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毗尼

蘭毗尼-簡介,蘭毗尼-基本概述,蘭毗尼-歷史淵源,蘭毗尼-故事傳說,蘭毗尼-意義影響,釋迦牟尼簡介,釋迦牟尼傳說,

蘭毗尼-簡介

蘭毗尼(即Lumbini),又譯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境內南部魯潘德希縣蒂萊(Terai)小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邊境上,距加德滿都280公里,是世界著名佛教聖地,也是當代佛教復興的基地。公元前623年,相傳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於此,因此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1997年被入選世界遺產
蘭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公元前 623 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就誕生在這裡。早在 1500 多年前,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蘭毗尼,成為訪尼外國人士中有真實記載的第一人。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 633 年也曾到此瞻禮取經。蘭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裡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此處因此而得名。今天的蘭毗尼是個不大的村莊,綠樹成蔭,景色秀麗,有許多與釋迦牟尼有關的歷史遺蹟。這裡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築,是兩層石砌的平台,在濃郁茂盛的樹木襯托下,十分莊嚴肅穆。這就是瑪雅黛維女神廟,也稱摩訶摩耶夫人廟。瑪雅黛維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蘭毗尼附近)淨飯王的妻子,相傳公元 633 年尼泊爾陰曆正月的望日,她在回娘家的路上來到蘭毗尼花園,在一株巨大的娑羅雙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喬答摩,即後來聞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後人在釋迦牟尼出生處建造了這座別具一格的瑪雅黛維女神廟,現廟內供奉著女神的石雕像,右手攀把著娑羅雙樹的枝幹,新生的嬰兒悉達多端立在近旁的蓮台座上。在瑪雅黛維女神廟旁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鏡,相傳是女神沐浴和釋迦牟尼幼年時代洗澡的地方。池邊長著一棵娑羅雙樹,樹身粗大,原樹在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經“枯悴”,可見現存此樹是後人補種的。在瑪雅黛維女神廟的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碑是圓柱形,是公元前 249 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拜時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確鑿無疑地證明了蘭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為蘭毗尼最重要的歷史文物。廟南有後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牆壁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繽紛的壁畫。此外,蘭毗尼還建有文物館和馬享德拉紀念碑等。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的傳播很廣,尤其在南亞、東南亞和中國。蘭毗尼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幾千年來,蘭毗尼吸引著尼泊爾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至今每年仍有成千上萬的人,長途跋涉,來到這裡尋覓佛跡和參謁佛祖降生地。蘭毗尼每年都在尼歷正月釋迦牟尼誕辰日舉行盛大的廟會,當地人將佛祖像放置在一輛裝飾華麗的木輪大車上到處巡遊,佛徒們雲集在此朝覲。寺廟中經聲不絕,香菸繚繞。蘭毗尼不僅是尼泊爾的驕傲,也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

蘭毗尼-基本概述

《法顯傳》稱蘭毗尼為“論民國”,玄奘《大唐西域記》稱“臘伐尼林”。1896年印度考古學家穆吉克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在蘭毗尼園挖掘出一根阿育王石柱,高約6米,直徑45公分。上面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因為這裡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一塊石上刻著一個形像,並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
尼泊爾雖然是-個高山之國,但南部與印度接壤的地帶卻是-個狹長的平原,通稱特賴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魯潘德希縣的首府拜拉哈瓦又名悉達多城,“悉達多”就是釋迦牟尼童年時的名字。從悉達多城西行,至蘭毗尼僅十九公里。
蘭毗尼蘭毗尼
蘭毗尼面積約為770萬平方米,分為三個區: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祠為遺址區,各國佛教組織興建的寺廟為寺院區,還有綠化區。蘭毗尼的標誌是巨大的菩提樹,粗大的樹幹需七八人方能合抱。傳說當年摩耶夫人就是在這裡手扶娑羅樹,生下了王子悉達多。如今娑羅樹(Saltree)已經被菩提樹(Ashokatree)所替代。玄奘曾經在這裡看到:“有無憂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
菩提樹旁有一長方形水池,佛陀出生後就在這裡淨身。玄奘看到這方水池“澄清蛟鏡,雜花瀰漫”。水池附近的僧院十分殘破,僧人已經不知去向。村頭是-座兩層白勺石砌平台,叫做瑪雅黛維女神廟,綠蔭掩映,顯得莊嚴肅穆。女神廟正北,是著名白勺阿育王石碑。這座圓柱形石碑系公元前二四九年印度阿育王來此朝拜佛祖降生地時所建,是蘭毗尼最重要白勺歷史文物。
蘭毗尼西27公里處,是當年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和王后摩耶夫人的王宮位置,稱梯羅拉廓特。這裡分布著王宮、佛塔寺院的地基。最為著名的是悉達多太子出家時走出的東門。在梯羅拉廓特的東北尼吉拉瓦,有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柱的兩個碎片。此外還有薩嘎哈瓦和阿羅拉廓特等古蹟。

