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姓

融姓

融姓起源於上古,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顓頊的後代有祝融氏,帝嚳為部落首領時,祝融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後世尊為火神。祝融部族原居於中原,後遷江南,與少數民族雜居,其中有羋姓,後來建立楚國,祝融氏後人分為祝姓和融姓兩支,故史稱“祝、融二姓同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融姓
  • 起源:上古
  • 解釋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
  • 類型:典型的漢族姓氏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十一言通用聯,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姓氏源流

融(Róng)姓源流單純,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高陽氏,出自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祝融,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祝融作為火神的象徵延傳千古,歷來就被民間尊為灶神,是一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偉大神靈,因此關於祝融的來歷有許多傳說。在史籍《山海經·海內經》一書中關於他的出生作了以下敘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由此可見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孫。而在《海內經》中又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在《大荒西經》中還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這樣一說祝融又成了黃帝之後了。

源流二

源於姮姓,出自黃帝之孫融吾,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姮姓氏族,就是西周至春秋時期史籍中記載的“白狄”民族,在春秋時期被稱作“犬戎”,又稱作“牝牡”、“白狄”、“北狄”等,他們實際上是黃帝之孫融吾的後裔子孫。

源流三

源於苗族,出自隋朝時期古融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融州,隋朝時期設定的古州名。在典籍《韻會》中有記載:“隋置融州,屬桂林郡。”

得姓始祖

祝融。遠古時候有個部族首領叫祝融,祝融的後代,形成祝姓和融姓兩大支。祝融在古時也被封為金、木、水、土五行神中一神,為火神。而祝融的先祖是黃帝,是黃帝孫子顓頊這一支的後代。黃帝有許多兒子,其中二十五個最有出息,都分別得到一個姓。二十五個兒子中有一位叫昌意,昌意的兒子中以顓頊最出色,部族昌盛。黃帝族的部落強盛後,活動的領域更為廣泛,祝融部族原來居住在中原,後來遷往江南。當時江南不如中原先進,祝融部族到南方的,與當地人雜居。自古以來,融姓的名門望族多半出在江西,古時那裡曾稱為南康郡。祝融作為火神的威望,也延傳千古,後來被尊為灶神,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偉大神靈。故融氏後人奉祝融為融氏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融氏如今或是典型的漢族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六位門閥。融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上古時火神祝融,他的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為姓,稱為融氏。由於祝融部曾拓展新領地而南遷,因此自古以來,融姓的名門望族多半出在江西,而那裡被稱為南康郡。
北京市河北省廊坊市江西省的南康縣、贛縣,湖南省會同縣,河南省南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水苗族自治縣,陝西省西安市等地,均有融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南康郡:南康郡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治所在雩都縣(今江西於都),東晉移治贛縣,相當今江西省南康、贛縣、興國、寧都以南地。唐朝時又改為虔州。
高陽郡:戰國時期為高陽邑,東漢桓帝時期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時期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廢黜。
融州:以融江起名,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安縣一帶,位於廣西北部,今屬柳州市所轄。南連柳城縣,西與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南與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接壤,北與貴州省從江縣,東北與三江侗族自治縣毗鄰,行政區域面積四千六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融水鎮,著名的融江過其境。融州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百越之地。秦朝時期屬鬱林郡。西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稱潭中縣,屬桂林郡。南齊建元三年(辛酉,公元481年)置齊熙縣,同時又置齊熙郡,郡縣治所均在今融水鎮。南梁大同元年(乙卯,公元535年)在今融水鎮對岸水東村置東寧州,此時州治與郡治隔江相望。隋朝初初撤銷齊熙郡,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將東寧州改為融州,齊熙縣改為義熙縣;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復撤融州,將義熙縣併入始安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設融州,轄義熙、武陽、黃水、安修四縣;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改義熙縣為融水縣,為融水得名之始;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融水縣為融水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稱為融州。此後五代十國時期沿襲融州,轄融水縣。北宋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改融州為融水郡,宋崇寧年間升格為軍州,置清遠軍節度使;宋大觀元年(丁亥,公元1107年)為乾南路帥府;宋大觀三年(己丑,公元1109年)為下都督府。元朝時期置為安撫司;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置融州路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1285年)降為散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融水縣併入融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降州為縣,稱為融縣,屬柳州府。清朝融縣名稱不變,屬柳州府。民國時期仍稱融縣,先後隸屬柳州府(壬子,公元1912年)、柳江道(癸丑,公元1913年)、柳江區行政監察委員會(丙寅,公元1926年)、柳州民團區(庚午,公元1930年)、柳州行政監督區(甲戌,公元1934年)、第四行政區(庚辰,公元1940年)、第二行政區(壬午,公元1942年)、第十五行政區(己丑,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縣隸屬柳州專區。此間,1951年7月,融縣人民政府從融水鎮遷至長安鎮,於次年9月成立融安縣;1952年11月,以原融縣中區為主,先後從羅城縣、融安縣、三江縣和貴州省的從江縣各劃出一部分地區,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屬宜山專區;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更名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至1958年改屬柳州地區;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改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至2002年12月改屬柳州市。

堂號

南康堂:以望立堂。
高陽堂:以望立堂。
融江堂:以望立堂
古皇堂:《白虎辟儒通義》中,以伏羲、神農、祝融為三皇,早於黃帝,故融姓又稱“古皇”。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火正;
望出南康。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高陽世澤;
火正家聲。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六言通用聯

炎帝神明之胄;
祝融留裔之遺。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融氏的來源。祝融,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相傳為炎帝的後人,高辛氏帝嚳時曾任火正,因光明四海被稱為祝融,被後世奉為火神。共工作亂時,他奉命前去誅殺共工。據《白虎通義》記載,他與伏羲氏、神農氏並稱為上古“三皇”。此聯另一版本下聯末僅易一字(見下)。
炎帝神明之胄;
祝融留裔之支。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融氏起源於上古,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顓頊之後有祝融氏,帝嚳為部落首領時,祝融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後世尊為火神。祝融氏後人分為祝姓和融姓兩支。

七言通用聯

火熱心腸勤國事;
正確思想為人民。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融姓的始祖“火正”二字的嵌字聯。

十一言通用聯

位列南方,誠文物光明之象;
職司夏政,實衣冠禮樂之鄉。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指祝融部族遷居江南繁盛文明之地。

家譜文獻

湖南連山融氏家譜,(現代)融氏、姒氏合族纂修,正在修訂之中。文稿現被收藏在湖南省會同縣連山鄉

字輩排行

湖南會同融氏字輩:“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克復振家聲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世錫緒昌”。註:融氏字輩與連山姒姓字輩完全相同。
資料有待補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