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窗

蝸窗

中耳鼓室內側壁上的圓形孔,又稱“圓窗”。與內耳骨迷路的耳蝸相通,以薄膜封閉,稱第二鼓膜。內耳骨迷路內的外淋巴當鐙骨底向內運動而受推壓時,因液體不能壓縮,第二鼓膜可向外膨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蝸窗
  • 外文名:round window
  • 形狀:圓形
  • 面積:越2平方毫米
生理分層:,錐隆起層面:,圓窗層面:,圓窗龕層面:,圓窗龕下方層面:,臨床意義:,

生理分層:

顳骨橫斷面從弓狀隆起至頸靜脈球出現層面,由上而下共18~22層,圓窗區(蝸窗區)結構主要出現的層面為第9~14層,有4個關鍵層面。

錐隆起層面:

為弓狀隆起下方的第9層面或第10層面,本層面的特徵是出現錐隆起。斷面內,鼓室內側壁可見耳蝸基底回突向鼓室形成鼓岬;鼓室後壁中部的骨棘為錐隆起,其深面為鐙骨肌;錐隆起外側的小陷凹為面神經隱窩,該隱窩的深面是面神經垂直段;錐隆起內側的小切跡為鼓室竇;在此層面上,面神經隱窩、錐隆起、鼓室竇,三者呈一橫置的“3”字型。鼓岬骨壁的厚度(x±s)右側為(0.78±0.11)mm,左側為(0.92±0.18)mm;面神經隱窩距乳突外表面距離右側為(13.9±2.06)mm,左側為(11.7±1.95)mm;面神經隱窩至面神經垂直段的距離右側為(0.65±0.14)mm,左側為(0.60±0.17)mm。鼓室前方較大的圓點狀骨性結構為錘骨頸,其後方是砧骨長腳,鼓室內側壁與錘骨頸之間可見鼓膜張肌。

圓窗層面:

為弓狀隆起下方的第10~11層面,主要顯示圓窗、圓窗龕龕口、龕前壁及蝸管等結構在鼓室內側壁深面為耳蝸的底回和第二回;耳蝸底回的後緣與鼓室內緣交界處是圓窗,圓窗後外側的凹陷為圓窗龕。圓窗橫徑、龕深、龕口寬度、龕內徑、龕前壁與鼓階間的距離。鼓室內聽小骨已基本消失,蝸管底回的外方為外耳道。在此層面上圓窗膜平面與外耳道軸線大都呈直角或呈銳角相交,其中呈直角者為36.7%,呈銳角者占63.3%,未見圓窗膜平面與外耳道軸線相平行者;道龕角和道膜角為(105.9±10.8)°和(149.7±14.6)°。頸內動脈水平部、乳突小房和頸靜脈球分別位於耳蝸的前、後方。耳蝸水管開始出現。HRCT掃描上顯示:耳蝸底回的密度比第二回密度稍高。

圓窗龕層面:

為弓狀隆起下方的第11~12層面,主要顯示圓窗龕。在此層面內圓窗膜和耳蝸第二回均已消失,耳蝸為一類似“月牙狀”的呈弧形的骨管;耳蝸水管的上緣已經出現;圓窗龕與頸靜脈窩骨壁間的距離較上一層面更短。圓窗龕與頸靜脈窩間骨壁的最短距離右側(2.13±1.88)mm,左側(2.39±1.43)mm。

圓窗龕下方層面:

該層面已至圓窗龕和耳蝸底回的下緣。斷面的中央為鼓室,鼓室前壁為頸內動脈水平部及咽鼓管;在鼓室後壁,頸內靜脈與外耳道底部之間的骨板極薄;在鼓室內側壁,耳蝸底回和圓窗龕正在消失,而耳蝸水管清晰可見。

臨床意義:

圓窗區為現代耳外科及耳神經外科手術的重要區域。圓窗膜在聲能傳遞至內耳的過程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是骨迷路向中耳的膜性開口,起著緩衝變形的作用,使得內耳液體能夠隨鐙骨底板的活動而運動。假若圓窗膜固定不動,鐙骨運動時,內外淋巴只能有壓力的改變而不產生波動,此時Corti器將不產生正常的聽覺衝動。圓窗膜也是毒性物質如細菌毒素、化學藥物等易進入內耳的部位;中耳壓力驟變時該膜還可能破裂,圓窗膜破裂引起外淋巴漏被認為是某些“突發性聾”的病因。在臨床上,治療梅尼埃病的耳蝸球囊造口術是從圓窗膜進針,施行人工耳蝸植入術時電極亦是經圓窗插入。由於圓窗本身的位置和角度以及圓窗龕的存在,施行圓窗區手術,要暴露圓窗膜,必須磨去部分圓窗龕上緣和前緣的骨質;熟悉該部分骨質的厚度、道龕角、道膜角、圓窗平面與鼓膜平面之間的角度、圓窗龕周圍的重要解剖標誌、圓窗龕周圍結構的毗鄰關係,是此區手術成功的關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