蘭毗尼-歷史淵源

根據佛傳記載,公元前565年(佛陀誕生年代諸說之一),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王后摩耶夫人(善覺王之女)從迦毗羅衛國王宮出發(約在蘭毗尼以西27公里處),回娘家(約在蘭毗尼東北80公里處,在今尼泊爾布多爾市東)生產。途經蘭毗尼花園時,摩耶夫人下車沐浴。當她上岸後用右手攀住一棵無憂樹的樹枝略作休息時,釋迦太子降生了。
公元前251年,也就是佛陀涅盤二百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與其戒師優婆掘多等來蘭毗尼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245年建石柱紀念。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內容是:“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於灌頂即位的第20年,親自來蘭毗尼恭敬禮拜。證實此處為佛陀誕生之地後,敕令於此雕鑿豎立巨大石柱,並用石欄圍護。因為無上正遍知出生於此,特諭減免蘭毗尼村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據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總高約13米,埋入地下2米多,柱頂近3米,中間柱身7米多,周長2米多。柱頂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部與柱身連線處為圓柱體,四周雕有條狀花瓣;中間為正方體,四周也雕有花紋;頂部雕有一匹馬。
公元403年,中國高僧法顯到蘭毗尼朝聖。他在蘭毗尼曾見過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他沒有提及阿育王石柱。當時的蘭毗尼周圍也多是荒地。《法顯傳》云:“城東(舍衛城)五十里有王園,園名論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太子墮地行七步,二龍王浴太子。身浴處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眾僧常取飲之。凡諸佛有四處常定:一者成道處,二者轉法輪處,三者說法論議伏外道處,四者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來下處,余者則隨時示現焉。迦維羅衛國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獅子,不可妄行。”
蘭毗尼蘭毗尼
公元636年,中國高僧玄奘三藏法師來到蘭毗尼聖地。他當時在蘭毗尼見過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還見過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頂部斷了一部分。《大唐西域記》第六卷記載道:“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清澄皎鏡,雜華瀰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花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曰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菩薩生已,不扶而行於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隨足所蹈,出大蓮花。二龍踴出,住虛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浴太子窣堵波東,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龍從地踴出之處。菩薩生已,支屬宗親莫不賓士,求水盥浴。夫人之前,二泉湧出,一冷一暖,遂以浴洗。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釋捧接菩薩處。菩薩初出胎也,天帝釋以妙天衣跪接菩薩。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大天王抱持菩薩處也。菩薩從右脅生已,四大天王以金色氎衣捧菩薩,置金機上,至母前曰:‘夫人誕斯福子,誠可歡慶!諸天尚喜,況世人乎?’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側不遠,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傍有小河,東南流,土俗號曰油河。是摩耶夫人產孕已,天化此池,光潤澄淨,欲令夫人取以沐浴,除去風虛。今變為水,其流尚膩。”
公元十二三世紀,曾有一些西藏佛教徒來蘭毗尼朝聖。當時尼泊爾西部國王RipuMalla率大臣等也來到蘭毗尼朝禮。他們也見過阿育王石柱、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此時的蘭毗尼,印度教的色彩已很濃厚。

