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壩

蜈蚣壩

蜈蚣壩並不是一座建築物,而是一道山樑,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方的大青山中,北緯40度55分50秒35,東經111度32分40秒38。呼和浩特市至武川縣的呼武公路就從這裡穿過。蜈蚣壩又稱白道,它蜿蜒曲折,綿延數十里,盤繞於大青山上,象一條長長的蜈蚣一直從山腰爬行到高高的山頂。當然實際上這裡並不盛產蜈蚣,古時的白道(此處部分山的山岩為白色,開路後以白石鋪路,白道或由此得名)雖名副其實,但現在也早已被烏黑平整的新公路取代。平日這裡是橫貫陰山山脈的主幹道,也是一些腳踏車愛好者挑戰體力極限的樂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蜈蚣壩
  •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方的大青山中
  • 北緯:40度55分50秒35
  • 東經:111度32分40秒38
由來,傳說,

由來

蜈蚣壩古稱“白道”,最早見於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芒乾水(大黑河)……又西南逕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縈帶長城……謂之白道嶺。”這是最早見於史料中有關蜈蚣壩古代稱謂的記載。北宋時的《太平寰宇記》、引《冀州圖經》云:“陰山道:按《冀州圖》雲,雲中周圍十六里,北去陰山八十里,南去通漠長城百里,即白道川地。南北遠處三百里,近處百里,東西五百里,至良沃沙土而黑,省功多獲。每至七月乃熟。白道川當原陽鎮北。欲至山上,當路有千餘步。地上白如石灰色,遙去百里即見之。即是陰山路地。從此以西及紫河以東,當陰山北者,惟此道通方軌。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
蜈蚣壩
其實在北魏以前,蜈蚣壩一帶即為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地區交流往來的主要通道。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北逐葷粥”。《易經》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葷粥”、“鬼方”均為北方遊牧民族,活動在今陰山山脈一帶。
據《穆天子傳》載周穆王曾西行至崑崙山西王母國,其途徑蜈蚣壩南端壩口子一帶,均受到當時的少數民族大戎的款待。《後漢書·竹書紀年》中也記載有周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以東,遂遷戎於太原”。太原即今包頭西一帶。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今蜈蚣壩沿東西山峰西側,仍存有趙長城遺址。
秦統一六國後,派大將蒙恬將三十萬兵眾北逐匈奴,並在秦、趙、燕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秦長城。蜈蚣壩一帶,仍為交通要衝。
而漢及南北朝時,蜈蚣壩一帶更是北方民族南下中原的主要通道,戰事頻繁。北魏政權更在白道以北設武川鎮扼守,一直延續到隋唐宋時期,蜈蚣壩一帶仍稱白道,仍是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政權往來的主要通道。
遼代,蜈蚣壩稱漁陽嶺,至今在武川縣哈拉合少鄉馬場梁,二份子鄉大公一帶,仍有有關遼代蕭太后及天祚帝的傳說。《遼史·本紀》載,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三月“丙寅上(天祚帝)至姑底倉,聞金兵將近,計不知所出,乘輕騎入夾山”。夾山即武川縣哈拉合少鄉的馬場梁。《遼史·本紀》載:“保大四年秋,上遂率諸軍出夾山,下漁陽嶺,取天德、東勝、寧邊、雲內等州”。漁陽嶺即白道嶺。元代又稱為甸城山谷。
元代,陰山一帶為汪古部駐地,白道嶺稱“翁袞達不嘎”,口語以訛傳訛,遂演繹成今天的蜈蚣壩。清朝時又稱得勝壩,或都倫大壩。

