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若蟲

蜻蜓若蟲

蜻蜓若蟲,蜻蜓的幼體,成熟後蛻變為蜻蜓(不完全變態發育)。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蜻蜓若蟲
  • 別稱:幼體
  • 分布區域:中國
  • 蛻皮次數:11
發育過程,生活習性,生態價值,食用價值,

發育過程

年幼的蜻蜓——稱為幼體,經不完全變態中的半變態方式,有時稱為稚蟲——是水生動物,和成蟲在空中的情形一樣,是水中專門的捕食者。功能上無翼的幼體在顏色方面通常是斑駁或黯淡的,與生活環境中的沉澱物或水生植物顏色一樣。它們的突出雙眼類似成蟲,但擁有成蟲所無的驚人解剖結構。這稱為「面具」,是幼體第三對口器的融合體。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時收在頭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組牙狀的夾子,用來抓住蠕蟲、甲殼動物、蝌蚪、小魚等獵物。不同種類的蜻蜓幼體分別稱為趴蟲、穴蟲、隱蟲或夾蟲——其身形、代謝、呼吸端視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幼體從水中或水邊的卵子爬出,而成蟲產卵的方式有3種。有些種類把卵產在植物組織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層或上方。卵也可能從腹部掉落或被沖至水中。幼體利用直腸內的腮,從水中吸取氧氣。腹部把水吸入,再經由肛門壓出。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產生一種噴射推進的逃生方法。固體廢物亦以這種方式排出。隨著幼體長大,它把皮蛻掉,未來的翅膀在幼體成長期間約有一半先變為明顯。接著,這些翅鞘在隨後的蛻皮過程中快速增大。終於,幼體爬出水面(有時在夜間),進行最後一次蛻皮,變為成蟲,留下一張皮(蛻殼),也就是以往身體的外殼。

生活習性

生活在水流緩慢或靜止的自然池塘和湖泊中,以鰓呼吸。常靜息不動,獵物靠近時方射出能纏卷的唇以捕捉之。發育過程中蛻皮8~15次,蛻皮次數在種內與種間均有所不同,無蛹期。從卵孵出後數分鐘,第一齡稚蟲的鞘狀表皮即裂開,釋出蜘蛛狀的第二齡稚蟲,早齡稚蟲取食小甲殼動物和原生動物等水生動物;後期稚蟲食搖蚊幼蟲、水生甲蟲和螺類,甚至小魚。翅芽在早期出現,隨著蛻皮次數的增多而長大。稚蟲到最後一齡時,體內已形成成蟲的器官。幾天后稚蟲爬出水面,蛻皮而露出成體(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後離水,日出前起飛,所以很少見到其羽化。較小的種類在白天羽化。 剛羽化的成蟲體軟,生殖系統不成熟,色澤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動之一為飛離水域。

生態價值

成蟲一般在池塘河邊飛行捕食飛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等對人有害的昆蟲,實為益蟲。

食用價值

草海是貴州最大的淡水天然湖,是一個典型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它以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且湖水較淺,水質良好,透明度大,湖底又多為淤泥底質,因而水生高等植物種類繁多,各類水生植物幾乎布滿湖水生高等植物,適合蜻蜓若蟲的成長。因為數量多,所以很久之前當地人就有捕捉和食用蜻蜓若蟲的習慣。
蜻蜓若蟲
英國BBC製作的關於中國野生動物和自然風光的系列紀錄片《美麗中國》(《Wild China》)也曾讚譽將蜻蜓幼蟲作為食材是中國獨有、世界獨有!
蜻蜓若蟲是一種產量嚴格受季節影響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和健康的時尚美食,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元素,口感香酥不膩,酥脆,焦香,松爽。此外從中醫角度還具有良好的益精填髓、壯陽補腎、養顏美容、止咳、解毒之功效。
乾品蜻蜓若蟲,則是指在蜻蜓蛹才有手指尾長,還長得不大,翅膀也還未完全生長出時捕撈的蜻蜓蛹,經過加工而成的乾品,此所以擇該時捕撈是因為此時正是蜻蜓蛹蛋白質最豐富的時候。
食用方法:乾品的蜻蜓若蟲過油炸一下,以椒鹽炮製,加入腰果、青紅椒,就成就這一碟有近百隻蜻蜓若蟲的菜式。蜻蜓若蟲香酥不油,猶如油炸蠍子的味道,卻比油炸蠍子松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