蘭毗尼-故事傳說

早在1500多年前,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蘭毗尼,成為訪尼外國人士中有真實記載的第一人。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禮取經。蘭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裡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此處因此而得名。
瑪雅黛維女神廟,也稱摩訶摩耶夫人廟。瑪雅黛維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蘭毗尼附近)淨飯王的妻子,相傳公元633年尼泊爾陰曆正月的望日,她在回娘家的路上來到蘭毗尼花園,在一株巨大的娑羅雙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喬達摩,即後來聞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後人在釋迦牟尼出生處建造了這座別具一格的瑪雅黛維女神廟,現廟內供奉著女神的石雕像,右手攀把著娑羅雙樹的枝幹,新生的嬰兒悉達多端立在近旁的蓮台座上。在瑪雅黛維女神廟旁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鏡,相傳是女神沐浴和釋迦牟尼幼年時代洗澡的地方。池邊長著一棵娑羅雙樹,樹身粗大,原樹在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經“枯悴”,可見現存此樹是後人補種的。
相傳玄奘在這裡還看到了一根阿育王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說明這根高大的石柱上有一馬頭雕塑,被雷電劈倒在地。如今的阿育王石柱高7.79米,周長2米多,但是馬頭雕像已不見蹤影,半截石柱有一道傷筋動骨的裂紋,被後人用三道鐵箍固定。石柱離地3米處有婆羅米文字書寫的阿育王銘文:“天佑慈祥王登位二十年親至此地朝拜,因為這裡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石上刻一形象,並豎石柱一根,表示佛陀在此降生。並特諭蘭毗尼村減免賦稅,僅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這根石柱確定了蘭毗尼為佛陀誕生地。

蘭毗尼-意義影響

尼泊爾南部魯潘德希縣的蘭毗尼,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公元前623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就誕生在這裡。尼泊爾雖然是一個高山之國,但南部與印度接壤的地帶卻是一個狹長的平原,通稱特賴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魯潘德希縣的首府拜拉哈瓦又名悉達多城,“悉達多”就是釋迦牟尼童年時的名字。從悉達多城西行,至蘭毗尼僅十九公里。
蘭毗尼是個不大的村莊,村頭是一座兩層的石砌平台,叫做瑪雅黛維女神廟,綠蔭掩映,顯得莊嚴肅穆。瑪雅黛維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妻子。相傳她於尼泊爾陰曆正月的望日,在回娘家的路上經過蘭毗尼園林,她在一株娑羅樹下休憩時生下了悉達多·喬達摩(即後來的釋迦牟尼)。據說,現在神廟所處的位置就是當年悉達多·喬達摩出生的地方。
女神廟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這座圓柱形石碑系公元前249年印度阿育王來此朝拜佛祖降生地時所建,是蘭毗尼最重要的歷史文物。每年,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不辭勞苦地來此朝拜佛祖,外國遊客、政界名流也紛紛慕名而至。逢尼泊爾陰曆正月釋迦誕辰日,蘭毗尼舉行盛大廟會時,更有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雲集於此。
蘭毗尼也是中尼兩國人民早期交往的歷史見證。早在公元406年,東晉高僧法顯為尋找佛祖降生地就曾到過蘭毗尼附近的迦毗羅衛城;公元635年,唐朝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專程來蘭毗尼朝敬。法顯和玄奘的遊記中記載了蘭毗尼當時佛教興旺的場面,也正是根據玄奘遊記的敘述,考古學家得以在1895年發掘出早已被霹靂擊倒,埋於地下的阿育王石碑,找到了釋迦的誕生地。蘭毗尼是尼泊爾的驕傲,同時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釋迦牟尼簡介

