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若寺(河南省扶溝縣蘭若寺)

蘭若寺(河南省扶溝縣蘭若寺)

蘭若寺([ lán rě sì ]原名蘭若庵,位於河南省扶溝縣城東南十八里焦橋村,賈魯河(原惠民河)畔,建於清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年),康熙帝南巡到焦橋村,聽說了尼姑的在洪水暴發,疾病流行年間的善舉,被尼姑的功德所感動立即恩準撥款,修建尼姑廟,賜名“蘭若庵”。至今已有336年的歷史。是周口市扶溝縣首批開放的佛教道場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蘭若寺
  • 外文名稱:Lan Ruo Temple
  • 地理位置:河南省扶溝縣焦橋村
  • 占地面積:2000平米
  • 開放時間:全天
緣起及歷史,歷史環境,緣起比丘尼,康熙賜名,傳奇故事,寺院勝景,歷史經歷,蘭若寺現狀,蘭若寺交通,地圖信息,

緣起及歷史

歷史環境

清初期,南北惠民運河把焦橋村隔離兩岸,又有許昌至淮陽的古官道經過這裡,本有南北兩座橋樑,俗稱南橋北橋,這樣就形成了水旱(水旱碼頭)四通八達的較為繁華的商埠中心。
蘭若寺
由於這裡地址位置優越,當地人的淳樸厚道,良好的經商道德,吸引了方圓數百里的商人來此買賣。

緣起比丘尼

有一僧尼乘船至此,看到惠民河兩岸翠柳成行,鳥語花香,又看到這裡市場繁榮,裝貨卸貨的人川流不息,人與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這一和諧美好的景象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於是尼姑決定在此處定居。
尼姑入住該村後,她為人善良,熱心助人,不久一場大的瘟疫病流行,她用精通的醫道,將上百名百姓從死神手裡奪回來,常常是手挎竹籃到處採集中草藥,預防了疾病的流行,使人們躲過了一場災難,從而在當地傳為佳話。
尼姑勤勞善良,又教人一心向佛,一心向善,使焦橋村出現了更繁榮的景象。不久,尼姑逝去,但她善良的心及做的許多善事卻在當地百姓中廣為流傳。人們根據她的言行舉止,判斷她一定是菩薩派來為人民降災解難、賜福予人間的仙人,大家為了紀念她,給尼姑蓋了一座廟,取名叫菩薩廟。

康熙賜名

康熙十九年,監察御史乘船巡視到焦橋村,經商戶和當地的居民紛紛向御史大人述說尼姑的好處和功德,希望御史大人能撥款重修菩薩廟,讓後人永久紀念她。監察御史聽了人們的述說,深深的被尼姑的功德所感動。回到京城後,立即上奏朝廷。因當時康熙十九年,又是災難的一年,這一年,洪水暴發,疾病流行,康熙看到奏摺後大加讚賞,認為鄉村竟有這樣的仙人助我朝廷之力,保一方百姓平安,立即恩準撥款,修建尼姑廟,賜名“蘭若庵”。
“蘭若”是梵文,音譯未“阿蘭若”“阿蘭若迦”的略稱,原為比丘,比丘尼靜修之所,後昔佛寺,如杜甫詩:“蘭若山高處,煙霞障幾重”—《謁真諦寺禪師》,可見,康熙帝賜名意義深遠。

傳奇故事

在此以後建蘭若庵的過程中,至今在當地人們中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仍為老人們所津津樂道,如建大殿時,工匠沒有見到備用大梁,催問當家和尚,老和尚說:“不用慌,快咧”,當牆體快要砌成時,從下游來了一艘大船,載有兩根大烏木樑(稀有樹種),老和尚前去化緣,船主問“要什麼?”,老和尚說:“就要你船上的兩根大梁”,船主答:“這個誰敢給你?是上方興工用的”,誰知,河水快速落去,大船擱淺,數日無水,行走不得,老和尚手掂銅鑼,在河岸上“咣咣咣······敲鑼,天天如此敲的船主心煩,說,你天天敲,弄得人煩,除非你一人把梁搬下船去,你要搬不下去,就放俺們走”,老和尚問:“此話當真”,主言:“君子一言···”當下拍手擊掌。驚的河兩岸觀看的人群越來越多。船主說:“只能你一人,任何人都不得幫忙。”只見老和尚閉目,口中念念有詞,解下腰間大帶子,系在木頭的兩端,中間挎在自己的肩膀上,一步一句“阿彌陀佛”,硬是把兩根特別沉重的大梁扛下船來,驚的在場的人們鼓掌歡呼,說是神人。結果兩根大梁正好與牆體一致,好像預先定做的,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傳奇故事。
又有後來,需要擴建,附近有一潭坑,深不見底,老和尚挑一對框,挑土填坑,要把大坑填平,人們議論,那么大一個坑,又那么深,啥時候能填平?老和尚到大戶人家借用牲口,拉土填坑,可光說借用,不見用,可主人家第二天早上餵牲口時,只見騾馬累的渾身汗濕,臥在圈中,很快,大潭坑填平了。

