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古鎮

蜀河古鎮

旬陽縣蜀河鎮鎮位於旬陽縣太極山城以東53公里處,北倚巍巍秦嶺,南傍依依巴山。挾漢江而攜蜀河,東與仙河鎮、冷水鎮接壤,南與白河縣毗鄰,西與棕溪鎮、關口鎮交界;北與雙河鎮相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蜀河古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陝西旬陽
  • 面積:181.5平方公里
  • 人口:38382(2013)
  • 方言:黃州會館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適宜遊玩季節:夏秋最佳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景觀,黃州館,楊泗廟,小吃,八大件,乾春芽炒臘肉,麻辣燙,菜豆腐,酸菜面,旅行攻略,自駕,背包客,

歷史沿革

蜀河為古蜀國所在地,漢時置縣,中興於明代,繁華於清朝中末,續寫的是漢江黃金水道上的傳奇,因其所處地域優勢,便是鄂、陝、川三地物流交匯的重要中轉集散之地,物流的暢通,帶來文化的交融,各地商賈紛至沓來,修建會館,成為各地鄉黨們拉幫結派、傾聽鄉音的場所。著名的有黃幫黃州館、陝幫三義廟、回幫清真寺、江西幫萬壽宮、武幫武昌館、船幫楊泗廟,還有本地幫的火神廟等,更有諸多井形的巷道編織著這裡居民的幸福生活,於是古蜀河便逐漸發展成為漢江上游的商業重鎮,有“小漢口”、“漢江小都會”的美譽。
蜀河,傳因蜀王逝世、蜀冢存此而冠名。鎮因商而興,有“八大字號”、“六十九家商鋪”鬧紅蜀河之說。集鎮位於蜀河、漢江兩水交匯處,原為兩省三縣交通樞紐(北上關隴,南下湘鄂,西達川渝,東進中原)及漢江上游黃金水道上的商貿重鎮,歷來帆檣林立,商賈雲集,商貿發達,且江河交匯形似漢口,古稱“小漢口”,屬旬陽商貿最為發達的集鎮。20世紀60年代以前,蜀河鎮為全省僅有四個建制鎮之一。
鎮蜀河人文景點眾多,文化積澱厚重,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口岸。明末清初,商品經濟日趨發展,湖廣移民大量遷入,漢江黃金水道進入鼎盛時期,四方商客紛紛在此定居經商,建立商號,開當鋪,設錢莊百餘家。嘉慶年間,曾任旬陽知縣的嚴如煜所編《三省邊防備覽》一書中稱蜀河“商賈雲集”、為“漢江小都會”。他們的到來,也促進了蜀河文化的繁榮興盛。
民國末年,群雄四起,逐鹿陝南,特別是-統治期間在蜀河設兵站、起岢捐,對商業影響極大,一時間商業凋敝,各大商戶紛紛外遷,以避戰亂,僅留青磚黑瓦向人們訴說著昔日輝煌的歲月!

