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袍玉帶

蟒袍玉帶

繡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明朝開國之初便已規定為革帶,帶上綴有帶銙,即按官員品級的不同分別用玉、金、銀、銅、烏角等不同材料製作的裝飾板。這樣的革帶也就分別稱之為玉帶、金帶、銀帶等等,其中以玉帶最為尊貴,一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概述配圖為明館閣體創始人沈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蟒袍玉帶
  • 拼音:mǎng páo yù dài
  • 解釋:官服
  • 別稱蟒衣玉帶
解釋,歷史出處,

解釋

成語:蟒袍玉帶
繡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

歷史出處

古人從漢皇武帝以來,上至皇帝皇親國戚,下至大臣官員的一種制度內的服飾。最早出現在秦漢,一直延續到清末。古人認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所以又成龍袍蟒袍。玉帶則是指束在腰間的腰帶。用白玉砌成的長方形塊狀,用紅線或是藍線穿成。有玉扣。故稱為蟒袍玉帶。形容是一種富貴和高貴。
所謂玉帶,通常是指用玉裝飾的皮革制的腰帶即革帶。這種裝飾革帶用的玉製品,稱為“帶銙(kuǎ,音垮)”,俗稱玉帶板。早期的玉帶是一種蹀躞(diéxiè音碟謝)帶,即革帶上面綴玉的同時又綴有許多勾環之類,用以鉤掛小型器具或佩飾等物。蹀躞帶只有一根鞓(tīng,音廳),一付帶扣,不用鉈(tā,音它)尾。
據記載,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線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南北朝以後演變為革鞓上只綴方型帶銙的玉帶。隋唐時期玉帶被定製為官服專用。唐宋時期玉帶就已經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製,規定有"大帶制度",以帶上的裝飾品質地和數量區別官品等級。一品官以下佩帶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屆時的玉帶大多是雙鞓、雙扣、雙鉈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錦緞帶套,帶銙即玉帶板綴在帶套上。帶銙的數量多少取決於官員的級別地位。
五代和宋時期,單鞓和雙鞓的玉帶同時並用。總的說來,從鞓、帶扣和鉈尾的數量來分類,玉帶可分作:單鞓、單扣、無鉈尾;單鞓、單扣、單鉈尾;雙鞓、雙扣、單鉈尾;雙鞓、雙扣、雙鉈尾;三鞓三扣雙鉈尾(原來的前鞓被一分為二,三台處多一插接式暗帶扣)等幾種制式。在使用雙鞓的情況下,前鞓兩端均鑽有穿插扣針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綴有鉈尾,穿過帶扣後,鉈尾在後腰際垂向地面,取“順下”之意。後鞓的兩端裝有帶扣,通常用金屬製成,但是也發現過用玉製成的帶扣。五代時期的玉帶,前鞓不鑲玉,後鞓綴有7塊方形玉板,號稱“排方”。宋朝玉帶,前鞓綴有2 – 6塊帶板,後鞓是排方。
北方草原民族非常喜愛腰飾,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後,上層社會腰佩玉帶的風尚得到進一步的發揚。遼金時期的玉帶已接近明制,帶板數約20塊左右,圖案大多為春水秋山、獵狗、天鵝、海東青之類,雕工考究。只不過桃形帶板的朝向比較亂,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實際上,至少到了元朝,革帶的帶銙形狀和數量就已經程式化了。但是,直到明朝早期,帶銙數量還允許在16 - 25塊之間不等。明代腰佩玉帶的風尚隨著治玉業的發達而繼續興盛。這個時期對於佩玉帶的制度有所放寬,但對不同級別官員使用玉帶的質地、形狀、數量、紋飾,仍然有明文規定。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對於玉帶的佩帶制訂了硬性規定。明張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條:“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台,左右排3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鉈尾),有輔弼2小方。後7枚,前大小13枚。”這是臣僚所用的玉帶,總共20銙。皇帝玉帶為24銙。
應當注意的是,圓桃尖端的朝向甚為重要。按明朝的制式,左右兩排圓桃,其尖端都朝向後腰。從正面觀看,3個尖朝左,3個尖朝右。藏品中的帶板,其圓桃尖端的朝向可以從帶板上面的圖案來判斷。有的藏品帶板中的圓桃,尖端朝上或朝下,也有的左右朝向混亂。這樣的帶板不是標準明制,恐系遼金等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或系後世仿品,仿製者不懂制式,憑空想像出來的。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里,無論皇帝還是臣僚,都是用一條寬布帶子束腰,有的只不過寬布帶上面多了幾塊玉飾而已。這種玉帶與實際生活中玉帶的差距已經近乎於離譜。尤其是是明朝的腰帶,明朝開國之初便已規定為革帶,帶上綴有帶銙,即按官員品級的不同分別用玉、金、銀、銅、烏角等不同材料製作的裝飾板。這樣的革帶也就分別稱之為玉帶、金帶、銀帶等等,其中以玉帶最為尊貴,一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
腰帶裝上這許多裝飾品之後就變得相當長,而官員們腰腹一般沒有那么粗,故明朝的革帶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細繩繫於腋下衣肋之際。於是,明朝的革帶不象唐宋時代那樣起束腰作用,而變成純粹裝飾的用具了。只有著軍裝或穿甲冑者,其革帶才真正系在腰上。然而革帶與衣服相襯之下,確實起著顯著的裝飾作用,使著衣人顯得十分華貴,氣度大方。由於革帶束而不系,僅懸於腰際,有時會向上仰至胸部,有時會向下垂至腹部,為了保持平衡,必須用手扶著。另外,兩隻鉈尾也就失去原來的意義,乾脆也貼在革帶上,作為裝飾之用。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玉帶就是束而不系的。當他的玉帶上仰到胸部時,表明他心情很好。反之,當他的玉帶下垂到腹部以下時,則表明皇帝要大發雷霆之怒,甚至要殺人。另外,三寶太監下西洋的鄭和塑像上所系的玉帶就是上仰到胸部的。
清代開始,官方玉帶使用制度被廢除,但玉帶仍然成為一種純粹的裝飾品盛行於民間,清代玉帶不再具有很完整的形式,主要以帶鉤,帶扣為主,部分成為純賞玩器不再具有佩帶的實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