釋迦牟尼原名喬答摩悉達多,喬答摩是姓,悉達多是名,他出生在公元前六世紀中期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他是佛教的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佛.也就是如來佛.
蘭毗尼花園(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的誕生地。離此地西邊14公里就是釋迦族的古都迦毗羅衛城(現已不存任何建築物。近年考古證明該地為迦毗羅衛城的遺址)。圖上的白色建築物是為紀念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王后而建的“摩耶堂”。堂右側枝葉茂盛的無憂樹,傳說摩耶王后就是撫該樹枝動了胎氣生下了釋迦牟尼。堂前的水池,傳說摩耶王后產前和生下的太子都曾在池中沐浴。
蘭毗尼-釋迦牟尼誕生地蘭毗尼-釋迦牟尼誕生地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瑪拉雅山腳下,有個叫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國。這裡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平原盛產稻米,草原適合畜牧業,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國王姓喬達摩,名字叫首圖馱那。這名字的意思是純淨的稻米,所以稱他為淨飯王,屬於釋迦族。王后叫摩訶摩耶,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
淨飯王與摩耶王后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但結婚多年都沒有生育兒女。淨飯王為沒有王位繼承人而十分苦惱。直到淨飯王年已50歲,摩耶王后45歲的時候才第一次懷孕。
據佛教傳說,摩耶王后這次懷孕,是由於睡眠時夢見一頭六牙白色大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王后的腹中。王后自從懷孕後,心情非常愉快,再沒有憂慮與煩惱,從此也再沒有發過怒氣,斷絕了貪慾和虛偽心情,每天只是喜歡到幽靜樹林和水溪旁散步。 按當時印度的風俗,妻子回娘家分娩,丈夫不可同行。圖中只有象轎上坐著的摩耶王后,沒有淨飯王。
按當時古印度的風俗,婦女頭胎分娩,必須回到娘家去。摩耶王后懷孕期滿,淨飯王為摩耶王后備了由兩頭大象載的轎子,並派了許多宮女、侍臣,護送摩耶王后回娘家天臂城去。 圖中抱著小太子的是傳說中的天王,天王身後是諸梵神。寓意上天將釋迦牟尼賜給人間。手扶樹枝站立的是摩耶王后。佛經上說:太子是從摩耶王后的右肋出生的。摩耶王后夜夢中的白象也是從右肋進入體內而懷孕的。
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經過迦毗羅衛城和天臂交界處的蘭毗尼花園時,感到有點旅途疲乏,就下轎到花園中休息。當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蔥蘢茂盛的無憂樹下,伸手去撫樹枝時,驚動了胎氣,就在樹下生下了太子。
太子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565年,中國農曆的四月八日。佛教將這一天定為“佛誕節”,也稱“浴佛節”。 圖中左側跪在太子身邊的是聞太子誕生而趕到蘭毗尼花園的淨飯王(綠衣者),單腿跪在淨飯王身邊的是淨飯王的大弟弟白飯王(紅衣者)站在淨飯王身後舉手歡呼的是其二弟甘露王。站在畫面中間的是摩耶王后,兩側空中是為太子祝福的梵神。
佛經上說:太子降生的時候,天空仙樂鳴奏、花雨繽紛,諸天神拱衛。一時間宇宙大放光明,萬物欣欣向榮。天空直瀉下兩條銀鏈似的淨水,一條溫暖,一條清涼,來為太子沐浴(這也是佛教定為浴佛節的典故)。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自己行走7步。太子每走一步,他的腳下就湧現出一朵蓮花。並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聲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佛教徒在“佛誕節”舉行“浴佛法會”時,就是要在大雄寶殿上用淨水香湯沐浴太子像,這太子像是數寸高的,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童子像。但是中國漢地佛教徒供奉的太子像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崇尚左,以左為尊。其實這是不符合佛經的。
佛經上說:摩耶王后生下太子之後,迦毗羅衛全國不斷出現吉祥的事情。渾濁的江河水變得清澈了,五穀豐登,花木繁茂,人與人之間也變得和睦了。與太子同日降生的孩子,母子都十分健康。產生的牛、馬也都十分健壯,連一根雜色鬃毛都沒有。
