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碑

蘭亭碑

蘭亭碑原為圓明園“坐石臨流”亭之舊物,今為中山公園內“景自天成”亭重要組成部分。1779年坐石臨流之蘭亭八柱帖刻竣建成。弘曆輯《蘭亭八柱冊》,因將此亭易為石柱,每柱刻一冊。亭改建為八方重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亭碑
  • 屬於:圓明園
  • 類型:坐石臨流”亭之舊物
  • 時間:1779年
景點介紹,蘭亭八柱,《蘭亭集序》,

景點介紹

坐石臨流亭中有一石屏(即蘭亭碑),屏由屏身、屏座兩石組成,屏高六尺,闊五尺、厚一尺;須彌座高約一尺半。屏的正面鏤刻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蘭亭修禊》圖,碑陰刻乾隆御筆詩四首(九年“坐石臨流”詩,圓明園被毀後,蘭亭八柱於1910年(宣統二年)被移到頤和園,後置於耶律楚材祠中。1915年,江朝宗致函溥儀內務府,請求拉運圓明園蘭亭碑及山石,以供社稷壇開拓公園之用。其後,蘭亭碑及八根石柱,分別於1917年前和1941年之後運至中山公園,直到1971年,始用八根石柱,在唐花塢西側新建成重檐八角亭,額曰“景自天成”。蘭亭碑亦置於亭中。如今,蘭亭碑仍完整,字跡清晰;八根石柱之蘭亭帖,多有風化,半數帖尚好,仍可辨讀。

蘭亭八柱

人們常說的“蘭亭八柱”,究竟是指的什麼呢?除以上三個摹本為三柱外,還有:唐柳公權書蘭亭詩(第四柱);清內府勾填戲鴻堂刻的柳公權蘭亭詩(第五柱);清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缺筆(第六柱);明董其昌臨柳公權等蘭亭詩(第七柱);清御臨董其昌臨 柳公權書蘭亭詩(第八柱)。第四柱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所書寫,筆法清晰、神清骨秀、反覆偃仰、墨氣隨濃隨淡,行款忽密忽疏,給人以美的享受。
那么,為什麼稱其為“八柱”呢?原來清朝年間坐落在北京城西北、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中有一個重擔八角攢尖頂的亭子,亭中石碑上刻有蘭亭修補圖和清乾隆皇帝的詩句,亭中八根石柱分別刻上了歷代書法家摹寫的王羲之《蘭亭集序》及柳公權的蘭亭詩,人們就稱其亭為“蘭亭八柱亭”,“蘭亭八柱”即由此得名。1860年,英法聯軍縱火燒了圓明園,1917年國家將被燒毀的蘭亭碑及碑亭石柱移到中山公園內。1971年初,國家又重新用原來的石柱在中山公園唐花塢西邊修復了碑亭,亭子匾額上書有“景自天成”四字,碑置亭中。
虞世南臨本 完整本  第一柱
褚遂良臨本  第二柱
馮承素摹本 完整  第三柱
唐柳公權書蘭亭詩 第四柱
清內府勾填戲鴻堂刻的柳公權蘭亭詩 第五柱
清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缺筆 第六柱
明董其昌臨柳公權等蘭亭詩 第七柱
清御臨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 第八柱

《蘭亭集序》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流傳千古的書法名跡,被歷代書法家所推崇,其真跡無從得見。據說為唐太宗隨葬昭陵,所以人們見到的只是傳世的唐人臨摹本,如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的摹本。 說起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也不只是簡單的成名的。王羲之之所以是王羲之,最重要的原因不在於他學習如何刻苦,如何寫了十八缸墨水,如何池水盡染,如何入木三分的功力深厚,如何愛鵝而寫《黃庭經》……這些固然要緊,但不是最根本的東西。最根本的是王羲之的反叛精神,這種精神不是從他的老師衛夫人那裡得來的,而是從他夫人肚皮上得來的。他夫人在被窩裡那句“人各有體”的話是最有啟發意義的,終於使王羲之“人各有體”——王體。
蘭亭碑
須知,王羲之也是由“野鷺”變“家雞”的,再由“家雞”被推上書聖。書壇最需要的是學習王羲之的反叛精神,由反叛而“人各有體”,由眾多的反叛而成時代之體式。
至於王羲之的王體,後人是無法超越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