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十八景

虞山十八景

常熟舊有“虞山十八景”之說,指書台積雪、破山清曉、辛峰夕陽(一說應為降龍古澗)、昆承雙塔、桃源春霽、維摩旭日、劍門奇石、拂水晴岩、秦坡瀑布、藕渠漁樂、福港觀潮、西城樓閣、普仁秋爽、星壇七檜、湖甸煙雨、湖橋串月、吾谷楓林、三峰松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虞山十八景
  • 所屬城市:江蘇省蘇州市
  • 形成於:明、清
  • 正式得名:光緒年間
  • 著名景點:書台積雪、破山清曉等
  • 所屬國家:中國
  • 景點級別:AAAAA級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35元(聯票)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概況,書台積雪,破山清曉,辛峰夕照,桃源春霖,維摩旭日,劍門奇石,拂水晴岩,秦坡瀑布,藕渠漁樂,福港觀潮,西城樓閣,星壇七檜,湖甸煙雨,普仁秋爽,湖橋串月,吾谷楓林,三峰松翠,昆承雙塔,

概況

虞山十八景,形成於明、清,正式得名當在光緒年間。明治十二年(1499年)桑瑜《常熟縣誌》列常熟八景,其中有兩湖釣艇、弦歌舊俗、遜讓遺風等;明正德年間邑人霄《虞山雜詠》詩三十首列三十景,其中有昭明書台、東林塔影、檜列七星、佛水晴岩、致道觀樓、桃澗泉聲;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太倉大畫家王鑑作《虞山十八景詩》,列十景,其中有大海回瀾、桃源春澗、拂水層巒、昭明書台、西城樓閣、湖橋夜月、吾谷丹楓、雲護龍澗。從屈、王詩、畫中,已見虞山十今年內八景中的十一景;清道光年間鄧琳《虞鄉志略》中記陳式所作《虞山八景詩》,其中有書壇雅韻、拂水奇觀、星壇仙檜、吾谷楓林。光緒四年(1878年)花隱山列虞山七十二景,分虞山大十八景”“虞山小十八景”、“虞山續十八景”,及“虞山十八古蹟”,其中“虞山大十八景”中的十五景與後來的虞山十八景”景點相同,將“虞山大十八景”中的“慧日增輝”、“殿橋落照”、普山新綠”改換成“辛峰夕照”。“普仁秋爽”、“藕渠漁樂”就是“虞山十八景”據此可知,“虞山十八景”是在“虞山大十八景”基礎上產生,具體年代當在光緒中晚期。

書台積雪

又稱書台懷古。在城區虞山東南麓之書台公園內。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此讀書著述,留下讀書台。台上築長方形石亭,亭內有蕭統像石刻、碑記及大石台,均為明清遺物。周邊焦尾泉、倉聖祠、巫鹹祠、雅集亭等錯落於參天古木之間。在此觀山聽泉,讀書會友,別有情趣。冬日吟眺雪景,尤多雅興。1997年以台為中心,闢建“書台公園”。
書台積雪書台積雪

破山清曉

在北郊2千米虞山北麓興福寺內。寺建於南朝齊,始名大慈寺,梁大同間改名興福寺,唐貞觀後改稱破山寺,鹹通間復稱興福寺,一直沿用至今。唐開元、天寶間著名詩人常建游寺後作《題破山寺後禪院》,“‘破山清曉”取其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意。寺內遍布勝跡,有唐幢、米碑亭、四高僧殿、空心潭、空心亭、藏經樓、興福石、救虎閣、君子泉、白蓮池等,石刻碑記甚多,為常熟著名的佛寺及遊覽勝地。
破山清曉破山清曉

辛峰夕照

辛峰亭在虞山東嶺仲雍墓及言子墓之上。南宋嘉泰初建,名“望湖”,嘉定間更名“極目”,明嘉靖間又更名“達觀”,萬曆間定名“辛峰”,一直沿用至今。亭為六角形,兩層,東西向設門洞,造型優雅。據入城山嶺最高處,為常熟標誌性建築之一。在此可眺尚湖、昆承兩湖及山城景色,夕照時分,尤富詩情畫意。
辛峰夕照辛峰夕照

桃源春霖

在城區北門外烈士陵園後之虞山北坡。舊日澗兩側遍植桃林,每當春雨初霽,泗水奔瀉,落紅片片,隨流飛瀉,勝似陶潛所云桃花源仙境。澗邊崖上,有“飛寒”、“桃源澗”等石刻多處。
虞山十八景

維摩旭日

維摩寺在虞山中部山巔、石屋澗之上。建於南宋隆興初。寺分前、後兩部,前部為廟宇建築,有殿、堂、軒、閣,以“望海樓”最著,登樓主觀旭日,北視長江,氣象壯觀;後部為園林,具林泉水石之勝。清鹹豐間毀於戰火。1983年至1987年,以寺之遺蹟為中心建江南古典式園林維摩山莊
維摩旭日維摩旭日

劍門奇石

在虞山最高峰錦峰之拂水岩旁。一大片水成岩峭壁石壘中,有一高大巨崖,中間裂開,狀如刀劈,相傳吳王夫差在此試劍,將巨崖一劍劈開,人稱“劍門”。裂縫頂端有三怪石相疊,嵌於其中,自上而下,一如舟,一如幾,一如斛,將墜末墜,異常驚險,是十八景中最為雄奇之景。劍門有康熙帝御題“煙嵐高曠”等石刻群,附近有劍閣、拂水雙橋、藏海寺、報國院等勝跡。登石頂可俯視尚湖風光、田園景色,為虞山最佳觀景處。
劍門奇石劍門奇石