淨飯王聽到摩耶王后在蘭毗尼花園生下了太子,高興萬分,立即帶領眾多的宮女侍臣,車馬和特製的華麗的大轎,趕到蘭毗尼花園,將王后和太子接回皇宮。
太子誕生後的第5天,淨飯王請來許多全國有名望的學者來為太子取名字。經過幾番討論,大家一致同意太子應取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的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
摩耶王后生下喬達摩·悉達多太子7天之後就因病去世了。幼年時代悉達多太子就由姨母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撫養。波閣波提王妃是在姐姐摩耶王后去世後續嫁給淨飯王的。波閣波提王妃容貌端莊秀麗,性格溫柔、嫻靜。她對悉達多小外甥精心撫育,十分鐘愛。
佛經上說:悉達多太子出生不久,一位很有名望的預言家,號稱阿私陀的仙人來到王宮給太子占相。阿私陀看到太子,先是非常驚喜,轉而又悲傷地流下了淚水。淨飯王問他為何又喜又悲?阿私陀仙人回答:太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間找不出第二人來!將來如果繼承王位,一定是位“轉輪王”(印度古代稱能以威望統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我為國王高興。但據我的觀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學道,並能得到最高成就,成為人天至尊的導師,拯救世人離苦海。可惜我已經老了,聽不到太子的教誨了,所以我為自己悲哀。
淨飯王聽到占相仙人的話,也是又喜又憂。他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國王從此千方百計防止太子出家修道。
悉達多太子在幼年的時候,就有沉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象被他看到之後,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在傳統的“王耕節”時國王要在這一天親自耕種土地,淨飯王帶領悉達多太子來到田野,太子看見在田地里的農夫赤背裸身在烈日下吃力地勞作,耕田的牛被繩索鞭打皮破血流,被犁鏵翻出來的小蟲蚯蚓,被鳥雀競相啄食,鳥雀又被蛇、鷹吞食。這一幅幅生存鬥爭,弱肉強食的情景,使王子感到很痛苦,他無心遊玩,就走到一棵閻浮樹下靜坐沉思。
佛經上說:悉達多太子坐在樹下沉思,有時能自然升空許久,淨飯王和太子的姨母波閣波提王妃十分驚奇,不由得就朝太子禮拜。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越長相貌越奇偉,天資十分聰慧。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後,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王。從太子7歲開始學習當時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太子學到12歲,就已經掌握了印度當時最高的學術,即五明和四吠陀。五明即是:①語文學的聲明。②工藝學的工巧明。③醫藥學的醫方明。④論理學的因明。⑤宗教學的內明。四吠陀即是:①養生之法的梨俱吠陀。②祭祀祝詞的搓馬吠陀。③兵法研究的夜柔吠陀。④咒求文獻的阿闥吠陀。四吠陀是當時婆羅門教的經典,被奉為至高無上,貴族必讀。
悉達多太子又向武士們學習武術,練成了一個騎馬、射箭、擊劍的能手。
淨飯王舉行一次武藝競賽大會,釋迦族的王子們都參加比賽。悉達多太子騎射出眾,奪得冠軍,萬人敬仰。
淨飯王發覺自己的兒子對人世間的苦難情景思慮太重,深怕太子產生厭世出家念頭,就為他建造了三座豪華的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的宮殿(稱三時殿),又選來上百名美麗的少女隨時為太子歌舞。在悉達多太子16歲的時候,便為他娶了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公主為妃子。企圖從生活的享樂上束縛太子,讓他放縱情慾,沉迷娛樂。但是這一切並未能引起悉達多太子的興趣,反而使他感到太喧囂,太騷擾人,使他很厭煩。更引起他深遠的思考:“人世間有數不盡的苦痛和憂慮都未能解決,一味的追求享樂就能解脫嗎?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享樂又能到幾時呢?”因此,悉達多太子經常躲避開喧譁的歌舞,獨自到幽靜的樹林和河邊去散步思考。
世間凡是做父親的人,不管是國王還是平民百姓,都是怕自己的兒子貪圖享樂,放縱情慾。可是,淨飯王卻怕太子清心寡言,產生厭世,出家的念頭,因此,除了為太子修建豪華的宮殿,為太子娶了美麗的妻子外,還時刻關心太子情緒變化,一見到太子沉默寡言,悶悶不樂時,就要設法讓太子高興起來。當淨飯王發現太子對宮裡的歌舞感到喧騷煩囂時,就讓太子坐馬車去遊玩,並告訴駕車的馭者,一定要帶太子到有歡樂的人群和有美麗的景色的地方去。可是,悉達多太子喜歡幽靜的環境,他叫給他駕車的名叫車匿的馭者,把他帶到城外去。
