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蟲(昆蟲綱動物)

虻蟲(昆蟲綱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虻蟲又稱牛蜢,牛虻,牛蚊子,中華虻、白斑虻、灰虻。屬虻科昆蟲,喜愛舐吸家畜血液,遍布全國各地。 虻蟲的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在恆溫環境下,2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個世代。另外,虻蟲對環境適應能力及抗病能力都很強。虻是典型的吸血昆蟲,虻成蟲口器刺吸式適於吸血,能將牛馬騾驢等牲畜的皮膚刺穿,吮吸其血液,有時攻擊人類和其他動物。能傳播多種人畜疾病。虻喜棲息於隱潮濕的地方,性喜陽光,成蟲多在白天活動,喜在高溫強光下的白天活動,中午最活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虻蟲
  • 拉丁學名:Tabanus
  • 別稱:牛蜢,牛虻,牛蚊子,中華虻、白斑虻、灰虻。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虻科
  • 分布區域:中國各地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種群分布,生活習性,人工飼養,種虻來源,養殖所需設備,飼養管理,商品虻的採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基本信息

【藥名】虻蟲
【別名】蜚虻牛虻、牛蚊子、綠頭猛鑽、牛蒼蠅、瞎虻蟲、瞎螞蜂、瞎蠓、牛魔蚊、牛蠅子、瞎眼蠓
【漢語拼音】meng chong
【英文名】Gadfly
【拉丁文名】Tabanu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 2.Atylotus bivittateinus Takahasi
【歸經】肝經
【科屬分類】虻科

形態特徵

形似蜜蜂,體中等,黃綠色,複眼中部有一條細窄的黑色橫帶,頭頂有短毛,觸角呈黃色,翅透明,長度超過尾部;腹部有6個體節,具足3對。質松而脆,臭特異而濃。而布虻、雁虻屬大型種,江蘇虻則屬小型種,形態均似上種。
1.復帶虻雌虻體長13~17毫米,黃綠色。複眼大型,無細毛,中部有1條細窄的黑色橫帶。額黃色或略帶淺灰;頭頂被有短毛。觸角黃色,第3節肥大,基部具有粗鈍的背突。唇基和頰黃灰色。下顎須第2節淺黃色,被有白色並雜有黑色的短毛。中胸背板側板、腹板灰黃色,被有黃色短毛並雜有黑色和黃灰色長毛,翅透明無斑,平衡棒黃色。足3對,中、後足的股節基部1/3處灰色;前足跗節及前足脛節端部黑色;中、後足跗節的端部黑褐色。腹部暗黃灰色;第1~3或1~4腹節背板兩側有大的黃色斑點,中間有暗黃色縱帶,寬約為腹部寬度的1/4~1/3。腹部被有稠密的黃色或黃灰色短毛,有時夾雜有黑色短毛。腹面灰色,第1~2或第1~3腹板的兩側黃色。雄虻形狀相似,但體較小,複眼被有纖細的灰色短毛。 雌虻吸食牛、馬、驢等家畜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復帶虻形似蜜蜂,寬6~9mm。頭部呈黑褐色,複眼l對,大而突出,多已脫落,複眼中部有一條細窄的黑色橫帶。胸部呈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兩側生有兩對透明薄膜狀翅,翅翼超過尾部,胸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對,腹部棕黃色,被稠密黃色或灰黃色短毛,具6個體節。質松而脆,易破碎。臭氣濃。雌蟲喜棲於牛馬身上吸血,而雄虻則不吸血。所以牛馬身上捕到的均為雌虻。
2.雁虻:為虻科昆蟲虻屬雁虻Tabanus pleskei Krober 的雌蟲體。全國多有分布。形狀是:形似蜜蜂而大,體長2.1~2.6cm。頭部呈黑色或黑棕色,眼一對,裸露。胸部呈灰黑色,翅透明,平衡棒棕色。腹部呈黑色,背板l~3節,兩側具棕紅色斑,1~7節中央有一列淺灰三角形帶,每節後緣具淺黃橫斑,腹板黑色,1~4節淺棕色或粉紅色,腹部體色多變。
3.布虻:又名佛光虻。為虻科昆蟲虻屬布虻 Tabanus budde Portschinskg.的雌蟲體。屬大型種。形狀是:形似蜜蜂而大,體長2.2~2.4cm。前額有黃色粉被,基胛近方形、棕色、有光澤,兩側與眼相接、中胛短黑呈細線,與基胛相連。觸角紅色,第三節背緣呈拇指狀向前突起,胸部盾黑色具5條黃縱紋、側片具濃密黃毛。翅透明,前緣室及翅脈黃色、腹部呈黑色、足呈黃色,前足股節呈褐色。
4.江蘇虻:為虻科昆蟲江蘇虻 Tabanus kingsuensis Krober.的雌蟲體。形似蜜蜂,體長1.2~1.5cm。前額呈灰黃色,胛黑棕色,中胛與基胛融合成柱狀,基胛兩側與眼分開,觸角黃色。第三節背緣具不明顯的鈍突,胸部呈灰色,背板具5條明顯縱紋,側片淺灰色具長白毛。翅透明,平衡棒呈棕色、足灰色、脛節淺棕色;後緣具細白橫帶,腹板黑色,後緣具白橫帶。
5.中華虻:為虻科昆蟲華虻Tabanus manqarnus Schiner 的雌蟲體。主產廣西。形狀是:蟲體長橢圓形,長1.7~1.9cm。頭寬闊,有一對大的複眼,觸角粗短。胸部背面有縱列條紋三條、中間一條最細。腹部背面中央,每節都有三角形的白斑,前後相連,構成一條縱向白紋。口吻肉狀,善於刺吮。