景觀

黃州館

位於蜀河街後坡,坐西向東,背依山坡,南傍漢江,面向蜀河,俯瞰蜀河老街。自前向後作台階式上升,分別建有門樓、樂樓、拜殿和正殿。建築雖是分期造作,但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層次分明,風格統一諧調。黃州館為傳統宮殿式格局,並具有濃厚的南派建築風格。全部殿宇均為清代磚木結構建築,旖旎美觀,且不失莊重大方。始建於清代同治十二年(1874)。
正殿面闊11.65米,進深7.69米硬 山式屋頂。左側山牆有石碑一通,記錄依次修建的經過,字跡清晰,保存完好。
下幾步台階便是拜殿,其面闊與正殿相同,進深8.2米,檐柱高6.2米,中柱高8.3米,也是硬山式屋頂。正殿與拜殿之間右側封牆上嵌有三通石碑,記錄著修建黃州館捐贈善款的情況。
拜殿正對面是樂樓,樓為高台建築,形式為重檐樓閣,樓頂為歇山式屋頂。正脊正中鑲嵌瓷瓶,兩端安有鴟吻,岔脊上用灰泥作漢文裝飾,翹角作45度生起。樓上有金匾一幅,楷書“鳴盛樓”三字,字徑約70厘米,書法嚴謹俊逸,相傳為武昌一狀元手跡。樂樓門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裝飾,兩側柱頂各有一隻鳳凰木雕,栩栩如生。樂樓前台沒有山牆,便於觀眾從正面、側面觀看演出。整個樂樓上下錯落有致,翼角重疊,構思巧妙,製作精巧。
黃州館門樓與樂樓相連,實際上為樂樓後牆的隨牆門。門面飾作三重檐牌樓,正樓高10米左右,大門額枋為石雕,門前有對稱抱鼓,抱鼓兩面分別雕刻著四種祥鳥瑞獸。正門上方豎書“護國宮”三字,兩邊分別書寫“金墉”“玉局”。中柱、邊柱各用青瓷片嵌對聯一副。中柱聯為:帝德無私,想當年楚北聲垂,萬古神功昭日月;立思曰極,位此際秦西威鎮,千秋俎豆祀馨香。邊柱聯為:廟貌柱奇觀,視當前日朗風清,恰肖黃州赤壁;神功昭赫濯,庇此地民安物阜,何分楚水秦山。(兩副對聯懸空較高,有些字因年久模糊,暫時無法確認,待後改正。此前蜀河有關宣傳資料提供的此對聯錯誤甚多。)整個門樓均以青磚砌成,磚面模印有陰文楷書“黃州館”三字。門樓與樂樓巧妙相連,渾然一體,其設計之精心,構築之巧妙,堪稱上品。
黃州館原名帝主宮,為黃州客商聚居的會館。據資料記載,黃州館前後分三次建設。始建於乾隆中葉,由在蜀從事商業貿易的黃州籍商號、幫會依次興建,後經歷幾代人百餘年努力,始得完成。初創時僅正殿三間,後於道光二十七年動工,歷時兩年修成拜殿,同治十二年起又“刻角丹楹”“幾費經營”“罄數千金”而修成樂樓及門樓。蜀河黃州館是安康境內規模最大、工藝最為精美的南派宮殿式建築,其耗資十分驚人。從碑文浩繁的落款可以看出,參與集資者除在蜀河的黃州籍客商、字號外,尚有湖北康家灣帝主宮、老河口帝主宮及老河口蜀河幫,總計商戶不下二百家。這不能不讓人對當年蜀河商業的興盛面浩嘆。
黃州是中國頗有文化品位的地方。她因有“赤壁”,有蘇東坡而名揚四海,又有被人們吟誦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 物……”名詞佳句而著名。黃州人又移 遷蜀河定居經商,在蜀河營建會館,彪炳史冊,原本歷史與文化深厚的蜀河鎮,因此又更加有了名氣。

楊泗廟

位於蜀河鎮古渡口上崖,坐西向東,北依山坡,據殘碑推斷,該廟建築年代不晚於乾隆年間,其雖名為廟實為船幫會館,因其內供奉船工始祖楊四爺,故取名“楊泗廟”。
清初以來,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商貿流通發達。因蜀河是漢江上游重要交通要道,故成為陝南最大的物資集散地之一。南貨至此北上柞水直至西安,北貨至此裝船南下至老河口到武漢等地。水運極為興盛,船楫連線數里,日泊大小船隻百餘艘。於是船主和船工集資在蜀河口修建古雅壯觀的“楊泗廟”作為議事和來往聚會、休息場所。又因漢江灘多險急,各類船隻到此停駐,至楊泗廟祭拜楊四爺以求來往平安,一帆風順。楊泗廟正門兩側有青瓷嵌貼對聯一幅,上聯是“福德庇洵州,看廟宇巍峨,雲飛雨卷巋屹立”;下聯為“威靈昭漢水,喜梯航順利,浪靜波平任遨遊”。因楊泗廟是“船幫”乞求神佑之地,故其戲樓又名“明德樓”。每年六月初六,舉辦楊泗廟會,院內搭台唱戲,上演漢劇等各種地方戲劇,熱鬧非凡。同時,又是當地民眾物資交流場所。
正殿居中原供有楊四爺神像一尊,身高丈余,煞似威嚴。殿角左右各有石碑一通。左側字跡毀損無存,無從考證。右碑為“洵陽知縣嚴謹埠頭訛索船戶告示碑”,字跡瞭然,從內容上可明顯看出楊泗廟的歷史作用及當時蜀河水運、貿易之繁華。
其大門右側是著名的朝陽古洞,該洞修建於乾隆年間。道光元年(1821年)名醫汪海嶠曾在此隱居,編纂成《唱醫雅言》一書。朝陽古洞深不可測,據言“民國初年,數人結伴穿行,半天余火把用盡,暗黑氣稀,中途而返”。也有民間傳說,此洞通江河底可達四川,綿延千餘里,號稱陝南第一洞。現正在開發探測之中,若干年後各地遊人可到此一游。外有石龜馱碑一通,面臨漢江,據傳有鎮水降魔之效,此龜一修200餘年,漢江漲水不至龜角。
楊泗廟楊泗廟

