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聞

由於多媒體技術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傳統的傳播方式和媒體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為了能在數位化時代生存下去,各種媒體開始取長補短,進行融合,走上媒體融合之路,從而產生了“融合新聞”。在這種趨勢下,中國新聞媒體也需要向融合新聞進行轉型。由於網路技術和數位技術的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媒介融合在全球逐漸形成大潮流,在此背景之下,“融合新聞”應運而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融合新聞
  • 外文名:Convergence Journalism
  • 目的:在數位化時代生存下去
  • 概念:不同形態媒體互相滲透
  • 風險:人才的缺乏,對記者壓力大
媒介與新聞,媒介融合,新聞,特點,業務整合化,載體數位化,視覺傳達,興起必然性,媒體發展模式,解決方法,風險,人才缺乏,信息壟斷,帶來變化,滿足客群需求,實現最佳化傳播,集約化經營,客觀規律,培養新聞人才,新聞教育體系,核心任務,當前狀況,發展方向,專業實踐,目標,

媒介與新聞

媒介融合

“融合媒介”指不同形態的媒體在一定條件下互相滲透,相互交融,從而形成複合交叉的新的媒介形態的現象。
簡單的理解,“媒介融合”就是把各種不同的媒介集合在一起。該概念最早是由美國麻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的:“媒介融合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數碼電子科技的發展是導致歷來涇渭分明的傳播形態聚合的原因”。
“融合媒介”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研究領域,西方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呈現出多樣化的視角,有技術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媒介所有權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媒介文化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媒介組織結構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從新聞采編技能融合角度展開的研究,等等。這些研究可以說鋪展到了與媒介相關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涉及到媒介經營與新聞傳播的各個角落。也正因為此,“融合媒介”這個概念至今也沒有一個得到公認的準確定義。

新聞

“融合新聞”又稱“多樣化新聞”,主要指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新聞傳播活動。不同的媒體例如報紙、電台、電視台和網站及手機等,集中在一個信息操作平台上,統一策劃、相互協調,取長補短,根據各自媒體和客群特點對信息進行分類加工,發揮各自的傳播優勢,有針對性地傳播給特定客群。融合新聞的理念最早是由芝加哥論壇公司和媒體綜合集團兩家媒體公司率先進行實踐的,這兩家媒體為融合新聞的發展探索出不同的發展模式。
“融合新聞”是從套用新聞學的角度對媒介融合發展的研究,相對於眾說紛紜的“融合媒介”,“融合新聞”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脈絡更為清晰,成果也比較集中。西方國家目前致力於這項工作的大致有兩類人:從事新聞教育的新聞學教授和各類媒體中從事新聞工作的專業人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同時具有新聞從業經驗和新聞教育者身份。如出版了多部融合新聞著作的澳大利亞教授Stephen Quinn就有15年新聞工作經驗,在多個國家的報社、通訊社、電視台做過記者、編輯,然後又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多所新聞學院擔任教職,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是2005年在美國出版的《融合新聞導論》(Convergent Journalism:An Introduction)和《融合新聞:多媒體報導基礎》(Convergent Journalism :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從事新聞專業教育的教授大多有新聞從業經歷,這一客觀條件使“融合新聞”研究能夠將新聞實踐與學術研究及教學改革緊密結合,同時也使這項研究更加注重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

