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村

蜀山村

蜀山村隸屬於浙江省餘姚市鳳山街道於市區東郊,距街道駐地3.5公里,村民委員會駐地在原大河村。東與,位丈亭龍南村交接,南臨姚江,西接九壘山村,北連同光村,現境內總面積3.6平方公里,有耕地2900畝,山林1984畝,7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1211戶,常住人口3003人,村於2001年設立黨總支,下轄3個支部101名黨員。村境屬姚江平原,地形平坦,江河縱橫,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度,無霜期250天左右,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6-7小時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蜀山村
  • 電話區號:0574
  • 地理位置:距街道駐地3.5公里
  • 面積:3.6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7度
歷史沿革,產業經濟,社會事業,村鎮建設,發展特色,

歷史沿革

2001年行政村撤併,大河,鹹池,蜀山三個行政村合併,定名蜀山村。蜀山村原屬慈谿縣蜀山鄉。原大河,1949年廢保改村,1954年劃歸餘姚,1955年組織農業生產高級社,一村一社,大河社因村東有座大河橋而得名,其他兩個社併入大河社。1958年社改隊,1983年隊復村。原鹹池,因在鹹豐年間有一口池塘,故稱鹹池。原蜀山,原名夜飛山,據傳一夜之間平地上長出了一座小山,且在四川地區少了一塊小山,因四川簡稱蜀,故稱蜀山。

產業經濟

農業以水稻為主,兼有零星的種殖業、養殖業。九十年代初發展“一優二高農業”,調整產業結構種植大棚蔬菜50畝。境內二、三產業開發較早,1963年建造磚瓦小土窯,開採和山石塘;1971年開辦石棉廠,下半年合併成雙河石棉廠;1973年建辦膠木廠;1992年建辦餘姚市城東金屬材料廠;1993年建造集體磚瓦廠,占地60畝左右,承包經營,盤活資產,小五金、吸塑等個體企業發展迅速。

社會事業

50年代在祠堂開辦學堂,解放後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有和山國小、進橋國小、姜家塔國小,1975年建立大河國小並附幼稚園。民眾文化發展,50年代建立村俱樂部,設立蜀山火車站,蜀山供銷社,蜀山信用社,蜀山手工業社,蜀山保健所。1953年為照顧蜀山村民賣糧定點事池鄭家祠堂,1960年改名鹹池糧站。上世紀90年代建立了三個老年活動室。2003年四閘下移工程在該村開展。

村鎮建設

解放前村莊建設緩慢,多為木結構平房和草屋,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0平方米。1984年先後二次規劃村莊建設,現絕大部分居住二至三層樓房,占居住人數90%,2005年境內人均居住30平方米以上。不斷加大村莊環境整治力度,村民實行垃圾袋裝化,全部消滅露天糞缸,建立公共廁所8隻,村組織常年清理工8人,河道清理員3人。全村道路基本硬化,主要村道安裝上路燈。全村有交通工業,有個人轎車、麵包車、貨運汽車、機車等。村民生活生產全部使用自來水。本村程控電話、各類手機、傳真機等通信工具及家庭電腦普及。

發展特色

小五金加工及吸塑產業迅速發展;集體磚瓦廠生產規模較大,成為集體經濟的支柱產業。圍繞新農村建設,實施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等工程,改善村民居住的生活環境,強化衛生保潔,實施垃圾袋裝化,改造自來水管道。
姚江沿途風光秀麗,四閘下移工程順利完工,蜀山大閘成為道亮麗的風景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