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劍門

虞山劍門

虞山劍門,在虞山中部最高處,高度為海拔261米,以石景著稱。“絕壁雲扶將墮石”,形象逼真地描繪出了懸崖凌空的劍門奇景。從南坡拾級而上,山勢險峻,長約五百餘米,筆直如鞭,古稱“霸王鞭”。山道崎 劍門嶇,既陡又狹,足下深谷幽險,舉目怪石凌空,使人有蜀道難之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虞山劍門
  • 門票價格:門票15元/位,小孩7元/位
  • 著名景點:吳王點將台
主要景點,吳王點將台,玉蟹泉,松風亭,拂水晴岩,報國院,藏海寺,劍門,春秋石室,望海墩,清代石刻群,霸王鞭,桂香園,景區導遊圖,門票信息,

主要景點

吳王點將台

巫相崗西,有一墩聳峙,氣勢逼人,志載為旗墩。高墩南臨一片石場,可坐數百人,相傳為元末農民起義首領吳王張士誠閱兵演武之處,人稱“演武場”。那便是“吳王點將台”了。
1984年文物普查時,考古人員發現“點將台“並非自然石墩。2000年,展開科學發掘,發現墩內是一石室,結構有通道、過道及石室三部分,通長26米,高8米。經測定,石室建於公元前805年至公元前551年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間。大批高質量的原始青瓷的出土,推翻了“中國原始青瓷的燒造技術成熟於東漢”的論斷。
近20年來,學術界關於石室土墩的用途,本來就存在著房屋說、墓葬說、軍事說、祭祀設施說等多種觀點。吳王點將台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從吳王點將台規模之大及所見青瓷幾乎皆為酒器,而無隨葬物的分析,似可認定為祭台或祭室。如此龐大的祭祀設施只有國家或王室可享用,且既世稱吳王點將台,必有歷史的影子在內,故所言“吳王”極可能是西周春秋時期的吳王,而非元末的吳王張士誠。
劍門景區入口劍門景區入口

玉蟹泉

玉蟹泉在秦坡澗旁的石城峰上。因為水質醇甘清冽,被譽為“虞山第一名泉”。在距城約4千米處的虞山北坡。長百餘米,呈層樓狀,越上越陡,澗內怪石累累。雨後瀑布奔飛,湍流擊石,聲如風雷。明人倪鉅《秦坡》詩詠其聲勢:“雨後秦坡水,勢如天潢注。非風亦非雷,搖動山中樹。”澗頂部石門、石城兩峰相峙,澗底有春秋吳文化遺址“七星墩”,澗畔有常熟第一名泉“玉蟹泉”澗為虞山最深秀之境。
該泉遇澇不溢,逢旱不竭。水質厚重,含有大量礦物質,試把鋁幣輕放水面,飄浮不沉。更為奇特的是,水底經常泛出水泡,如蟹吹沫。

松風亭

錦峰西之拂水岩,是虞山最西的峰巒了.松風亭居於峰巔岩頂嗎,為四方石亭。亭額由著名畫家朱屺瞻書。亭柱有著名書畫家謝稚柳書寫的楹聯:
巨闕奔雲東走 晴岩拂水西回
此聯形象地描述了於此看到的“拂水晴岩”奇景。
在松風亭上放眼遠眺,但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橫亘天際的是蕩蕩長江,依偎山腳的是泱泱尚湖。北望中的狼山和南望中的蘇州諸山皆淡成裊裊青煙,忽焉似有,忽焉若無……感覺中,足下的虞山和尚湖便是江南的腹部了。回望虞山諸峰,但見層巒疊翠,於明秀中透出處子般的雄健。虞山不以海拔自擁,不事張揚,有的是一種自然朴茂、淡泊甘醇的風骨和歷史文化積澱的深沉,瀰漫著東方哲學的意蘊。虞山就這樣朗潤玲瓏、文采飛揚而秀出東南。
松風亭松風亭
民族英雄瞿式耜墓距此百餘米。一說松風亭由瞿墓石坊聯:“古澗風回千壑響,寒潭影落萬松枝”而得名。

拂水晴岩

拂水岩在錦峰之陽,是一面數丈高的陡峭山崖。山崖如壁,豁然中開,一股山泉臨崖直瀉。“長壽”和“香花”兩橋呈丁字形飛架崖山之上。山崖正對尚湖廣闊湖面,夏日,多西南風,瀑布傾瀉時激起的水花被順山坡上沖的勁風托起,回撲到豁口,使站在橋上的有人有細雨蒙面的感覺,故稱“拂水晴岩”,為虞山十八景之一。若在午後,尚湖裡蒸騰而起的水汽漫進山崖豁口,與瀑布濺起的水花相交融,在夕陽的照射下折射出一條七彩飛虹,更是美妙絕倫。這是拂水晴岩的獨特魅力。

