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記憶中的美妙幽會,然而已經是別後淒涼。下片緊承上片詞意,將失意一傾到底,用詞精美婉約。全詞情真意切,情景交融,將詞人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作品出處:《納蘭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虞美人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枝花樣畫羅裙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虞美人: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勻淚:拭淚。全句指在情人的懷中顫抖著搽拭眼淚。
⑶不勝清怨:指難以忍受的淒清幽怨。唐錢起《歸雁》:“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不勝:承受不了。清怨:淒清幽怨。
⑷分(fèn):料想。
⑸山枕:枕頭。兩端凸起中間低凹的山形枕頭。
⑹檀痕:淺紅色的淚痕。是說沾上胭脂的淚痕。
⑺涴(wò):浸漬、染上。枕頭上浸漬了粉紅色的淚痕。
⑻銷魂:極度的愁苦或歡樂。
⑼折枝:中國花卉畫技法,即不畫全株,只畫連枝折下的部分。宋仲仁《華光梅譜·取象》:“……其法有僵仰枝、覆枝、從枝、分枝、折枝。”
⑽花樣:供仿製的式樣。羅裙:絲羅織成的裙子,多泛指婦女衣裙。

白話譯文

記得那次在曲折欄桿的深處見到你,你抹掉淚水,顫抖著依偎在我懷裡。分別之後,你我各自承受同樣的淒涼。每逢月圓,便因不能團圓而倍感傷心。
我們長久別離,忍受孤眠的痛苦,我知道你的枕頭上總是沾滿淚痕。回憶起你最讓我心動的一刻,那時你穿著繡有花枝的羅裙,分外清麗。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從內容看,此詞是容若對一位昔日的戀人而發的,遺憾的是這位意中人早已同詞人勞燕分飛了。這種不可求的愛情使詞人的心靈飽受折磨,於是詞人寫下這首詞來為他們的痛苦的戀情呻吟唱嘆。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由於作者的氣質與秉性使然,所以即使內容為艷情,詞作也往往會呈現出迥異的風格。早期花間詞不僅內容空虛、意境貧乏,而且多追求辭藻的雕琢與色彩的艷麗,雖然詞人多為男子,但他們寫出來的文字卻帶著極濃重的脂粉氣;納蘭的這一首《虞美人》雖然也寫男女幽會,卻在暖昧、風流之外多了幾分清朗與涼薄。
發端二句“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很明顯出自於李煜在《菩薩蠻》中的“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一句。小周后背著姐姐與後主在畫堂南畔幽會,見面便相依相偎在一起,緊張、激動、興奮之餘難免嬌軀微顫;納蘭詞中的女子與情郎私會於“曲闌深處”,見面也拭淚啼哭。但是細細品味,後主所用的“顫”字更多展現的是小周后的嬌態萬種、俏皮可人,而納蘭這一“顫”字,寫出的更多是女子的朋情之深、悲戚之深,同用一字而欲表之情相異,不可謂不妙。
曲闌深處終於見到戀人,二人相偎而顫,四目相對竟不得“執手相看淚眼”,但接下來納蘭筆鋒一轉,這一幕原來只是回憶中的景象,現實中兩個人早已“淒涼”作別,只能在月夜中彼此思念,忍受難耐的淒清與幽怨。夜裡孤枕難眠,只能暗自垂淚,憶往昔最令人銷魂心蕩的,莫屬相伴之時,以折枝之法,依嬌花之姿容,畫羅裙之情事。
這首詞上片寫女子之美,下片寫女子與“檀郎”的調笑,幾乎用一種白描的手法來寫男女嬉戲、玩笑,但用詞的精準和情狀描摹之細膩卻令整首詞都籠暈著一股美艷之色。
與很多花間詞相比,李煜的艷詞大多做到了艷而不俗,能將男女偷情幽會之詞寫得生動而不放蕩。納蘭的這一首《虞美人》又在李煜之上。
這首詞首尾兩句都是追憶,首句寫相會之景,尾句借物映人,中間皆作情語,如此有情有景有物,又有盡而不盡之意,於淒涼清怨的氛圍中嘆流水落花易逝,孤清歲月無情,真是含婉動人,情真意切。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納蘭詞研究者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此詞上片寫重逢的喜悅,卻憶及當初分別之後的相思之苦;下片寫離別的哀傷,又回味往日相聚之時的閨中之樂。這樣互動言之,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依戀之情。作者寫的是自身的感受,所以能真切如此。”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