拂水晴岩

在虞山最高峰錦峰南側、藏海寺前。岩上有“長壽”、“花香”兩橋,呈“丁字形”飛架於澗之上。橋下兩崖中豁形成陡直峻峭之深谷。雨後澗水瀉成懸瀑,若遇東南風,水自倒卷而起,如萬斛珍珠凌空飄灑,即使晴日,行至橋上仍有細雨撲面之感,故稱”拂水晴岩”。前人游此多所題詠,以明大畫家沈周“絕壁雲扶將墜石,豁崖風勒下奔泉”詩句尤為膾炙人口。
拂水晴岩拂水晴岩

秦坡瀑布

在距城約4千米處的虞山北坡。有澗名“秦坡”,長百餘米,呈層樓狀,越上越陡,澗內怪石累累。雨後瀑布奔飛,湍流擊石,聲如風雷。明人倪鉅《秦坡》詩詠其聲勢:“雨後秦坡水,勢如天潢注。非風亦非雷,搖動山中樹。”澗頂部石門、石城兩峰相峙,澗底有春秋吳文化遺址“七星墩”,澗畔有常熟第一名泉“玉蟹泉”。澗為虞山最深秀之境。
虞山十八景

藕渠漁樂

在城東原藕渠鎮(今規劃虞山鎮)。此處水網交織,漁民聚居捕魚撈蝦,設市買賣。漁村岸柳成行,塘面蓮、菱鋪展,村外崑承湖浩淼水面上,舟帆點點,昔文人贊為“誠漁樂也”。今時過景遷,已不復舊觀。
虞山十八景

福港觀潮

在原福山鎮長江邊港口距集鎮不遠處。江邊有殿山諸峰,舊曆八月十八潮汛來時,白浪排空,奔騰洶湧,拍擊山岩,人稱“小錢塘”。昔日在舟前往觀潮者甚眾,後因潮沙田漲,港口外遷,潮頭及觀潮盛況已不若當年。

西城樓閣

指西門城內外附近建築群,包括致道觀東嶽行宮、嚴氏讀書山館、大石山房、北地藏殿、阜城門城堞、牌坊等。尤以建於南梁的致道觀和建於南宋的東嶽行宮,與明代騰山而修建的城牆雉堞爭相聳峙,蔚為壯觀。背靠尚湖水色及虞山峰巒,更顯得多姿多彩。明人蔣廷錫《城西秋望》詩寫到“高閣三層煙樹里,青山半角夕陽中。一行雁齒斜城界,萬井魚鱗碧瓦叢”。今樓閣已不存,為新建築所代。

星壇七檜

在城區西門內虞山南麓原致道觀內。相傳南朝梁時建觀道士張道裕在觀內虛皇台(象徵天上斗宿的七座平台)分植七株檜柏(圓柏),長相奇特,盤曲如虬。文人常作詩、畫詠之。明成化間已廢四存三,大畫家沈周曾作《雙檜圖》描繪其中的兩株。今宮觀與七檜均已不存,遺址之檜柏,為後人補植。

湖甸煙雨

湖甸為西門外依虞山、傍尚湖之村落,今虞山鎮湖甸村一帶。湖濱有農田平野、竹籬茅舍。湖面水氣蒸騰,如籠輕煙細雨,在尚湖或虞山遙望湖甸,仿佛水墨畫卷。清人言如標有《湖甸雨望》贊其美景:“細雨溟濛一望間,水村如畫榜湖山,煙籠遠樹浮青意,雲擁高峰濕翠 。歸寺僧穿雙屐去,扶犁農著短蓑還。耦耕招隱人何處?泥滑聲中鳥語間。”“文化大革命’中尚湖圍墾成田,此景隨之消失,後放水恢復尚湖舊貌,復現人間。

普仁秋爽

在虞山公園以北半山腰中,有始建於明萬曆間的普仁禪寺,寺內置鐵鑄接引佛像,俗稱“鐵佛寺”。寺周林木茂密,多落葉喬木。秋季樹色斑斕,宛然若畫,登林觀賞,爽心悅目。附近有“竺仙”、“截流”兩泉,可品茗。建國後普仁寺毀,林泉之景猶在。

湖橋串月

在尚湘西北口。原有三孔石拱橋一座,名“湖橋”,始建於明代。橋洞成正圓形,月圓時分,當月亮升至一定高度,拱橋與月影相套合,投影湖中,橋下三孔中顯現累累如“串月”奇景。清人馮武<<湖橋>>“橋彎似月月正中,影落橋口月累累”,即寫此景。建國後橋坍廢,1987年仿造於尚湖公園荷香洲內。
湖橋串月湖橋串月

吾谷楓林

在西門外1千米虞山南麓之牛角灣。“牛角”即常熟語“吾谷”之諧音。明天啟間(1621-1627)孫西川在此植楓樹9999棵,系金縷梅科楓香屬木本植物,取名“吾谷楓林”。每逢秋季,楓葉由綠轉紅,繼之漫山紅遍。清光緒六年(1880年),楓林被毀。

三峰松翠

在距城3千米處虞山北坡、三峰寺之西南。有萬松林,系成片黑松與馬尾松,數代培植,多百年古樹,參天蔽日,幽曠深秀,為三峰寺著名景點。抗戰時期為日軍伐毀,僅存古松45株。建國後寺毀於“文化大革命”,松林也遭破壞。現隨三峰寺修復工程的實施,萬松林處也在補植新松。

昆承雙塔

一指城區之方塔與小東門外0.5千米處的聚奎塔。聚奎塔建於明萬曆年間,崇禎初建成七級,清同治後漸廢;一指方塔。方塔建於南宋建炎間,系正方形,四面九層,今已修整一新。雙塔互成犄角,相為呼應。舊日在崑承湖上可眺望雙塔雄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