悉達多太子乘馬車出城。他剛來到京城的東門,看見一個鬚髮全白,彎腰駝背,行走艱難還不斷呻吟的老人。悉達多看到這個情景就想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運啊!人在兒童時受父母寵愛,青年時英俊蕭灑,壯年時精力充沛,但是到了晚年,人就要在許多痛苦中度日了。
悉達多看到老人後心情難過,就叫車匿調轉馬車,驅車向京城南門走來。剛到南門,又見到一個滿身生瘡流血的病人。病人一邊走,一邊不斷痛苦地呻吟著。悉達多太子想到:疾病也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的。人的一生要害多少次疾病,要遭受多少痛苦,真是難以想像的啊!
接著,悉達多太子又調轉車來到京城的西門,看見兩個人抬著一個死人迎面走來,隨行的親屬悲痛地嚎哭著。悉達多太子嘆息地自語:死亡是可怕的,每個人又都難免一死,當死亡來臨時給每人帶來的恐懼,使人多么難以忍受啊!自己的死亡又造成許多親朋的無限悲痛。這些痛苦,永無休止,任何人都擺脫不了,這叫多么苦悶,多么煩惱啊!他立即又離開西門。
最後,悉達多太子驅車來到了京城的北門,看見一個出家修道的人(印度當時稱出家人為“沙門”)從對面走來。這沙門身穿袒右肩的黃色法衣,一手持法杖,一手托缽,態度嚴肅安詳。悉達多太子想道:這齣家人是一定不會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和煩惱的。
悉達多太子美麗的王妃耶輸陀羅,為太子生下了一個兒子。淨飯國王十分高興,命全國舉行慶賀。但悉達多太子的內心卻感到沉重。他給自己的兒子所取的名字叫羅侯羅。這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潛伏的一種障礙。這時的悉達多太子已經有了出家修行的念頭,他怕因為有了兒子而增加他留戀家庭的感情。“羅侯羅”這個名字的意思也有解釋為“圈子”,就是說有了兒子要受到束縛,就像被圈子套住了一樣。
終於,在悉達多太子29歲(也有說19歲)時的某一天,他鄭重地懇求父親淨飯國王允許他出家修行。淨飯王聽到兒子要出家,如同霹靂轟頂,他流著淚要求悉達多打消出家的念頭,將來好繼承他的王位。悉達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滿足他的四個要求,他就不出家。一是沒有衰老的現象,二是沒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沒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東西不損不滅。
淨飯王看到兒子出家的決心已堅定,沒有能力說服兒子,只好多派人看護悉達多太子,防止他離開皇宮。
淨飯王命令宮女時刻不離太子,演奏著美妙的音樂,跳著優美的舞蹈,竭盡媚力討太子歡心。有一天半夜裡,悉達多太子醒來,他見到歌舞一天的宮女們都疲倦地睡在周圍,每個人都是披頭散髮,脂粉殘脫,袒胸露胯。有的在說著夢話,流著涕涎,有的發出鼾聲,姿態醜陋,平時妖艷姿容蕩然不見了。太子不由心中一驚,感嘆道:這世界上有許多事物都是虛假的啊!我要解脫掉這一切,我不可再躊躇、再猶豫了。太子現在的心情,就如同這整個宮殿燃起了熊熊大火,他必須立刻逃出去一樣。
在二月初八日(中國農曆)的午夜,悉達多太子起身先來到妻兒的臥室,他凝視著熟睡中的耶輸陀羅公主和兒子羅侯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後,毅然轉身離開了父親為他修建的豪華的宮殿。
悉達多太子又來到馬廄,喚醒了名叫車匿的馬夫,叫他牽出一匹名叫犍陡的白色駿馬,備上馬鞍,太子跨上馬背,由車匿伴隨,在整個皇宮裡的人都在夢鄉的時候,太子躍馬出了京城的北門,在白茫茫的月色中,朝山林賓士而去。
拂曉時分,悉達多太子已來到了離京城百多里路的阿撥彌河邊羅摩村山林中,他拔劍斬斷了自己的頭髮,改扮成出家人的模樣,然後命車匿回王宮去告訴父親淨飯王說自己已經出家修行去了。
悉達多太子毅然決然地捨棄王位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方面的影響,也有他個人的認識。悉達多太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併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他所屬的釋迦族是一個較為弱小的民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時有被滅亡的危險。因而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和概念都在生與滅中變化著,沒有永恆的幸福,而種種痛苦卻是無休止的。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他為了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出家修行。

