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答臘豬籠草

蘇門答臘豬籠草

蘇門答臘豬籠草(Nepenthes sumatrana)是特產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的一種熱帶食蟲植物,所以它因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蘇門答臘豬籠草
  • 拉丁學名:Nepenthes sumatrana
  • 二名法:Nepenthes sumatran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石竹目
  • :豬籠草科
  • :豬籠草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學史,保護現狀,其他相關,

形態特徵

蘇門答臘豬籠草的莖可長達15m,寬至0.9cm,為圓柱形。節間距可長達20cm。葉片革質帶柄。葉片為披針形至倒卵形,可長達55cm,寬至9cm。在中脈兩側各有6~8條縱脈,羽狀脈明顯。籠蔓可長達60cm。
蘇門答臘豬籠草的下位籠蘇門答臘豬籠草的下位籠
地面籠為卵形或下半部為卵形,上半部為圓柱形。可高達10cm,寬至4cm。每個捕蟲籠前都有一對寬至8mm的翼。唇呈圓柱型,寬4mm,唇齒不明顯。蓋子為圓形,沒有附屬物。在蓋子基部的後方有一條不長於15mm的籠蔓尾。
下位籠為完全為卵形,在唇下不遠處有一個籠肩。捕蟲籠可高達20cm,寬至10cm。在每個捕蟲籠前部都有一對可寬達6mm的翼。唇為圓柱形,寬10mm。蓋子為圓形。沒有籠蔓尾。
上位籠為漏斗狀。是蘇門答臘豬籠草可以長出的最大的籠子,可高達30cm,寬至15cm。翼縮小為兩個凸起。唇前部凸起,類似於萊佛士豬籠草N. rafflesiana)的上位籠。
蘇門答臘豬籠草的上位籠蘇門答臘豬籠草的上位籠
蘇門答臘豬籠草的花序總狀花序。雄性植株的花梗可長達20cm,花軸可長達70cm。雌性植株的花梗較長,可達30,而花軸較短,不超過40cm。小花梗帶有1~2朵花,長達15mm。萼片為卵形,長6mm。
蘇門答臘豬籠草在幼苗時期覆蓋著稀疏的短毛,成熟後脫落,只在葉片邊緣還存在棕色的短毛。
目前尚未發現蘇門答臘豬籠草的變種。

生長環境

蘇門答臘豬籠草經常生長於陡峭的斜坡上。常在開闊的懸崖上發現蘇門答臘豬籠草的小苗,這些小苗也許已經是成年的了,因為只有在森林中才能看到巨大的植株。它的莖可以支持它們攀爬至樹冠。

分布範圍

蘇門答臘豬籠草是蘇門答臘西北部特有的物種,並首次發現於實武牙附近的一座山上。蘇門答臘豬籠草分布零散,分布範圍還未確定。蘇門答臘豬籠草生長於未被伐木和農業開發的茂密原始低地森林中。蘇門答臘豬籠草更適於生長空氣潮濕高,陰暗,土壤為砂質的環境中。它對環境的高要求可能就是導致其分布分散的原因。因此蘇門答臘豬籠草比以前面臨著更嚴重的滅絕威脅。
生長於懸崖表面的蘇門答臘豬籠草小苗生長於懸崖表面的蘇門答臘豬籠草小苗
蘇門答臘豬籠草在海拔0~800m的地區都有發現。