種群分布

1.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2.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及華東各地。

生活習性

夏秋兩季正是牛虻吸食活躍的時節。雌虻常群聚在牛、馬、驢等家畜身體上吸吮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雌虻蟲平時居於草叢和樹林中,喜陽光、燥熱天氣,多在白晝活動,以6-8月最活躍。平常居於草叢及樹林中。性喜陽光,多在白晝活動。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虻蟲的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在恆溫環境下,2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個世代。另外,虻蟲對環境適應能力及抗病能力都很強。虻是典型的吸血昆蟲,虻成蟲口器刺吸式適於吸血,能將牛馬騾驢等牲畜的皮膚刺穿,吮吸其血液,有時攻擊人類和其他動物。能傳播多種人畜疾病。虻喜棲息於陰暗潮濕的地方,性喜陽光,成蟲多在白天活動,喜在高溫強光下的白天活動,中午最活躍。
於6-8月,戴手套捕捉吸食牛、馬等家畜血液的雌虻(雄虻不吸血)。捕捉時用手捏住頭部,以防腹內所吸之血流出而降低質量;捏死後曬乾。或用蠅拍擊打,收集曬乾。

人工飼養

虻蟲,又稱蜚虻,牛虻,牛蚊子,是一類中大型的吸血昆蟲, 一般為黃色或灰色,體表光滑,分頭,胸、腹三部分, 頭大多呈半球形起透明有的帶黑色班點,虻蟲分布廣乏,遍及全國各地,以內蒙古地區居多,主要刮吸家畜和野生動物的血液,有的也叮人,可傳播人畜多種疾病,長期以來,人們只將其視為畜害,而忽略了其顯著的藥用價值。虻蟲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原名蜚虻, 在《本草衍義》中記為“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黃綠色”, 《圖經本草》中記載與之相似,牛虻作為一種中藥材,有逐瘀,破積通經的功效,主治瘕、 積聚、少腹蓄血、血滯經閉,撲損瘀血等症。另外,虻蟲(雌)乾制後, 也是跌行損傷的特效藥,在與陳皮等中藥聯用,治療主絞痛也有顯著療效。
虻蟲虻蟲
近幾年來,隨著醫藥事業的發展, 虻蟲的藥用價值越來越受到青睞,野生資源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要,1996年,虻蟲(乾品)為40元/公斤,而98 年則暴漲為300~400元/公斤,而且許多大的藥材市場如哈爾濱、吉林、河北均價高貨缺,因此,業內人士預測,虻蟲貨源緊缺狀況在 3~5 年內難以扭轉,故人工養殖虻正稍然興起,且發展前景極為樂觀。

種虻來源

一般初養者以捕捉野生虻為主, 虻的活動季節依地區及種類的不同而異。我國南方地區一般為4~10月份,北方地區為5~8月份。但以6~8月份最多,成虻(雌)吸血,喜在強烈陽光下, 以中午為最活躍,雄虻不吸血,以吸取植物的汁液生活,生活在草叢及樹林中,捕捉時, 用事先做好的扣網到草場上的牛馬群中進行捕捉(雌), 雄虻可到牛馬群附近的草叢及樹林中捕捉,之後收集, 虻的雌雄可通過複眼來簽別:雄虻的複眼為接眼式,即兩眼在中緣相接觸,雌虻為高眼式,兩眼間有明顯的距離。
虻蟲虻蟲