寺院勝景

寺院坐南朝北,三進院,山門、天王殿、觀音大殿,大雄寶殿;兩側各有廂房數十間,各殿房均雕有佛像,菩薩相,四大天王,哼哈二將,羅漢像,廟房中前院據說還有十王殿,各有塑像,護法、關公等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小孩嚇的不敢進院。主院兩側外還建有工役房、飼養房、倉庫、廚房數十間。自力耕種土地百餘畝,整個建築群,共有一百多間,占地近百畝,後代人俗稱“河西大廟”,建築氣勢恢恢,雄偉壯觀,代代僧人居住,豫東少有的一處佛教勝地。
蘭若寺(河南省扶溝縣蘭若寺)
每逢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附近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來此朝拜,更有每年的二月十九日
觀音聖誕,六月六日、十一月二十五日的古廟會,期間,鄭、汴、洛、皖、鄂、魯、晉等地客商雲集於此,經商買賣,形成了商品林立、店鋪緊排,主要幾條大街擁擠。戲曲、雜技、秧歌、高蹺等雜耍娛樂活動。來趕會的人們成群結隊,車水馬龍,故有“落耳車八百輛”之說。
蘭若寺(河南省扶溝縣蘭若寺)
廟內香菸繚繞,香火盛旺一時,熱鬧非凡,夜晚,南來北往的糧船,運煤船、其他貨船,於此落腳,船頭燈火,映紅河道,岸上,生意人的吆喝叫賣聲,更是景光盛前,日久,外地客商定居,商販落戶,外來逃荒逃難的人們,也都落腳於此,做些商販活動,養家餬口,更形成了人口眾多,姓氏繁多,占百家姓之說,加之村內其他幾處廟觀的供衛,更是盛況空前,“萬和寨”的由來可能不無關係。

歷史經歷

中土不寧,日倭猖狂,發動了侵華戰爭,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滔滔黃水,滾滾東南,豫、皖、蘇數百里數十縣區,成了震驚中外的黃泛區,數年的水患,著名的古剎建築,毀於水患,淹沒,蕩然無存,痛哉痛哉!!

蘭若寺現狀

物轉星移,河清海宴,一九八九年,國家改革開放,宗教政策落實,原廟內的石碑、香爐、鐘等物相繼出土,村中長者,善男信女募捐集資,在周邊村鄰的大力支持下,重修廟宇,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在原址基礎北側建房二十餘間,此間菩薩顯化,化身去百里外買回建大殿用的小布瓦,運回廟院,結果剛好夠用,開始起步時,收的錢,買回的磚,一分不差,正好吻合,令人稱奇,期間種種不可思議諸事,令人不可思議。
國逢盛世,二零一二年,幸緣結識釋延嘉法師,法師出家於少林寺,在四川文珠佛學院修學,後被委派到美國加州弘法,歸國後,駐錫於本道場,蘭若庵從此迎來了唯美的春天。
蘭若寺(河南省扶溝縣蘭若寺)
法師於當地居士、長者,對廟址重新確定,精心設計,規劃布局,建造寺院,並報請市、縣政府批准,更名為“蘭若寺”。是周口市扶溝縣首批開放的佛教道場之一。
法師在美國期間,結緣海外僑胞,福建人氏林嚴,翁氏姐妹、慨出巨資,2013年始,一年多的努力,建起了“彌陀院”工程,主殿上下兩層,兩側寮房同各上下兩層,主殿內奉有“西方三聖”,“千手千眼”觀音,上層繪有八十八佛像,東寮房,監院,客堂,齋堂、廚房。西寮房可同時入住百人,修築了標準圍牆,硬化了地坪,首批建築面積兩千平米。

蘭若寺交通

二零一五年秋,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村民配合,築通了水泥路,同時又修築了一座純石材性的大型碑坊。
目前,二期工程正在籌備中,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鐘,鼓二樓等,不就的將來,廣大的信教民眾仰慕已久的佛教聖地即將呈獻。加之蘭若寺的地理位置之優越,永登高速廟前兩百米處經過,機周高速(鄭州航空港---周口、西華)也已通車,大廣高速廟東十公里路過,馬上開工的鄭州至合肥的高鐵廟右側一百米路過,高鐵高速且在附近都設有站口,賈魯河的內河航運已納入河南省政府的開發之中,數年後,一處環境優美的人間勝境,將出現於豫東大地上。
蘭若寺(河南省扶溝縣蘭若寺)

地圖信息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汴崗鎮鄭灣陳灣永登高速公路北45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