傳說

關於蜈蚣壩的傳說:
古時的大青山,森林覆蓋,茂草沒膝,豺狼虎豹時有出沒。那時的白道,還只是淺淺的一線,似有似無。
在壩的北面山溝里有一戶人家,以狩獵打柴維持生計。後來這家主人見常有往來客商無處落腳,就又開了一家小店,留宿過往人等。
有一天,一位從山後來的客人,趕一頭毛驢,馱一袋豌豆,要到前山去糶,走到這裡天色向晚,就留在這家小店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他打好馱子,告辭店主,延那條時隱時現的小路,往山前趕去。
店主吃過早飯,拿了箭弩朴刀,上山打獵。還沒走到壩頂,就聽得遠處有毛驢“咴兒咴兒”的叫。店主心想:這客人也真有意思,走了這長時間,還在這裡逗留,莫不是有什麼事兒?便撥草攀石,匆匆忙忙地向山上爬去。正爬著,就見客商那毛驢兒一路跑來,背上的口袋開了口,碗豆撒下一道坡。再看齊腰深的草中,一道水桶粗細的凹痕向一條深溝蜿蜒而去。聞一聞,只覺得濃濃的腥氣撲鼻而來,心知又是這山上出大蟒了,由不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打那以後,山上又被大蟒連傷數人。“大青山上有大蟒傷人”的訊息也不脛而走,直弄得山前山後來往的客商提心弔膽,少心沒事的,隻身單人再不敢過山,只有帶了傢伙,多人結絆才敢前行。
開店的樵夫想除掉這條大蟒。自打有了這個想法,他就每天上山觀察,就見那條深溝里常有鳥兒飛著飛著就一頭從天上掉下,心想:那些鳥兒八成是被大蟒吸到肚子裡了,那條深溝或許就是大蟒的藏身之處。他順深溝找去,還真就找到了大蟒棲息的山洞。
第二天一早,樵夫結束停當,帶了強弓硬弩,說是要進山除蟒。家人勸他,他說:“大蟒不除,不得安寧。”說著便告別家人進了山。
這一天,家裡的人眼巴巴地等他除蟒歸來。可是,左等無信,右等沒影,眼瞅著太陽快要落山了,還不見他的歸來,就知道凶多吉少。弱妻幼子的又不敢貿然上山,母子二人你看了我我看了你,淚眼汪汪地如坐針氈。次日天亮,有一支商隊拉著駱駝路過,母子倆才在商隊的陪同下上山去找。找到山洞,就見洞口的石崖上血跡斑斑,一隻牛鼻子鞋晃晃悠悠地掛在旁邊的一棵小樹上,溝中的草木倒下一片,上面灑了斑斑點點的血跡。一見這種情景,母子二人就知親人遇難,不由得抱頭痛哭,淚如雨下。眾商人也無不傷感落淚。
這年,樵夫的兒子剛剛十二歲。知道父親被蟒所害,卻暗暗下了決心為父報仇。他一邊子承父業,砍柴打獵,維持生計,供養老母,一邊刻苦習武,準備報仇。可是那大蟒道行極深,兇殘成性,少年雖狠它狠得咬牙切齒,卻又自知還敵不過它,無奈只好等待時機。
樵夫的妻子自打丈夫去世,憂傷成疾,病情一日重似一日。一天,山中來了一位遊方郎中,給樵夫的妻子開了一服藥方,並對樵夫的兒子說:“其中有一味必不可少,須是七隻活著的蜈蚣。但是這大青山氣候寒冷,生來沒有蜈蚣。要找蜈蚣,只有南方去尋。”說完便搖鈴而去。
聽了郎中的話,樵夫的兒子就到南方去找。一路上他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終於在很遠很遠的南方找到了七隻活蜈蚣。他把它們裝在一隻匣子裡,一路上好生飼養,風雨兼程地向大青山走來。
不一日,他來到了大青山。誰知剛登上壩頂,就聽裝了蜈蚣的匣子中沙沙作響。方要打開匣子看個究竟,就見眼前草木分披,一股腥風撲面而來,一條大蟒晃動著斗大的腦袋一路竄來。樵夫的兒子慌忙抽劍,迎戰巨蟒。
要說這巨蟒也真夠歷害的。只見它左纏右絞,尾巴一掃,碗口粗的樺樹就生茬茬斷成兩截。樵夫的兒子與巨蟒力戰多時,漸漸不敵,眼看就要象父親那樣死在巨蟒的血盆大口,心中不免一陣悲哀。正在這時,就聽得匣子中呼哨一聲,七隻蜈蚣飛了出來,撲向巨蟒各攻一竅,沒多時就把巨蟒咬得七竅流血。巨蟒耐不得疼痛,猛然向前竄出,就在山上滾出一條彎彎曲曲,丈數來寬的一條白道來,巨蟒也氣絕而亡。
七蜈蚣除了大青山上的一害,百姓們都高興得不得了,紛紛奔走相告。訊息傳到官府,官府便賜名立碑,將這道山樑稱作“蜈蚣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