釋迦牟尼傳說

如來佛祖其原名叫做釋迦牟尼,“如來”這只是對他的一種稱號,其的意思是: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就錯了。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釋迦牟尼誕生於蘭毗尼花園(今尼泊爾境內),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國姓喬達摩,名字叫首圖馱那。這名字的意思是純淨的稻米,所以稱他為淨飯王,屬於釋迦族。王后叫摩訶摩耶,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傳說在淨飯王年50歲,摩耶王后45歲的時候是由於睡眠時夢見一頭六牙白色大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王后的腹中而懷孕,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經過迦毗羅衛城和天臂交界處的蘭毗尼花園時,感到有點旅途疲乏,就下轎到花園中休息。當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蔥蘢茂盛的無憂樹下,伸手去撫樹枝時,驚動了胎氣,就在樹下生下了太子。太子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565年,中國農曆的四月八日。佛教將這一天定為“佛誕節”,也稱“浴佛節”。佛經上說:太子降生的時候,天空仙樂鳴奏、花雨繽紛,諸天神拱衛。一時間宇宙大放光明,萬物欣欣向榮。天空直瀉下兩條銀鏈似的淨水,一條溫暖,一條清涼,來為太子沐浴(這也是佛教定為浴佛節的典故)。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自己行走7步。太子每走一步,他的腳下就湧現出一朵蓮花。並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聲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取名為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的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摩耶王后生下太子7天之後就因病去世了。從太子7歲開始學習當時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太子學到12歲,就已經掌握了印度當時最高的學術,即五明和四吠陀。後曾結婚生子,最後出家修行,在一棵菩提樹下成佛。
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又稱他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約為公元前六世紀中葉,正是我國春秋時代,與孔子同時,透過釋迦牟尼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出,他雖被尊為聖人,且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崇奉敬仰,但他是人不是神,在獲得覺悟之前,也曾有過疑惑痛苦,但他超出常人之處,是以己之苦推及眾生之苦,從而生起解脫之無上悲願,他捨棄了常人所羨慕的一切財富、王位、妻兒,毅然出家修道,歷經六年,艱苦備嘗,終於斷除各種無明煩惱,覺悟到宇宙人生的實相,獲得根本解脫。
釋迦牟尼的誕生地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瑪拉雅山腳下,有個叫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國,這裡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平原盛產稻米,草原適合畜牧業,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摩耶堂”是為紀念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王后而建的,堂後側枝葉茂盛的無憂樹,傳說王后就是撫摩樹枝時生下了釋迦牟尼,堂前的水池,傳說摩耶王后產前和生下的太子都曾在池中沐浴。
(經考古證明)離此地西邊一千公里就是釋迦族的古都迦毗羅衛城(現已不存在任何建築物)。
夢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恆河邊有個迦毗羅衛國,國王叫淨飯,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
淨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后之夢是何預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后已懷孕,必生王子,王子是個千古聖人,定能光顯釋迦族。”淨飯王聽後,不勝歡喜。
摩耶夫人受孕後,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雜寶藏經·卷二》,《大莊嚴論經·卷十四》載,釋迦牟尼前生曾為六牙白象。)
象入王宮
淨飯王與摩耶王后之間感情非常好,但結婚多年都沒有生育兒女,淨飯王為沒有王位繼承人而十分苦惱,直到淨飯王年已50歲,摩耶王后45歲時才第一次懷孕。
據佛經說,摩耶王后這次懷孕,是由於睡眠時夢見一頭六牙白色大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王后腹中,王后自從懷孕後,心情非常愉快,再沒有憂慮與煩惱,再也沒有發過怒,斷絕了貪慾和虛偽心情,每天只是喜歡到幽靜的樹林和水溪旁邊散步。
床上睡眠的是摩耶王后,白色幻影是夢中出現的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夢神”和使摩耶王后懷孕的白象。
回娘家分娩
日子在歡樂中過去,摩耶王后十月懷胎漸漸滿了,但她還
是喜歡到寂靜的郊野去散步,青枝綠葉的草木,潺潺有聲的流泉,有助於人生的修養。
一天,正是春末夏初的一個風和日暖、天氣晴朗的好日子,摩耶夫人要去郊外的蘭毗尼花園郊遊,王后是拘利國公主,也打算回母家去生產。
按當時古印度風俗,婦女頭胎分娩必須回娘家去,摩耶王后懷孕期滿,淨飯王為王后備了由兩頭大象載的轎子,派了許多宮女、侍臣護送王后回娘家天臂城去。
按當時風俗,妻子回娘家分娩,丈夫不可同行,圖中只有象轎上坐著的摩耶夫人,沒有淨飯王。
太子降生
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經過迦毗羅衛城和天臂城交界處的蘭毗尼花園時,就下轎到花園中休息,當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蔥蘢茂盛的無憂樹下,伸手去撫樹枝時,驚動了胎氣,就在樹下生下了太子。
太子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565年,中國農曆四月初八,佛教將這一天定為“佛誕節”,也稱“浴佛節”。
天王抱著小太子,天王身後是諸梵神,手扶樹枝站立的是摩耶王后。佛經上說,太子是從摩耶王后的右肋出生的,摩耶王后夜夢中的白象也是從右肋進入體內而懷孕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