特點

業務整合化

“融合新聞”突破傳統媒體間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統一規劃,資源共享,建立新的新聞采編流程。其基本流程就是集中力量採集新聞素材,再根據各自客群的接受特點進行加工,製成不同的新聞產品,最後通過不同的傳播渠道傳播給客群。
以坦帕新聞中心每天新聞業務工作流程為例:該新聞中心下的各家媒體擁有各自獨立的人員、辦公區域和運作機制,但同時又設定“多媒體新聞總編輯”來負責策劃、組織、協調各媒體的新聞採訪活動。首先電視台的總編和各部門的負責人要召開編前會,多媒體新聞總編輯也參加,安排好電視台在這一天的新聞採訪活動,並討論哪些新聞可以與報紙、網站進行融合;然後多媒體新聞總編輯召開報紙編前會,向報紙總編提出當日“融合”新聞的內容,然後進行討論;報紙總編也會向多媒體總編輯提供他們認為用電視新聞形式報導更為合適的訊息。下午多媒體新聞總編輯還會再召開一次報紙與網站的編前會,向網站負責人提供可供融合的新聞。若有重大突發新聞,多媒體新聞總編輯會及時將訊息通報給報紙、電視和網站這三家媒體,並制定統一計畫,協調其採訪活動,力求讓三家媒體在採訪中將各自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同時又做到互補不足。總之,融合新聞要求媒體將所擁有的媒介整合在一起,依靠統一的規劃與協調,提高新聞業務流程的效率與通暢性。

載體數位化

數位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媒體的邊界逐漸模糊,傳播終端呈現數位化特點,電信服務商和網際網路服務商紛紛介入到傳播終端的領域中,與傳統媒體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種數字移動終端來作為新聞內容的載體,進入到人們的信息生活中。所以,媒介融合的結果,就是除了報紙、廣播和電視外,電腦、手機、PDA,ipod,電子報、電子雜誌等數字載體也能讓人們隨時隨地以不同方式接受到所需要的信息。

視覺傳達

融合新聞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圖片、圖像和Flash集於一體,因此在視覺傳達上將更加豐富多樣、形象生動。以電子報紙為例,它與以前的報紙網站不同,以前的報紙網站只是單純的把報紙內容移植到網站上。新一代的電子報紙不僅是複製了印刷媒體的內容,還融入了多媒體的功能,令新聞不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了。讀者可以隨意檢索信息,連結到相關網頁上。對新聞的深層報導和分析,我們可以從文字中去查看;對新聞事件的動態變化,我們可以藉助圖像進行直觀了解;對於深奧難懂的科技新聞等,還可以通過Flash和計算機模擬使其通俗易懂。所以人們可以採取看、聽、視等多種方式的接收,使得視覺傳達方式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降低了人們接受新聞的費力程度,將人們從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體的限制中解脫出來。例如在國內,“北大方正與《浙江日報》合作,開發新的電子報,當讀者的滑鼠移動到版面中的某一篇文章時,輕輕點擊即可顯示原文,甚至還可以點擊“朗讀”,就能夠做到“聽”新聞了”。因此,融合新聞藉助多媒體技術,使得新聞產品的視覺傳達設計的表現手段更加多樣,表現範圍也得到了更大的擴展。

興起必然性

媒體發展模式

傳媒集團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目前國內媒體熱衷於通過合併、收購等組建傳媒集團,打造傳媒航母,但在做大後往往很難做強。追究原因,是由於傳媒集團沒有真正提高其核心競爭力所導致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集團發展的持久動力和內在源泉,而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新聞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