小吃

八大件

嘗旬陽特色“八大件”,全套八大件為八涼八熱,八葷八素,一席10人同坐。開席便有八個冷盤,中間置一拌冷盤的大盤,將冷盤適量放入中間空盤,再將調好的拌菜汁子澆上,攪拌均勻便可食用,稱之為和菜。
蜀河八大件蜀河八大件
“八大件”是陝南旬河沿岸的一種鄉村飲食形式,因學識所限,我並不清楚這種飲食形式或稱飲食文化到底存在於陝南的多大地理範圍,亦不清楚其在鄉村生活中所處的地位有多高,更不清楚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之後產生了多少流派,但這種據稱隱約與“八仙”有關的“浪漫主義”飲食文化卻的的確確地存在於蜀河古鎮之中,並成為整個旬陽縣域範圍之中的獨特飲食代表。
因蜀河古鎮以回族居民居多,因此蜀河流派的“八大件”必然會被打上“清真飲食”的烙印,這反到會對人們產生更多的誘惑,至少我對“八大件”是心存敬畏的,怕一不小心會越雷池半步而落下不尊重民族習慣的罵名,因此,我也就並未曾對這個稱之為“八大件”的飲食文化做過多的探究與品位,頂多只有一些形式層面的淺表性觀察與理解。不過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蜀河八大件的特徵與取向更多的取決於廚師的民族,漢民廚師刀下的“八大件”必然會將非清真食品恰如其分的引入其中,而具有純正回族血統的廚師肯定會堅守自己的信仰,遊刃期間,決不會背離《古蘭經》的教誨,卻也能將“八大件”做的噴噴飄香。

乾春芽炒臘肉

將春芽曬乾後,然後與臘肉炒,蠻好,真是一道十足的農家菜。臘肉又叫燻肉,每年入冬臘月,家家戶戶宰殺年豬,除留夠過年吃的新鮮肉外,其餘剩鮮肉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桂皮、丁香等佐料,醃入缸中。7至15天后,拿出來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乾水,然後掛灶頭或火爐上面,經過煙燻火烤,久而久之,便成了臘肉。
蜀河古鎮

麻辣燙

自從傳入旬陽的那一刻起,好象在旬陽就如魚得水起來。小巷口,街拐角,小吃街,一個個麻辣燙的小攤,星羅棋布。一個大篩子,若干竹籤子串起各式各樣的菜,青色的蔬菜,白色的鵪鶉蛋,淡黃的土豆,乳白的豆腐乾,整齊的排列成一個圓圈,供吃客選擇。
麻辣燙是小型的川味美食,經蔬菜穿成串,放入提前加入調料的麻辣湯里,取出菜簽加調味辣椒拌勻,最後放上小蝦皮,花生,味道鮮美,香辣可口。
如今,旬陽的麻辣燙形成了一個“產業化”小吃,店家多,分布不均,雖然調製方法差不多,但是卻有不同的特色,有的在菜類上,有的在調料上,有的在服務方面。麻辣燙店大多都集中在居民區街道口,價格實惠,所以成為節約吃飯時間的幫手,這是旬陽麻辣燙能堅持下來,而且逐漸壯大的重要原因。

