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河中作

《蝶戀花·河中作》是南宋詞人趙鼎所作的一首故地重遊懷人詞。上片描寫春日登臨水邊高樓所見之景色;下片用“曾倚哀弦”跌回往日,當年詞人曾在此地飲酒, 聽人“歌斷黃金縷”;借酒消愁,而今人去樓空,不勝淒涼傷感。全詞含蓄深永,情致纏綿,風格較為柔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戀花·河中作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趙鼎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戀花·河中作
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年少淒涼天付與,更堪春思縈離緒。
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樓下水流何處去,憑欄目送蒼煙暮。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黃金縷”“卷珠簾”“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另有變體二種。
②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濟。
③盡日:終日。
④向晚:傍晚。
⑤倚哀弦(xián):指以哀傷的弦聲伴唱。
⑥黃金縷(lǚ):原指初生的鵝黃色柳條,詞中指離別之曲,樂府有《楊柳枝》曲。

白話譯文

整日吹拂的東風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樹上綠意漸染。傍晚泛著輕微的寒氣,一場初春的細雨灑落下來,催促著春花早日開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涼,何況這暮春之日,更添離愁別緒。
在臨水的高樓之上,與這位女子飲酒作別。他以絲竹伴唱,一曲賦別。樓下的流水將會流到哪裡去呢?他在高樓上憑欄遠望,目送著流水和人遠去,直到掩入那蒼茫的煙波暮色之中。

創作背景

這首詞自注“河中作”,詞中又自稱“年少”,因此這首詞當作於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詞人中進士前後。詞人舊地重遊,懷念往日離別之女子,便寫下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及情,寫詞人的離愁別緒。開頭三句“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點明時令,又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暗寓“重來崔護”之感。““催花雨”在宋詞中多有出現,意為春雨一過,春花自會早日開放,富含著濃厚的自然哲理。“年少淒涼”四字蘊含無限傷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歡樂的時節,但詞人卻感到淒涼,完全是為“春思”和“離緒”所困,而主因則在於詞人多情。但把“年少淒涼”說成是“天付與”,則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鐘,無可解脫。這“年少淒涼”的況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詞的下片寫思人。“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三句,緊接上片的“離緒”而轉向懷人。這三句是追敘往事,在“臨水高樓”這昔游之地回憶當年送別時的情景。黃金縷用來形容初春鵝黃色的柳條,古人有折楊柳贈別的風俗“歌斷黃金縷”,在這裡也有作為離別之曲的含意,與上句“哀弦”相應。“樓下水流何處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題安州浮雲寺寄湖州張郎中》:“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兩句。這首詞從“臨水高樓”的眼前實景出發,借杜牧詩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寫得自然熨貼,不露針線,密合無縫。“相隨流水到天涯”,寓含飄泊流落的命運,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綿綿的情意。這樣情意在這首詞中也都包含在“樓下水流何處去”這個深表關切的問侯之中了。結句憑欄目送蒼煙暮”,其意為憑高極目,遠望水流人去的天際,寄託遙思,不覺暮煙四合。感傷離別之情,就寓於久久痴望中。有著悠悠不盡的餘味。
這首詞懷念往昔一位曾於臨水高樓一曲賦別的女子。上片記時,下片記地,風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貫串著傷離念遠之情。詞人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來暗寓心中之傷感情緒,意緒雖悲涼,然飽含真摯情意。

名家點評

晚清詞人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年少淒涼天賦與,更堪春思縈離緒。”閒情綺語,安在為盛德之累耶。

作者簡介

趙鼎(1085—1147年),字元鎮,號得全居士,(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舉進士,官開封府士曹。高宗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以力辟和議,忤秦檜,出知泉州、漳州,移置潮州。再移吉陽軍。知秦檜欲加害,絕食而死。孝宗時,謚忠簡。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居士詞》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