報國院

虞山五大寺院中的報國院,是唯一的道教場所。它與藏海寺僅一牆之隔,自清代乾隆年間,即已寺院合併,統一管理。這種來自西域之佛和出自本土之神的和諧相處、佛道合一的局面,為我國眾多寺院所少見。
報國院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原稱真武廟。廟內供奉的真武帝君,又稱玄武,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大神,與主東的青龍、主南的白虎、主西的朱雀,同為道教中的四方之神。真武帝君,民間亦稱真武祖師。愛神及山,真武廟所在的山頭,也被民間稱為“祖師山”,一直流傳至今。報國院正中供奉真武神像,兩邊站立的是趙公明、岳飛、溫諒、馬華光四大元帥,左右殿柱更有追溯報國院歷史和描摹報國院內外風光的楹聯:“靈殿溯明清,德被嚴相堂前,庶民仰止;洞天攬吳越,風回尚父湖畔,塵世肅然”。報國院占地不大,但院外天地廣闊,等高望遠煙嵐高曠,遠水近山,盡收眼底,山水如此多嬌,難怪創立“虞山琴派”的一代琴宗嚴天池先生,當年要常來此處演奏天籟之音了。
藏海寺和報國院藏海寺和報國院

藏海寺

始建於宋代的藏海寺,初名覺海庵。明代則因庵處拂水岩之東,稱拂水東庵。在以後漫長而多變的歷史歲月中,庵舍屢經興廢。

劍門

虞山的雄奇之處便是處於最高峰(錦峰)的劍門.劍門以奇石險峻奪人.絕壁中開如門縫,窄處僅二尺許,頂端有巨石堵於“門縫”,凌空欲墜而不墜,若達摩克利斯之劍,令人生畏。明人沈周的“絕壁雲扶將墜石”,說的就是此石。勇者可從門縫間攀援上下,身臨幽谷絕境,體驗蜀道之難,劍氣豪情頓生。
虞山劍門當然和劍有關。《吳越春秋》說吳國有一位著名的鑄劍師干將,受命為吳王闔閭鑄劍。干將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集於一爐,又候天伺地,待“陰陽同光,百神臨歡,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之時”點火開爐。歷經波折,終成陰陽二劍,陽名干將,陰名莫邪,是他和妻子的名字。干將把陰劍“莫邪”獻給吳王復命,把陽劍“干將”藏了起來。藏劍的事泄露出來,闔閭大怒,一劍斬了干將。闔閭死後,其子夫差接位,聽說干將獻劍之前曾對兒子說過“雄劍藏處,松生石上”的話,便專挑“松生石上”之處尋找雄劍。找來找去就找到了虞山錦峰之巔。這一帶危崖壁立,奇松攀石,不正是“松生石上”之處嗎!夫差一到錦峰,就聽得腰間所佩的莫邪劍在劍盒內隱隱作響,分明是陰陽二劍相應和的聲響,猜想“干將”劍就在這一帶了,便命手下人徹底搜尋。幾百將士查找了三天三夜,就是找不到雄劍蹤影,把個夫差氣得七竅生煙,拔出莫邪劍奮力劈向危崖。“莫邪”劍有神力相助,一時間電閃雷鳴,錦峰危崖訇然裂為兩半……據說,這就是劍門的來歷。有詩為證:
夫差極英勇,試劍虞山巔; 揮刃蒼崖兮,石髓流如水。
奇劍分崖,當然只是傳說。《藏海寺志》記載:“志所稱劍門雲,乃先侍御籍鑿石而通之者,募夫捐資動以萬計,亦一時豪舉哉。其後又造一閣。”說的是邑人錢籍發起整修劍門一景的事。錢籍,明代常熟人,官至御史,罷官歸鄉後募夫捐資,整理劍門一帶山崖,並造劍閣。劍閣成,錢籍親撰一聯曰:
無邊風月供嘲弄 有主江山屬剪裁
此聯寫出了開鑿劍門的得意之情,卻被人曲解為“有叛逆之心”——江山的主人當然是皇帝,皇帝的江山豈是容人剪裁的?錢籍做了善事卻因此被捕入獄,百口莫辯,冤哉枉也。
現存劍閣所懸板是錢籍當年所撰的另外一聯:
絕壁劍開,伊闕羊腸應讓險 重湖鏡列,洞庭彭蠡合爭奇
閣中還有常熟籍大學者錢仲聯自撰自書一聯:
蜀閣稱雄,佛擲陶家輪,劍北分來峰一角
尚湖絕代,人在水精域,鏡中為照月千鬟
此聯以劍門比於四川的劍閣,說劍門是有人施展佛法從四川分來的奇景,真是奇思忽發,附麗增光也。