菜豆腐

又稱菜豆腐粥,菜豆腐吃起來香,做起來卻是一門絕活。第一道工序就是把泡脹的豆子磨成漿,磨好了漿,再細細濾過渣,之後倒進鍋里,把豆漿燒開,放進切好的小白菜,就開始點豆腐了。
菜豆腐質量的好壞全在這“點”的功夫上,這裡的人家家都有吃酸漿水菜的習慣,用上好的酸漿水點出的豆腐白、活、細、綿、精、嫩,後味清幽淡遠,略帶甘甜,不像用傳統的石膏、滷水等化學原料點制的那樣發澀發苦。
點要得法,每隔四五分鐘點一次酸漿水,需一勺一勺慢慢點,性急不得,如此數回,待豆花一層層結塊,水和豆腐涇渭分明時,輕輕撈起,用紗布包裹,稍稍擠壓成形,腐塊間雜青菜,色澤清白如玉,一股酸香氣撲鼻而來,令人垂涎。然後將淘淨的大米下進濾過豆腐的酸水中熬粥,小火慢熬,不時用鐵勺在鍋底輕攪幾次。粥不能熬得太稠,也不能太稀,要湯濃米爛,這時再將豆腐切成小塊,回鍋與粥一起稍煮一下,一鍋酸香四溢的菜豆腐就做成了。
菜豆腐算得上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絕。吃時還需配小菜,小菜的配法也極有講究,一般是用蔥花、香菜、薑末、蒜泥、青椒、香油、芝麻、核桃仁末、油潑豆瓣醬、鹹菜、紅油辣子等拌勻入盤下飯。這飯菜吃起來急不得,要有章有法,一口豆腐,一口湯粥,即一口濃香,一口清香,對比換口,亂招式便走了韻味兒。先小心翼翼地呷一口熱滾滾的湯,吸氣品,清香自然,浸潤雙肋;再用筷子夾上一撮配菜抹於豆腐上,送入口中,細嚼慢咽,濃香悠長,瀰漫鼻息。豆腐綿甜,湯粥酸香,小菜麻辣,那種難言之妙令人回味無窮。

酸菜面

酸菜面是有很多人念叨的。寫寫旬陽的酸菜面。旬陽人喜歡酸菜是情有獨鐘的,旬陽有民謠:“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這裡的酸,就是酸菜了。
蜀河古鎮
在過去,大家生活普遍不是很好的時候,酸菜是每家的常備菜。哪一家的酸菜醃的好,可以大約推斷出哪一家的主婦就是很勤快,很能幹的那一種。酸菜主要是引子要好,首次醃要在別家的老罈子裡面舀些酸菜水來,用蘿蔔纓子洗淨泡上,一個周后就可以吃了。酸菜罈子要常常添上新鮮的麵湯,就能越泡越象,約泡越好。常吃酸菜的家裡,酸菜的湯汁一定是紅艷艷的好,湯汁一定是酸的餘味又純有好。酸菜湯在民間還是很多偏方的引子,連小孩子被蚊蟲叮咬了,大人都會給他擦點酸菜湯汁,據說止痛止癢的效果很好。初次泡酸菜如果沒有引子,還可以用醋來做引子。

旅行攻略

自駕

蜀河鎮處在旬陽縣以東53公里處,駕車自西安出發走西康高速,在小河收費站出轉入省道102後約2小時車程後到達旬陽縣,旬陽縣城穿城而過轉入國道316後約1個小時到達蜀河鎮。整個路程路況較好,經旬陽縣城到蜀河鎮一路沿江而行,風景宜人。不過建議開車的朋友走西康高速至安康後轉入十天高速走旬陽下,這條路路況要優於上條路線。

背包客

選擇背包出行的朋友建議乘坐大巴,選擇坐大巴的朋友可以在西安市城南客運站乘坐直達旬陽縣的大巴,抵達旬陽後換乘公交班車前往蜀河鎮。也可乘坐到旬陽的火車抵達旬陽後換乘班車前往小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