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欏子

瓦欏子

瓦楞子,中藥名。為蚶科動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的貝殼。秋、冬至次年春捕撈,洗淨,置沸水中略煮,去肉,乾燥。毛蚶,生活於淺海泥沙底中,尤其喜在有溪水流入的河口附近。分布於我國沿海地區,以山東半島的羊角溝,河北的塘沽,遼寧的遼河口等處為多。泥蚶,生活於淺海軟泥灘中。分布於我國沿海地區,山東、浙江 、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皆有養殖。魁蚶,生活於淺海泥沙底中。分布於黃海、渤海、東海及南海等地區。具有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的功效。用於頑痰膠結,黏稠難咯,癭瘤,瘰癧,症瘕痞塊,胃痛泛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欏子
  • 外文名:Wa Luozi
  • 別名:瓦楞子等
  • 味道:味甘、鹹,性平
  • 作用: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
簡介,形態,炮製,套用,

簡介

【別名】蛤殼(《本草拾遺》),瓦屋子(《嶺表錄異》),瓦壟子(《丹溪心法》),蠟子殼(《本草蒙筌》),花蜆殼(《浙江中藥手冊》),瓦壟蛤皮(《中藥志》),血蛤皮(《山東中草藥手冊》),毛蚶皮(《青島中草藥手冊》)。原動物①魁蚶又名:魁陸(《爾雅》),魁蛤(《說文》),毛蛤(《山東中藥》),大毛蛤(大連),赤貝(山東長島);②泥蚶又名:灰蛤(《藥材學〉,壠蛤(《中國藥用動物志》),粒蚶、瓦壟蛤(《我國的海產貝類及其採集》),蚶子(俗稱)。
【英文】
【拉丁】Concha Arcae
【商品名】瓦楞子
【處方名】瓦楞子,煅瓦楞子,醋瓦楞子,鹽瓦楞子。
11
【性味】味甘、鹹,性平。
【歸經】歸肝、肺、胃經。
【功效】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
【考證】 《別錄》載有魁蛤,一名魁陸,云:“生東海,正圓,兩頭空,表有文,取無時。”《本草拾遺》又載有“蚶”,曰:“出海中,亮如瓦屋。”《綱目》將魁蛤與蚶合為一條,並引郭璞《爾雅》註:“魁陸即今之蚶也,狀如小蛤而圓厚。”又引《臨海異物志》:“蚶之大者徑四寸,背上溝文似瓦屋之壟,肉味極佳。今浙東以近海田種之,謂之蚶田。”上述形態特徵與今蚶科動物一致。
【藥源】為蚶科動物魁蚶 Scapharca inflata (Reeve)[Arca inflata Reeve]、泥蚶 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Arca granosa Linnaeus]及毛蚶 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Arca subcrenata Lischke]的貝殼。
22

形態

1.魁蚶
貝殼斜卵圓形,堅厚,一般殼長80~104mrn,高62~85mm,大者長可達122mm,高102mm。兩殼合抱,左殼比右殼稍大,極膨脹,殼頂突出,向內彎曲,稍超過韌帶面。韌帶梭形,具黑褐色角質厚皮。背部兩側略呈鈍角,殼前緣及膚緣均呈圓形;後緣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寬,平滑整齊,無明顯結節,約42~48條,以43~44條較多見,生長輪脈明顯,殼面白色,被棕褐色絨毛狀殼皮,殼頂部殼皮帶脫落,使殼頂呈白色。殼內面白色,鉸合部直,鉸合齒60~70枚,中間者細小直立,兩端漸大而外斜。閉殼肌痕明顯,前痕小,卵形;後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顯,鰓黃赤色。殼邊緣厚,有與放射肋溝相應的齒狀突起。
33
生活於潮下帶5m至10~30m深的軟泥或泥沙質海底。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以遼寧、山東產量最多。
2.泥蚶
貝殼卵圓形,極堅厚,殼長43mm左右,高36mm左右,兩殼相當膨脹,寬度略小於高度。兩殼頂間的距離較遠,殼表放射肋發達,共18~21條,肋上具有極顯著的斷續顆粒狀結節,此結節在殼邊緣部分不甚明顯,殼內面灰白色,邊緣具有與殼面放射肋相應的深溝。鉸合部直,鉸合齒約40個。前閉殼肌痕較小,呈三角形;後閉殼肌痕大,近方形。
44
生活於潮濕帶中、下區軟泥海灘,潛棲泥內深約70mm,我國廣布於沿海。
3.毛蚶
貝殼長卵圓形,質堅厚,殼長54mm左右,高46mm左右,兩殼極膨脹,寬為高的3/4~4/5,右殼比左殼稍小,背側兩端略有稜角,殼頂稍偏前方,兩殼頂間的距離中等。殼表放射肋30~35條,肋凸較密,呈方形小結節,左殼上較明顯。殼表面被有棕褐色絨毛狀殼皮,外皮常易磨損脫落,使殼面常有白色。殼內面白色或灰黃色,邊緣具有與殼面放射肋相應的齒和溝。鉸合部直,鉸合齒約50個,中間小而密;兩側大而疏。前閉殼肌痕小略呈馬蹄形;後閉殼肌痕為卵圓形。
55
生活於潮間帶至水深4~20m的泥沙質海底,喜稍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我國廣布於沿海,尤以渤海灣產量最大。
【產地】主產江蘇、山東、河北等地沿海一帶。銷全國。
【採收】瓦楞子全年採收,在淺海底沙中拾取或從網籠中取出,洗淨,入沸水煮熟去其肉,曬乾即可。

