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竹合繪圖

蘭竹合繪圖

蘭竹合繪圖是幅由清初四僧(石濤、八大山人朱耷、髡殘石溪漸江弘仁)之一的石濤與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祈,又稱江左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合作完成的一件名跡。

年代:清代
題材:竹木
作者:石濤王原祁
技法:水墨
形式:立軸
材質:紙本水墨
原作尺寸:133.50×57.30CM
輸出尺寸:100.00×43.20CM作者簡介
石濤(1642~1707):原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相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廣西全州人。他是明朝宗室後裔,靖江王朱贊儀的10世孫,朱亨嘉長子。順治二年(1645),16歲時,在國破家亡的命運促使下,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髮為僧,改名石濤。之後一生浪跡天涯,雲遊四方,曾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黃山住了10年左右,後來到了江寧(南京)。他雖入佛門,但沒有掙脫世俗名利觀念,想得到清廷重用。康熙於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兩次南巡時,他在南京、揚州兩次接駕,獻詩畫,自稱“臣僧”。後又北上京師,結交達官貴人,為他們作畫。但終因明代藩王后裔及和尚的身份,上進無望,返回南京。最後定居揚州,以賣畫為生,並總結與整理他多年來繪畫實踐的經驗與理論,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豐富多彩。石濤著有《畫語錄》十八章。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鬱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
王原祁(1624~1715):字茂京,號麓台,江蘇太倉人, 清朝“四王”之首王時敏(1592~1680)孫。天資秉賦及努力,28歲鄉試中舉人,翌年中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康熙三十九年(1700)補右春坊右中允,奉命鑑定內府書畫。後入直南書房,擔任御前染翰,專為皇帝作畫,又贈以“畫圖留與人看”句,原祁將此句刻成印章,經常在其畫上使用。康熙四十四年(1705)奉旨與孫岳頒、宋駿業等編《佩文齋書畫譜》,五十六年(1717)主持繪《萬壽盛典圖》為康熙帝祝壽。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乾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主張好畫當在不生不熟之間,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紙墨外。畫論著作《麓台題畫稿》、《麓台題畫稿》、《雨窗漫筆》文中有關如何經營位置、筆墨、設色,是清代畫論的精髓所在。
蘭竹合繪圖是幅由清初四僧(石濤、八大山人朱耷、髡殘石溪漸江弘仁)之一的石濤與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祈,又稱江左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合作完成的一件名跡。兩位畫家的風格截然不同,各自代表17世紀中國繪畫發展的兩個不同方向,石濤用淡墨、焦墨寫蘭竹,原祁補坡石,相得益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