的表達效果可以使句子變得生動出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達效果
  •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 效果:可以使句子變得生動出彩
  • 主要分類: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記敘表達,介紹,順敘,倒敘,倒敘作用,插敘,插敘的類型,插敘與補敘,描寫方式,借景抒情法,觸景生情法,詠物寓情法,詠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於事法,融情於理法,修辭用法,擬人,比喻,對比,對偶,排比,反問,反覆,環境描寫,引用,表達方式,存在議論,

記敘表達

介紹

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寫事文章中套用較為廣泛。 記敘的順序一般可分為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四種。

順敘

順敘是指按照事情發生髮展的先後順序來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它是一種最常見、最基本的敘述方法。其特點是能使文章的層次與生活實際相一致。運用得當,可使文章眉目清楚、條理分明、有頭有尾、結構完整。對於作者來說,便於把握線索、組織材料;讀者也易於了解所敘的來龍去脈,符合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然而,順敘記述法的短處在於平鋪直敘,缺少變化。因此,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突出重點,注意材料的剪裁取捨,不要記成流水賬。二是要多種表達方法結合使用,不可一敘到底。三是要在敘事中寫人,不能只見事不見人。作用:使事情敘述條理清晰,脈絡分明、中心明確。

倒敘

倒敘是把事件的結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開頭來敘述,然後再按事件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倒敘並不是把整個事件都倒過來敘述,而是除了把某個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順敘的方法。採用倒敘的情況一般有三種:一是為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敘;三是為了表現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倒敘時要交代清楚起點。倒敘與順敘的轉換處,要有明顯的界限,還要有必要的文字過渡,做到自然銜接。特別要注意,不要無目的地顛來倒去,反反覆覆,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倒敘作用

採用倒敘的方法,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生懸念,更能引人入勝,同時也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第二學期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中,作者李星華在第一自然段中先寫了父親李大釗的死對自己的感觸很深,再寫了父親死的過程。這種敘述方法叫做倒敘。採用倒敘應從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出發;或為了表達主題的需要,或為了結構變化的需要或為了造成懸念,引人入勝,起到特殊的表達效果。千萬不可為倒敘而倒敘。運用倒敘,非有過渡句或過渡段銜接不可。當倒敘的部分敘述完畢回到順敘時要交待清楚。否則,會使文章頭緒不清,脈絡不明,影響內容的表達。

插敘

在記敘的過程中,由於表達的需要,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另一個或幾個與中心事件有關的情節和事件的敘述方式,叫插敘。它是記敘文常用的一種敘述方法。
插敘的作用:(1)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的作用。(2)有時會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3)使文章脈絡清晰。 (4)結構緊湊,更加完整。(5)推動情節發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6)突出主題 編輯本段
插敘的方法:(1)作者直接插進來進行敘述、介紹、說明,或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所見所聞所感和親身經歷來進行插敘。  (2)通過人物的回憶、思念、想像等心理活動來進行插敘。

插敘的類型

插敘是敘述中常用的一種方式。作者在敘述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發展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線索,即不依時間順序而插入有關的另一故事片斷或事件,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完整,結構更嚴密,內容更充實。插敘結束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
從內容上看,插敘有下列常見的形式: 追敘 追敘是追憶過去,追憶往事,以幫助讀者弄清事情的原因,或對情節進行追溯性的敘述。如魯迅的《故鄉》中, “我”和“母親”談到閏土時,插入少年閏土和“我”的友誼片斷,藉以表現因過多艱辛、痛苦和精神摧殘,一種壁壘森嚴的等級觀念已注入了閏土的頭腦,摧殘了他的精神,默認了那條橫亘在自己童年夥伴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不僅使閏土的形象更鮮明,也深化了主題。
補敘  補敘是對情況和事件作某些補充,一般並不發生於原來的情節,僅僅是補充原來敘述的不足,豐富敘述的內容。
逆敘  逆敘是指插入的一段敘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遠,由今及古。

插敘與補敘

插敘與補敘的根本區別在於:插敘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關情況,去掉它並不影響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補敘補入的則是基本事件發展之中的有機環節,去掉它會影響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補敘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敘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描寫方式

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稱寓情於景,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通過景物來抒情。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3]”詩人通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在寫作中,抒情而不直寫情,繪景而不止寫景,借景抒情,情以景興,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觸景生情法