春秋石室

虞山石室土墩位於虞山西北端山顛,據考證屬春秋時期文化遺址。採用長條形石塊疊成,並用大石塊封頂後,堆以山泥。為何所用,說法不一,尚待考證。

望海墩

望海墩是虞山的最高峰,其海拔為261m。因天晴時站在墩上能望見海而得名。實則能望見的並非海,而是長江。

清代石刻群

虞山東麓,從仲雍墓道“南國友恭”坊南側“小三台”起,經石梅至雅集亭止,多正、草、隸、篆的題名石刻。小三台有“初平石”石刻。在原雅集亭遺址山壁鐫刻有“石亭銘”:“兩湖如鏡、萬樹連雲、文學仰止、遺愛唯殷”。在巫公祠後山坡六塊巨石上, 分別鐫刻“壽” 、“富”、“康”、“德”、“考”五個大篆及“味石主人題、東林土書”(即朱憲斌、王朝瑞)。稍前矗立一巨石,西向刻楷書“適可”兩字,上鐫小字行書“昨夜飛來”,系近代書法家、鐵琴銅劍樓主人瞿啟甲所書。附近有石洞,洞口鐫楷書“壁磊”兩個字,邊鐫“樂乎”兩小字。還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02年)言汝泗楷書“山輝川媚”四字,行書“松風水月”四字;乾隆十一年(1746年)糧儲道程光炬書“蒙泉”兩字等。以上石刻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霸王鞭

登虞山錦峰可由西門外“燒香浜”取南坡山道直達。山道陡而又窄,任你年輕健兒也要頻頻停下來喘息,號稱有“七十二個透氣站”,可見其道艱難。相傳此道是西楚霸王項羽來虞山考察地形時揮鞭抽打而成的,故民間還稱為“霸王鞭”。
山道在密林怪石間穿行,有時蚱蜢飛濺,野兔出沒,野趣十足。一路行來,可欣賞到許多石刻,大多為明清遺蹟。“奇石”、“去思石”、“果然”、“觀止”、“青雲得路”等石刻都大氣磅礴。各類題記、遊記等記述性石刻作品亦可玩味。“煙嵐高曠”為康熙帝書,楷體,刻有框線,框線內刻雙龍圖形,及“康熙御覽之寶”印。據《康熙南巡錄》所載,御書乃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南巡時,沈宗敬迎駕獻畫所得。
康熙御筆“煙嵐高曠”康熙御筆“煙嵐高曠”
不知何年何月,“煙嵐高曠”西有一巨石從崖上墜落時被三塊相疊的長石托住,從此定格,成為險譎奇觀,人稱“三生石”。見到三生石時,山道已和山脊平行。過劍門十餘米,有支路緩緩下斜,這便是“小霸王鞭”了。
三生石-三疊石三生石-三疊石
走“小霸王鞭”,可進入更加幽深的境地。小道緊貼絕壁,逶迤曲折,僅容一人通過。此處,樹高林密,古藤盤纏,深秀幽靜;沉積岩岩相特點顯著,岩層間生長著蕨類植物,青蒼相迭,是山林的原始本相。忽聞水聲淙淙,抬頭見瀑如珠簾,知己身在拂水岩下。腳前事積水潭,人需從接腳石上小心通過。晴日,水珠在石上跌碎,飛濺成霧,涼意森森。雨天則飛流直下,瀑聲訇然,需緊貼崖壁穿瀑而過。
由淙淙飛瀑、颯颯松風、關關鳥語、唧唧蟲聲構成的荒情野趣、自然天籟,充盈著質樸的美,粗獷的美,身臨其境,人的感情之弦會與大自然絲絲相和。於此留連,直像裸體的嬰孩撲進了母親的懷抱,會領略到一種忘機出世、返歸家園、重葆童真的美妙感受。

桂香園

桂香園是虞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區近年新建的一座園中之園。該園位於山居灣,上接劍門景區,下連興福禪寺,占地150畝,園內植千餘株桂花樹,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品種,金秋季節,滿園桂花競放,十里虞山飄香。園內還遍植茶花、杜鵑花、玉蘭花、紫薇、劍麻等各種觀賞花木,與桂花林相映成趣。園內一尊總高8米的漢白玉雕“皆大歡喜”佛,造型生動完美。民間傳說中的“仙人石”、“葡萄石”、“鬥牛石”也是園中賞心悅目的景點。
桂香園漢白玉大佛桂香園漢白玉大佛

景區導遊圖

劍門導遊圖劍門導遊圖

門票信息

門票15元/位,小孩7元/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