解決方法

由於信息流通渠道眾多,信息採集手段多樣,一個媒體與其他媒體所採集的新聞信息基本是一致的。在新聞內容同源情況下,要想勝出,就必須在新聞信息的加工、開發中展現媒體獨特的個性。“一個媒介所賴以贏得競爭、贏得對手的主要因素,決不只是靠具有原創性的獨家新聞,而是靠獨家的、具有原創性的信息加工標準、加工方式、信息處理手段及信息表現方式”。而這種信息加工標準、加工方式、處理手段及表現方式的獨家性和原創性就表現為新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的高低。融合新聞正是通過改變新聞業務流程,使得新聞資源得到更深層次地開發,提高新聞資源利用水平,從而使得核心競爭力得以提高,滿足了傳媒集團做強的要求。
具體來看,“新聞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指新聞信息的發現、鑑別、轉換、整合、展示和增值六個環節”。融合新聞正是通過促使新聞資源開發的各個環節發生變革,從而推動新聞資源的深層次開發。還是以坦帕新聞中心為例:多媒體新聞總編輯每天都要召開3次以上編前會,和電視、報紙、網站三大媒體的總編討論新聞內容如何加工,哪部分的新聞內容用何種形式傳播更適合等等,最後由多媒體總編輯總體規劃協調,這樣就使有限的資源得以共享,得以合理、充分、多層次、多角度的開發。在採集新聞素材完後,新聞中心可以根據各個媒體的時效性而選擇不同的傳播方式。通常他們會先在網站上發布關於最新訊息的簡簡訊息,再由電視提供比較完整的關於新聞事件現場的電視節目和圖像,隨後報紙會發表有關事件的深度報導和相關評論,最後再由網站將眾多方面的新聞綜合起來,並且將與此事有關的信息全部連結在網頁上,供人們查閱。這樣一個新聞內容就通過不同的媒體,有梯度、有層次地以不同的新聞形式傳播出去。媒體之間不必再為同一新聞而互相搶奪,而是有目的、有側重的選擇適合自己傳播新聞的某個方面或角度。一個新聞內容在經過不同媒體的加工後,既有所側重和差異性,又能全面地展現新聞內容。所以,融合新聞憑藉其全新整合的工作流程,對新聞資源進行深層次開發,提高新聞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增強傳媒集團核心競爭力,真正實現了集團做大做強的目標。

風險

儘管融合新聞給我國媒體帶來全面的變革,但由於自身存在一些問題,在向融合新聞轉型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風險。只有正確規避風險,解決好問題,才能實現媒介融合時代下的融合新聞。

人才缺乏

根據融合新聞的特點和工作流程,不僅需要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報導的記者,更需要能夠將各種媒體統一協調、整合策劃的編輯。但就現在的情況來看,不僅這樣的人才急缺,而且由於媒體對記者的要求更加全面和嚴格,許多記者在重負之下往往喪失了對新聞工作的熱忱,例如有些新聞記者不僅被要求能夠在現場用攝像機進行新聞採集,還要求能夠對新聞畫面進行編輯,甚至還要求在部落格上發表新聞,過重的工作往往使記者不堪重負。所以如何培養和保護人才成為制約融合新聞能否飛速發展的瓶頸。

信息壟斷

媒介融合和融合新聞往往要求成立媒體集團甚至是跨地域傳媒集團,所以儘管各媒體新聞傳播的方式不盡相同,但由於傳媒所有權的壟斷集中,難免會造成信息源的壟斷,形成一種聲音,不利於多樣聲音的出現和實現民主文明的進步。所以新聞媒體要處理好融合與壟斷之間的關係,積極引導公眾參與新聞傳播,認識到媒體只是為公眾服務的,而非要壟斷新聞話語權。只有意識到這一點,媒體才會避免新聞信息的壟斷。

帶來變化

滿足客群需求

大眾傳播媒介是一種“點對面”的單向線性的傳播方式,網路傳播是一種互動式的傳播方式,客群在信息的選擇上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也就是說客群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媒介“推”來的信息,而是主動地從媒介中“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網上搜尋技術的不斷提高和RSS(新聞聚合)等軟體的套用,更加速了傳播向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融合媒介與融合新聞可以根據不同客群對新聞內容和形式的偏好,製成不同類型的產品供他們選擇,以滿足客群對新聞個性化的需求。如同一新聞事件,可以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簡潔的語言從網際網路或無線簡訊中發出,以滿足那部份生活節奏快而只需了解事實梗概的年輕人和上班族;然後將載有對新聞事件及相關背景詳細介紹的報導見諸報端,這也許是時間較為充裕而對事件的經過有濃厚興趣的中老年讀者的最好選擇;而製成生動直觀的電視節目向觀眾娓娓道來,可能是家庭婦女和孩子們的所愛。隨著電子網路技術的成熟和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預測,一種超薄型的移動平面顯示板將會出現,人們會在一個終端上將文字、聲音、圖像自由的轉換,真正擁有一份尼葛洛龐帝所描繪的《我的日報》。

