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漢語漢字)

虢(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虢,“虢”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姓的由來,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弟、武王叔父虢仲,封於西虢,虢叔封於東虢,子孫以虢為氏。西周初期時的分封諸侯國名;分東虢、西虢。西周滅亡後,隨周平王東遷至河南。從陝西寶雞一代,遷往河南滎陽一代,在今日的河南、陝西、山西境內。發源於陝西岐山一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虢
  • 拼音:guó
  • 部首:虍部
  • 部外筆畫:9
  • 總筆畫:14
  • 結構:左右結構
  • 筆順編號:344312421531535
  • 筆順讀寫:撇捺捺撇橫豎捺豎橫折撇橫折撇折
  • 倉頡:BIYPU
  • 四角號碼:21317
  • 規範漢字編號:5962
  • 五筆86:EFHM
  • 五筆98:EFHM
部首筆畫,編碼信息,基本釋義,詳細解釋,古籍解釋,

部首筆畫

漢字首尾分解:爫虎 漢字部件分解:爫虎
筆順讀寫:撇點點捺橫豎鉤點豎橫橫折撇橫豎折撇橫折鉤

編碼信息

五筆86:EFHM 五筆98:EFHW 倉頡:BIYPN
筆順編號:344312421531535 四角號碼:2131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8662
鄭碼:PVDI,U:8662,GBK:EBBD

基本釋義

1.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有東、西、南、北四虢。東~(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北)。西~(在今陝西省寶雞陳倉區東)。
2. 姓。

詳細解釋

guó ㄍㄨㄛˊ
<名>
(形聲。從虎,寽(lǚ)聲。本義:虎所抓畫之跡)
同本義 [clawed print]
虢,虎所攫畫明文也,從虎孚聲。――《說文解字》,”對於“孚”,《說文解字》又說:“五指持也。”②清代文人段玉裁對此解釋為:“攫者,叉所執也,畫者叉所畫,故有明文也
“虢”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康殷在《文字源流淺說》一書中說:甲骨文中的“虢”字,其象形文字是:右邊一 只虎,左邊為一兵器“戈”。並進一步解釋說:“綜合分析其初文,從手從戈,從虎,概原象以戈獵虎之狀。戈亦聲。後漸訛做雙手之形,有徒手搏虎之意。
〈形〉
猛烈;暴烈 [violent]
設以虢猛絕倫之將,而遇快槍精炮,不能不殞于飛鉛之下。――清·薛福成《槍炮說》
周代國名。有東、西、南、北四虢 [Guo state]
東虢周文王虢叔所封之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公元前767年為鄭所滅
西虢,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在今陝西省寶雞陳倉區東,公元前687年為秦所滅
南虢,周平王東遷,西虢徙於上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區青龍澗河北岸的李家窯村),稱南虢,春秋時公元前655年滅於晉
北虢。虢仲後代的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春秋時公元前658年滅於晉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左傳·僖公五年》
唐代州名 [Guo prefecture]。地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古伯切《集韻》郭獲切,𠀤音𧭣。《說文》虎所攫畫明文也。
國名。《廣韻》周封虢仲於西虢,秦屬三川郡,唐武德中為虢州。《左傳·隱元年》虢叔。《注》虢國,今滎陽縣。應劭曰:今虢亭是也。
《昭七年》齊侯次於虢。《注》虢,燕境。
姓。《左傳》晉大夫虢射。《高誘·戰國策注》虢卽古郭氏。 《六書正譌》俗作𧇧,非。𧇧字原從虎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