養殖所需設備

1.扣網:捕捉種虻使用,可用粗細適宜的鐵絲繞成一直徑大約為20 厘米的圈,將一紗窗(網)一端縫合作成桶狀固定於鐵圈上, 用竹桿或小木棍做網柄即可。
2.虻蟲籠:為立方形(50×50×50立方厘米) 大小也可根據需要自定,用鐵絲或光滑的木品作支柱。外覆紗網,其一側設操作口。
3.養殖器皿:準備三個小盒,可用塑膠盒,鐵盒及碗等均可, 最好不用鐵製品,分別用米盛裝餌料,集卵信息物,水, 要求在飲水盒中放一塊海綿,把三個小盒置於虻蟲籠中。
4.餌料、集卵信息物:①種虻的餌料為全脂奶粉、白糖、秸水、魚粉、魚腸、屠宰下腳料、廚房廢棄物等,幼蟲的餌料為蚯蚓、甲殼、軟體動物及昆蟲的幼蟲。②集卵信息物;為發酵好的牛、豬、雞糞及米糠
5.種虻室:面積16~48平方米均可,應設玻璃窗紗窗,雙層門, 將種虻籠放在其中,冬季設煤爐或其它設施保溫,最好設1~2個紅外線燈補熱。
6.商品虻育成室:專積根據規模可大可小,一般為16平方米左右,設6 ~8個育蛆池,育蛆池一般深為10~15平方米,內放發酵好的雞豬糞便,要求其含水量在80%以上,另距池壁四周10~15厘米處留出提供化蛹場所。

飼養管理

①種虻的飼養管理;將虻蟲置於事先準備好的虻蟲籠中, 給以一定光照,種虻的生活溫度為15℃~30℃,但以27℃~28℃,濕度65%~70% 產卵最多。
②虻蟲的生活史及各階段管理:虻為全變態昆蟲,其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卵:雌虻交尾後將卵產在集卵信息物上, 卵呈白色,大小為1-1.2×0.2~0.4毫米,聚成堆,每次產卵800~1200粒。 將卵移至育蛆室內孵化,育蛆室內溫度要求在25℃左右,卵經1~2 天轉變為褐色或黑色,再經6~8天即可孵出幼蟲。幼蟲:白色或黃色,圓柱形, 兩端呈錐狀,體長2~4毫米,幼蟲孵出後即鑽入育蛆料中尋食, 這時可人為的為其添加一些如蚯蚓,軟體動物等,也可向育蛆池中灑入一些白糖、奶粉、動物血液等,供其快速生長,幼蟲的生活溫度宜在25℃~30 ℃之間。蛹:幼蟲需經6~8次蛻化,生活期為5~20天左右。蛻化後的幼蟲即爬出育蛆料,到乾燥地方化蛹,這時可在育蛆池的邊緣灑一薄層乾燥米糠、 鋸末等物,蛹期為7~20天,此期溫度應在20℃以上,以促進其發育。

商品虻的採收

當蛹羽化為幼蟲之後即可捕捉,方法不限,但主要保持其完整性, 之後曬乾,即可出售。

化學成分

虻蟲的化學成分研究較少。採用電漿發射光譜法對虻蟲中的微量元素進行分析, 發現虻蟲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如F e 、Z n 、C r 、M n 、M g、S r 等。, 有人認為其抗癌抑癌作用可能與錳、鎂、鋅的含量較高有關。虻蟲中還含有蛋白質、多膚、膽固醇、多種胺基酸脂肪酸、街類及色素等。有研究表明, 虻蟲中的粗蛋白為其溶栓的活性成分, 是由等電點及分一子量均不同的幾種蛋白質組成。關於粗蛋白的化學組成與結構目前我們正在作共步的實驗研究。

藥理作用

1. 對血凝一纖溶系統的作用: 虻蟲提取液時內毒素( 血栓誘發劑) 所致實驗性D IC (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效果甚微, 但病理組織學可見其對肝出血性壞死病灶的形成有顯著抑制作甲、套用優球蛋白( e u gl o b ul in) 溶解時間法對纖溶系統的作用進行探討, 見其對纖溶系統具有活化作用。體外實驗也表明, 虻蟲提取液具弱的抗凝血酶作用, 證實它不是預防血憐的形成, 而是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
2 對大鼠出血時間、纖維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聚集性的影響: 虻蟲水提物連續給藥7 d與對照組比較, 大劑量組及常用量組均能顯著地延長大鼠出血時間, 顯著地減少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 大劑量組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虻蟲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主要是延長出血時間, 其作用機理可能與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性有關。
3.對正常家兔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虻蟲水浸液可顯著減少家兔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 抑制血小板粘附性, 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漿粘度比, 並可降低血球壓積, 減慢血沉速度, 說明虻蟲水浸液具有抑制血液”濃、粘、凝、聚” 的作用。同時, 虻蟲粗蛋白提取液也可抑制血凝, 表明粗蛋白組分可能是虻蟲活血的成分之一。
4.鎮痛和抗炎作用: 對小鼠進行熱板法和醋酸扭體法的實驗表明, 虻蟲水浸液可以提高小鼠熱板反應痛鬧值, 降低小鼠醋酸扭體反應次數, 其鎮痛機制是否是通過改善血液循環而達到“ 通則不痛” 的效果, 有待進一步研究。藥理實驗亦證明其具有抗炎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