實現最佳化傳播

從本質上講,所有的傳播媒介都是傳播信息的載體或工具,而信息本身才是一切傳播活動的主體和靈魂。正是傳播媒介對傳播信息內容的制約促進了傳播科技的發展,而人類傳播科技的每一突破性進展,每一新的傳播工具的誕生,都意味著對傳播信息內容境界的一次突破。融合媒介與融合新聞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我們可以更多更方便地根據信息內容傳播的需要來選擇和決定使用什麼樣的媒介,內容產品的生產進一步與傳播的載體分離,載體的使用將完全服務和服從於內容。這樣,它能夠使信息在更大範圍內得到交換和共享,減少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提高傳播的整體效果,從而達到信息最佳化傳播的目的。

集約化經營

融合媒介與融合新聞不僅促進了網路媒體的整合和傳播業務的變革,而且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傳媒產業屬於文化產業的核心部份,傳統上它包括新聞服務業、出版發行和著作權服務業、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等等。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媒介的異軍突起,打破了這種傳統的行業分類,加速了傳媒產業中的不同形態和門類在同一操作平台上的滲透和融合,實現了傳媒產業的全面升級。
傳統的傳媒企業劃地為牢、各自為陣,有著相對獨立的經營理念、運作模式和細分市場。融合媒介與融合新聞使各媒介從獨立經營轉向多媒介聯合經營,它可以使傳媒企業的人、財、物、訊(息)等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既能對已占有的媒介市場起到保護作用,又能不斷去開闢新的利潤增長點。正因為看到這一點,一些已經擁有若干種類的媒介並期望在未來市場上獲取更多利潤的美國傳媒企業,在本世紀初就開始了對融合媒介與融合新聞的嘗試,並對企業從經營理念到業務流程進行了一場全方位的變革,為將來運用新媒介爭奪市場打下基礎。美國傳媒企業的這些變化對中國傳媒企業具有啟示作用,我國在傳媒產業結構和經營模式的調整中要充分地考慮到媒介的融合。隨著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媒介之間的技術鴻溝將會進一步打破,傳媒產業之間的界線將會越來越模糊,取而代之的將是統一的“數字內容產業”。

客觀規律

媒介生態學告訴我們,媒介與自然環境一樣存在於一個龐大的環境系統,每一種媒介都經歷著一個從誕生、成長、成熟到衰亡的過程。一種新的媒介的誕生並不意味著一種舊的媒介消亡,一種舊的媒介在經過變革後又蛻變出新的媒介。報紙發展經歷了500多年的歷史,從手抄報紙、印刷報紙到現在的電子報紙、手機報紙,此“報紙”早已非彼“報紙”。媒介的融合是媒介生態發展的必由之路,它不存在著誰取代誰的問題。
單從媒介的技術形態和物理介質看,人們已經很難劃分“第X媒介”了,各種媒介相互滲透、包容、轉化和整合,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介生態環境。其實,如果最終發展到將過去在不同媒介傳播的信息集中到同一終端去反映的時候,我們再來區分誰是報紙、廣播、電視、網路,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當今傳媒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融合新聞將會以怎樣的、更好的形態發展還是未知。目前一切媒體的實踐與操作還處於探索磨合階段,還有待於進一步發展,但媒介融合和融合新聞則是現在和未來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必然趨勢下,中國媒體也必然會向“融合新聞”進行自我轉型。

培養新聞人才

新聞教育機構的教師都需要突破自己的專業局限,需要建立跨媒體、跨學科、跨文化的思維觀,在這一前提下,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
新聞院校應引入與主流新聞機構和前沿科技企業攜手共建的機制,讓更多的新聞教學在仿真的媒體環境中進行,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

新聞教育體系

今天的中國新聞傳播業所處的環境正在發生劇變。基於傳統新聞傳播業的分工結構和運行方式而構建的新聞教育體系,同今天的新聞業一樣,正面臨變革的訴求。與此同時,中國新聞教育已經進入一個大規模、多元化發展的時期,新聞教學機構的數量迅速擴張,目前中國新聞教學點已經達到660多個,在校學生超過10萬人。