炮製

1.瓦楞子 《聖惠方》:“細研。”《品匯精要》:“洗去土,研細如粉。”現行,取原藥材,用水洗淨,撈出,乾燥,碾碎。生品用於散瘀消痰。
2.煅瓦楞子 《串雅補》:“煅。”《醫醇附義》:“煅研。”現行,取淨瓦楞子置適宜容器內,於無煙的爐火中,煅至酥脆,取出放涼,碾碎。煅瓦楞子用於制酸止痛。
3.醋瓦愣子《本草拾遺》:“殼燒,以米醋三度淬後,埋令壞。”《日華子》:“凡用,取陳久者炭火煅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丹溪心法》:“煅,醋煮一晝夜。”現行,取淨瓦楞子置適宜容器內,於無煙的爐火中鍛至酥脆,取出倒入醋內,使醋淬均勻,晾乾,研成細粉。每瓦楞子100kg,用醋30kg。
4.鹽瓦欏子 取淨瓦楞子置適宜容器內,於無煙的爐火中,煅至酥脆,取出,倒入鹽水內淬均勻。瓦楞子每100kg,用食鹽1.2kg。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塵。
【藥材特徵】 (1)魁蚶 貝殼呈斜卵圓形,左右兩殼形狀相同,左殼稍大於右殼。長約8cm,寬約6cm。背面隆起,有42~48條直楞(放射肋)如瓦壟狀,由頂端向周圍放射,楞紋明顯,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間而成,無明顯結節,被棕色細毛。殼內面乳白色,光滑,上端邊緣有與肋紋相應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鋸齒約70枚(鉸合齒)。質堅硬,能砸碎,斷面白色。氣無,味淡。
(2)泥蚶 貝殼較小,長2~4.5cm,寬1.5~4cm,放射肋18~20條,由斷續的粒狀突起構成。鉸合齒約40枚。
(3)毛蚶 貝殼較短而寬,長2~4.5cm,寬1.5~4cm,放射肋30~34條,肋上有小結節,表面被有帶毛的殼皮。鉸合齒約50枚。
飲片性狀:瓦楞子呈粗粉或細粉狀,灰白色。較大碎塊顯有瓦楞線,無臭,味淡。煅瓦楞子形如此得子,膏灰色或深灰色,無臭無味。醋瓦欏子形如煅瓦楞子,略有醋氣。鹽瓦楞子形如煅瓦欏子,略帶鹹味。

套用

用於癭瘤,瘰癧。瓦楞子味鹹軟堅,消頑痰,散鬱結。治癭瘤、痰核,常與海藻,昆布等同用,如《證治準繩·瘍醫》含化丸。治痰火凝結之瘰癧,常配貝母、夏枯草、連翹等,以消痰清火散結。
用於症瘕痞塊。瓦楞子既可化瘀散結,又能消痰軟堅,適宜於氣滯血瘀及痰積所致的症瘕痞塊,可單用,如《萬氏家抄方》瓦壟子丸,也可與三棱、莪術、鱉甲等同用,以增強行氣活血,散結消症之功。現代以此用治肝脾腫大及消化道腫瘤等。
用於胃痛泛酸。瓦楞子能制酸止痛,胃痛嘈雜、泛吐酸水者,常配黃連、吳茱萸、烏賊骨、香附等同用;大便秘結者,可加生大黃;胃部喜曖者,可加高良姜;久病瘀滯者,可加延胡索、五靈脂。
1.《本經逢原》:“與鱉甲、虻蟲,同為消瘧母之味。”
2.《本草用法研究》:“同廣木香、綠萼梅、路路通,治胃院痰積,氣滯脹痛。”
【用量】9.00 - 15.00 g
【禁忌】《本草用法研究》:“無瘀血痰積者勿用。”
【附方】 1.治胃痛吐酸水,噫氣,甚則吐血者 瓦楞子(醋煅七次)九兩,烏賊骨六兩,廣皮三兩(炒)。研極細末,每日三次,每次服二錢,食後開水送下。(《經驗方》)
2.治急性胃炎 煅瓦楞子9g,良姜3g,香附6g,甘草6g。共研末。每服6g,日服2次。(《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痰飲 以瓦楞子殼(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煅,研末,候栝蔞黃熟時,正搗和瓦粉作餅子,曬乾為末。用蜜湯調一錢,或入諸藥為丸,其效過於海粉多矣。(《古今醫統》)
4.治燒燙傷 將煅瓦楞子研成細末,加冰片少許,用香油調勻,塗患處。(《山東藥用動物》)
5.治皮膚刀傷及凍瘡潰瘍 瓦楞子30g,冰片15g。共研末外敷。
6.治外傷出血 煅瓦楞子研末外敷。(5~6方出自《青島中草藥手冊》)
【醫論】
論瓦楞子消症除積的功效 ①李時珍:“鹹走血而軟堅,故瓦壟子能消血塊,散痰積。”(《綱目》)②黃宮繡:“此與鱉甲、虻蟲同為一類,皆能消瘧除積。但虻蟲其性最迅,此與鱉甲其性稍緩耳。”(《本草求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