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詠(《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作螃蟹詠)

《螃蟹詠》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是小說人物林黛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中,分別以“鐵甲長戈”、“色相”來形容螃蟹,可謂形象生動;頷聯寫了螃蟹最好吃的幾個部位;頸聯中,林黛玉親切地喚螃蟹為“卿”,自稱憐愛它,要醉飲千杯;尾聯以一句“桂拂清風菊帶霜”作結,為這場“食蟹大戰”畫上了一個詩意的句號。全詩風格率直明快,這首詩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螃蟹以至死不渝的戰鬥精神,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螃蟹詠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曹雪芹
  • 作品出處:《紅樓夢》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螃蟹詠
鐵甲長戈死未忘1,堆盤色相喜先嘗2
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
多肉更憐卿八足3,助情誰勸我千觴4
對茲佳品酬佳節5,桂拂清風菊帶霜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鐵甲長戈:喻蟹殼蟹腳。宋代陳郁為皇帝擬進蟹的批答說:“內則黃中通理,外則戈甲森然。此卿出將人相,文在中而橫行之象也。”(見《陳隨隱漫錄》)
  2. 色相:佛家語,指一切有色有形之物。 借用來說蟹煮熟後顏色好看。
  3. “多肉”句:上一聯已說整滿膏香,故這句用“更”字說蟹腳多肉。憐,愛。卿,本暱稱,這裡指蟹。
  4. “助情”句:誰勸我飲千觴以助情。助情,助吃蟹之興。觴,酒杯。
  5. 對斟佳品:指蟹,說它是下酒的佳肴。斟,執壺注酒。程高本作“茲”,改變了句意。酮: 報答,這裡是不辜負、不虛度的意思。佳節:指重陽。
  6. 桂拂清風:即“清風拂桂”。

白話譯文

永遠披著鐵甲永遠持著長槍,就是死了也沒能忘。你那鮮紅色相堆上盤碟,卻又惹人喜愛個個爭先品嘗。
雙雙大螯中封滿嫩玉似的白肉,飽凸的蟹殼內塊塊蟹黃撲鼻香。
要說多肉更應憐愛你那八隻足,啊,為助情興誰來陪我飲上酒千觴。
對著佳品美味莫辜負這金秋佳節,好個清風輕拂桂花飄香菊黃帶霜。

創作背景

《螃蟹詠》出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是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借吟詠螃餐而進行的一場詩戰,這首詩是由林黛玉所作。《螃蟹詠》緊接著《菊花詩》,它們是同一次詩會(菊花詩會)上的作品,前有林黛玉的“魁奪菊花詩”,後則引出薛寶釵的“諷和螃蟹詠”。這一時間看起來還是大觀園的“太平盛世”,但正統與異端的激烈搏鬥;嫡庶之間的生死相爭,已經連續發生。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年輕一代,在這座實際是危機四伏的“樂園”里,賞花飲酒,而衰亡的預感,也正在侵襲著他們的享樂生活。同一個螃蟹,持有不同政治立場和不同思想觀點的人,就對它有截然相反的寓意。在封建瓶逆者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筆下,“橫行”的螃蟹是具有積極意又的形象。因此,林黛玉借這首詩,寓託了她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之下決不屈服,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鬥爭到死的叛逆精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寶玉以螃蟹自況,感情激烈地讚揚螃蟹的橫行無忌,黛玉“詠蟹”亦一往情深地歌頌螃蟹。他們以自己的詩作,再一次顯示了他們的志同道合。他們的詩,是應該放在一起來讀的。
林黛玉這首詩,起勢不凡,劈頭就是一句“鐵甲長戈死未忘”,熱情地讚頌螃蟹永遠戰鬥的精神。在林黛玉的想像中,蟹殼是鐵甲,蟹螯、蟹腳是長戈,而且是死了也沒有忘記這是他們的武器。這樣,螃蟹就成了一個披甲持戈至死仍不忘戰鬥的鬥士。擬人化藝術手法的運用,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賦予螃蟹以至死不渝的戰鬥精神。詩的開頭,真可謂如早天響雷,平空而來。讀了之後,莫不要為之一震。當然,林黛玉筆下的這種表現,實際上是黛玉叛逆性格的自我寫照。
詩是為“持螯賞桂”而作,當然要扣緊這一詩題來施展筆墨,所以,詩從二句起,就轉寫“持鰲賞桂”。林黛玉似乎有意應對寶玉的詩作,在詩中,“堆盤色相喜先嘗”,對上寶玉的“潑醋擂姜興欲狂”,接著又同樣興味盎然地大讚蟹鰲內鮮嫩的白肉如“嫩玉”,蟹殼內鼓脹的橙紅色的蟹黃如“紅脂”,八隻腳的肉多誘人等等,甚至還豪興大發地叫嚷“助情誰勸我千觴”,要邀酒以助興,簡直就同寶玉貪饞忘忌。“饕餮王孫應有酒”的表現如出一轍。寶玉詩以“原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作為自嘲,不以食飽口腹為非,黛玉這裡則進一步歸結到這是“對斯佳品酬佳節”,她認為在“桂拂清風菊帶霜”這樣美好的時刻,持鰲賞桂完全是一件高雅的事情。二人真可謂是心心相印,同氣相求。
讀了黛玉的這首詩,由此可看出,黛玉的性格特點亦不是單一色調的。曹雪芹在寫她與寶玉那建立在共同叛逆思想基礎上的愛情時,眷重表現的是她的傷感愁苦,反映封建勢力的重壓這一悲涼現實和林黛玉對愛情理想缺乏信心。但是,林黛玉也不是沒有歡樂興奮、熱情洋溢的時候。從另一方面說,林黛玉處於寄人籬下的境遇之中,愛使小心眼,但是,她同時也還是個天真爛漫、聰敏純潔、心直口快的少女。她的這一首詩,寫得一往情深而又率直明快,就是明證。曹雪芹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黛玉是一個完整的、具有人的情愫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

名家點評

寧波大學浙東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季學原《紅樓夢詩歌精華》:黛玉的這首七律,若僅僅作為詩孤立地看,實在算不得好詩。但是作為小說人物詩,就其對刻畫黛玉以及寶玉、寶釵的性格而論,卻是令人擊掌稱妙的。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經歷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期曾經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生活。十三歲遷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家產抄沒。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遷居北京西郊黃葉村(現為曹雪芹紀念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貧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涼。最後因貧病無醫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能詩善畫。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創作,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壇上享有崇高聲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