核心任務

筆者認為,新聞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具有神聖的社會責任感、寬闊的國際視野、深厚的文化修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精湛的專業技能的新聞工作者。在新形勢下,學科架構、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平台作為構成新聞教育的四大基礎元素,仍然是決定新聞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
目前,新聞傳播學科在大學本科階段設定的專業方向,基本上是在網路數位化信息技術全方位進入新聞傳播領域之前設定的。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傳統的專業知識界限和專業技能界限都將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因此,學科的組織架構需要適應媒介融合的趨勢,以保證各個專業都具有更強的開放性與兼容性。
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新聞教育機構的教師隊伍普遍面臨知識重構、能力再造的任務。以往擁有不同專業背景的新聞學科教師,都需要突破自己的專業局限,需要建立跨媒體、跨學科、跨文化的思維觀,在這一前提下,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聞教育事業需要的教師隊伍,既需要精通新聞傳播專業的知識,也需要擁有跨學科背景知識;既需要了解專業的理論體系,也需要掌握實務工作的方法;既需要了解人類的經典文明知識,也需要洞察前沿學科的發展;既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的國情與傳統,也需要清晰地了解世界的前沿動態與趨向。

當前狀況

中國新聞教育在長期歷史間形成的課程體系是寶貴的,這些課程體系的核心成分和新聞業的職業使命與職業道德一樣,也具有其自身的穩定基因。然而,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目前新聞學科的專業技術課程與快速變化的業界主流技術體系之間存在差距,致使課程的前沿性和實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目前新聞學科專業課程體系的一般缺陷表現在:專業課程內容陳舊。由於種種障礙,新聞學的核心課程未能將快速發展的業界實踐成果和日益深入的學界探索成果及時充實到課程體系之中。筆者建議,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需要考慮通識教育和新聞專業教育兩個領域的課程體系建設。

發展方向

在網路數位技術環境中,教學平台的建設已經不僅是傳統概念中的實驗平台和實習平台的建設,而是包括日常教學平台建設在內的多種專業功能、多種使用目標的融合性教學平台的構建。這種多功能、跨媒體、可融合的教學平台是未來新聞教育依託的設施基礎。
筆者認為,應引入與主流新聞機構和前沿科技企業攜手共建的機制,通過這樣的合作建設,將前沿技術、前沿趨勢、高端項目、高端人才引入教學與科研領域,為實驗設備的更新、為課程體系的改革、為科研工作的活躍開闢通道。面對媒介融合的趨勢,新聞院校應嘗試進一步打破課堂教學平台與實驗教學平台的界限,讓更多的新聞實務課程的日常教學,在仿真的媒體環境中進行,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

專業實踐

媒體工作的專業實踐是培養學生實務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在今天的媒體環境中,新聞專業學生的專業實習受到各種障礙的影響,致使學生專業實習的穩定性、持續性、專業性都受到制約。如何建立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如何把新聞專業實踐貫穿於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如何建立對學生專業實踐的有效指導機制?如何把課堂教學的原則與專業實踐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目前困擾新聞教育機構的普遍性問題。
筆者認為,應通過三個途徑為學生創造專業實習的條件:一是與主流媒體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媒體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和媒體聯手培養學生的實務工作能力;二是與國家主流電視媒體聯合建設專業工作平台,將學生融入可播出的時政性、新聞性電視節目製作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高端電視新聞節目的製作流程和核心技術;三是著手建設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數位化學生媒體實習平台,讓學生全面體驗新聞實務工作的完整過程。

目標

我們的目標是要建成一個“融合性平台”系統。這種融合性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教學、實驗、實習的融合;其二是多種媒體技術平台的融合。每一門課程的教學或實踐成為大系統中的一個單元,各個單元之間可以實現資源的共享、流程的銜接,從而為培養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專業人才提供充分的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