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發為感嘆述懷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後再描寫景物;還可以把二者交織起來,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筆在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如劉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運用觸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寫景,作者首先是描寫閩江江水的綠,再寫江中急流的險,然後筆鋒一轉,重點描寫急流中的飛舟。寫“綠”,寫“急流”,寫“飛舟”,都是為寫船上的勇士作鋪墊。面對這幅急流飛舟、驚心動魄的畫面,作者觸景生情:在那緊急關頭,是急流勇進,還是急流勇退呢?結論是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因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動搖,那船便會撞碎在尖厲的岩石上”。作者抒發了不畏艱難險阻,急流勇進,知難而上的革命情懷。情從景出,扣人心弦。

詠物寓情法

詠物寓情,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詠物寓情的關鍵在於“寓”。它的特點是,只描寫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對物象的具體描繪之中,通過比喻、擬人、象徵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運用了詠物寓情的手法。  他糾纏著丁香,往上爬,爬,爬,······終於把花掛上樹梢。丁香被纏死了,砍作柴燒了。他倒在地上,喘著氣,窺視著另一株樹······這裡寫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種趨炎附勢、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對這種政治投機商的憤恨與蔑視的感情,寄寓在對“藤”的物性的描寫之中,達到了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高度和諧與統一。詠物寓情,將思想感情化作生動的形象和具體的畫面,不僅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觀點,而且文章也因此而顯示出情意深邃、韻味雋永的藝術魅力。

詠物言志法

詠物言志,是指有感於外物而述志抒懷的方法。它與詠物寓情的區別是:詠物寓情只狀物,不直接抒情;以狀物代替抒情;詠物言志既狀寫事物,也直接抒懷,因物生情,有感而發。如許地山的《落花生》就是詠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詠物”,描寫花生的可貴品質:“它只把果實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來。”然後“言志”,說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對別人沒有益處的人。詠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顯得具體,物象因情志而饒有韻味。二者相融相匯,相映生輝。也稱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法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藉助於任何別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直抒胸臆的特點是:不要任何“附著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當地宣洩;不講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無遮掩地袒露。這種直陳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顯得坦率真摯,樸質誠懇,很能打動人心。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介紹志願軍戰士的幾個英雄事例後,寫下了這樣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你已經可以了解我們的戰士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是什麼一種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么美麗和寬廣。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  作者飽含深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志願軍戰士的無比崇敬和熱愛之情。

融情於事法

融情於事,指通過敘述事件來抒發感情,讓感情從具體事件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感染讀者。這種滲透著感情的敘述,讀者品味起來就更覺得真誠可親。如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給兒子道別時買橘子的那一段敘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一段敘述文字,樸實無華,把慈父的愛子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融情於理法

融情於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說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閃爍出充滿個性色彩的情思.撥動人的心弦。如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一篇融情於理的美文。為了向妻子最後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愛憎,作者並非情意纏綿,淚語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將愛妻之情與“勇於就死”之理熔為一爐,以含情之筆說理,以明理之言訴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修辭用法

擬人

把······人格化,給予人的思想,人的活動和行為,使要說明的內容更生動、形象,突出了說明事物······的特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比喻

把······比作······,使抽象的物體具體化,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生動形象的突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對比

為了強調······突出了······

對偶

結構整齊,富有韻律感和節奏感。

排比

突出強調······,增強語勢,句式整齊,強調作者的感情,朗朗上口。

反問

增強語氣,表現出強烈的······情感。

反覆

起強調作用。

環境描寫

交代……季節時令,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運。

引用

將書籍資料上的佳句加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使文章更具說服力,更生動。

表達方式

運用某種表達方式表達以達到某種效果的目的.主要就是讓你說出運用抒情議論描寫記敘,說明······這些表達方式。

存在議論

①用在文章的開頭,起統領全文、點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並能使文章的主題思想得到鮮明的表達,同時能使文章條理分明,層次清楚。是揭示記敘的事物所蘊含的道理和意義。  ②用在文章的結尾,一般是為了提高對所敘事物的認識,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點明和加深所敘事物的意義,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議論用在文章的結尾部分是為了與文章開頭相照應,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  ③用在文章的中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事與事之間緊密地連線起來,使文章結構顯得嚴謹。總之,議論一般用於記敘文開頭是解決為什麼記敘的問題;用於中間是為了起銜接作用,加強上下文的聯繫;用於文章結尾是為了收縮全文、深化中心、畫龍點睛。  記敘文中的議論句一般就是記敘內容的中心,就是揭示具體事物所具有的思想意義的話。所以,在概括歸納記敘文中心思想的時候,要注意抓住這些議論句,通過議論句來看作者對所寫事物的評價,這是了解文章主是思想的重要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