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芬草堂

衍芬草堂

海寧的私家藏書,自元迄清,向稱興盛,最著者有28家。今獨存衍芬草堂,保存基本完整。“草堂”位於硤石鎮河東路,居鄰蔣園裡。這地方自清康熙年間起,漸為蔣氏一族聚居之處。衍芬草堂主人蔣光焴生於1825年。這幢大宅為其祖父蔣開基所建,開基性喜聚書、至光焴收羅尤勤,祖孫三代、共得圖書珍籍數十萬卷,藏於“衍芬草堂”,與同宗兄蔣光煦之“別下齋”齊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衍芬草堂
  • 地理位置:海寧市硤石街道河東路66號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衍芬草堂
衍芬草堂
衍芬草堂位於海寧市硤石街道河東路66號,西北距茅橋25米,為清代藏書家蔣光焴的藏書處。蔣氏歷三代得各種珍本、善本達數千萬卷,聚藏“衍芬草堂”中;另有明本、抄本及書畫、古硯等分藏於思不群齋、寶硯齋等建築中。 衍芬草堂坐東朝西,前臨市河,共有兩條軸線,南軸線有臨街房、“衍芬草堂”、“頤志居”、“思孔室”、“北苑夏山樓”,北軸線有“五硯齋”、“思不群齋”、“雙峰石室”、廚房等。南側有附房。軸線以高牆分隔,中有弄堂貫通。每幢房屋之間也以風火高牆阻隔,牆上設釉陶花窗。建築獨成院落,給人以高牆深院的感覺,體現出古藏書樓特色。其結構嚴謹,講究裝飾,尤以“雙峰石室”前磚雕台門最為精緻,並鐫有“清芬世守”匾。原來的藏書主要存放在“衍芬草堂”和“思不群齋”樓上,“衍芬草堂”儲宋、元名刻;“思不群齋”儲明本、善本、抄本。“北苑夏山樓”以儲宋著名山水畫家董源《夏山圖》而命名,《夏山圖》今為上海博物館鎮庫之寶。
蔣氏藏書自始祖蔣開基起,經其子蔣星緯、蔣星華,大集於蔣光焴。蔣光焴(1825-1892),字寅昉,號吟舫,海寧硤石人。工詩文,善書法,著有《敬齋雜著》、《名諱辨》及詩、小說1卷。蔣氏歷三代得各種珍善本十餘萬卷,聚藏於衍芬草堂中。太平天國戰亂時,蔣光焴為避戰亂將萬卷古籍移藏於海鹽南北湖蔣氏丙舍“西澗草堂”。後又將藏書分裝50餘箱、16個櫥溯長江而上,輾轉江漢間,歷時三年,待江浙平定後,才運回硤石。抗戰期間又幾度易地遷藏,最後遷至上海,藏於某銀行保險庫中8年,才得以完好保存下來。1952年初,蔣氏家族將藏書悉數捐獻國家,分藏於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
衍芬草堂
衍芬草堂建於清乾隆(1736-1795)中葉,初為典當。1978年因開掘市河拆掉臨街房屋及五硯齋。思孔室、北苑夏山樓、思不群齋三座建築改造為居民住宅;衍芬草堂、頤志居在20世紀80年代縣區劃辦公室借作辦公和宿舍用房,被拆改門窗。1990年區劃辦遷出,1991年,衍芬草堂和頤志居兩幢建築由文化部門接管;雙峰石室一直為蔣氏後人居住。1999年上半年舊城改造,思孔室和北苑夏山樓遭拆除,思不群齋、雙峰石室及南側附房劃歸文化部門,2001年進行全面維修,並在內部布置《蔣氏藏書沿革》、《魚米之鄉》、《皮影戲》等專題陳列,對外開放。
蔣光焴享年67歲,一生為收藏、呵護這數十萬捲圖籍,耗盡了心血。最為世人稱道的是清鹹豐七年(1857),太平軍兵臨江南之際,他撇舍家產,把60多箱櫥藏書遷移海鹽澉浦的西澗草堂,不久,又攜書輾轉至武昌,在江漢一帶流徙了六七年,於同治三年(1864)把這批藏書一冊無損地運回硤石。光焴卒後,子孫又珍護其藏書,在抗戰中幾經遷移,最終得藏於上海中國銀行保險庫。
衍芬草堂藏書於解放後捐獻國家,其數量之多,名列全國前茅。古籍珍本如宋刻小字本《晉書》、宋刻《律·附音義》、宋拓《忠義堂顏帖》等,都早已影印。
衍芬草堂是清末浙江規模較大,藏書較豐富的藏書樓之一。1984年10月,“衍芬草堂”單體建築被公布為海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月公布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