植物學史

蘇門答臘豬籠草由約翰·埃利亞斯·特朱斯曼(Johannes Elias Teijsmann)於1856在實武牙(Sibolga)附近發現。特朱斯曼寫道: “在今天和前天(2月1日及3日),我們收集到了四種豬籠草。它們生長在海岸邊的灌木叢中,基質只是薄薄的一層腐殖質,在腐殖質下就是海砂了。它們也會生長於海岸的陡崖上,在那裡只有少量的泥炭和青苔。蘇門答臘豬籠草在這都很茂盛,上面有大量的花和果莢。但在向茂物(Buitenzorg)引種的過程中,只有種子成功發芽長出了新的植株。但這些幼苗生長得非常的慢,且只能結出很小的捕蟲籠。”
蘇門答臘豬籠草的下位籠蘇門答臘豬籠草的下位籠
1858年,弗里德里克·米克爾(Friedrich Miquel)認為蘇門答臘豬籠草與包希豬籠草N. boschiana)是同一個物種。1886年,奧多阿多·貝卡利(Odoardo Beccari)又認為它是蘇門答臘特有的大豬籠草N. maxima)的一個變種。之後,岡瑟·馮·曼那哥塔·勒馳奈·貝克(Günther von Mannagetta und Lërchenau Beck)才提出蘇門答臘豬籠草的一個獨立的物種。
在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John Muirhead Macfarlane)1908年的著作中,提出將其歸為紐幾內亞特產的托易布豬籠草(N. treubiana)。B·H·丹瑟(B. H. Danser)在他1928年出版的著作《荷蘭屬印度的豬籠草屬植物(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中也支持這個觀點。
蘇門答臘豬籠草的地面籠蘇門答臘豬籠草的地面籠
1986年,羅斯朱迪·塔明(Rusjdi Tamin)和堀田充(Mitsuru Hotta)注意到了蘇門答臘豬籠草與托易布豬籠草(N. treubiana)的巨大不同,而再次建議講蘇門答臘豬籠草歸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馬修·傑布(Matthew Jebb)在1991年也認為應該將蘇門答臘豬籠草獨立出來。之後的1994年,約阿希姆·那茲(Joachim Nerz)和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Andreas Wistuba )發現蘇門答臘豬籠草與長葉豬籠草(N. longifolia)有著近緣關係。1997年,傑布(Jebb )和奇克(Cheek)正式修訂了豬籠草屬中關於蘇門答臘豬籠草的分類,將其歸為一個獨立的物種。儘管關於蘇門答臘豬籠草的分類有許許多多的觀點,但是現在看來這些觀點都不是建立在對一個活著的蘇門答臘豬籠草的觀察得到的。

保護現狀

蘇門答臘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瀕危物種名錄(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級為無危(Least Concern)。
2001年,根據對野生分布的第一手觀察,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依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標準建議將蘇門答臘豬籠草列為瀕危(Endangered)。克拉克認為蘇門答臘豬籠草不能在人類打擾的原生地中生存。因此,實武牙的快速發展對蘇門答臘豬籠草的野外分別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相比之下,蘇門答臘豬籠草受到過度採集的威脅較小,因為它常常生長於不可觸及的陡峭懸崖上。對於蘇門答臘豬籠草和與它有著近緣關係的貝卡利豬籠草N. beccariana )和長葉豬籠草N. longifolia)之間的分類十分的混亂,導致了新的保護項目無法正常的開展。

其他相關

豬籠草形態特徵
直立或攀援草本,高0.5-2米。基生葉密集,近無柄,基部半抱莖;葉片披針形,長約10厘米,邊緣具睫毛狀齒;卷鬚短於葉片;瓶狀體大小不一,長約2-6厘米,狹卵形或近圓柱形,被疏柔毛和星狀毛,具2翅,翅緣睫毛狀,瓶蓋著生處有距2-8條,瓶蓋卵形或近圓形,內面密具近圓形的腺體;莖生葉散生,具柄,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0-25厘米,基部下延,全緣或具睫毛狀齒,兩面常具紫紅色斑點,中脈每側具縱脈4-8條;卷鬚約與葉片等長,具瓶狀體或否;瓶狀體長8-16厘米,被疏毛、分叉毛和星狀毛,具縱棱2條,近圓筒形,下部稍擴大,口處收狹或否,口緣寬約0.2-0.4厘米,內壁上半部平滑,下半部密生燕窩狀腺體,有距1-2條;瓶蓋卵形或長圓形,內面密生近圓形腺體。總狀花序長20-50厘米,被長柔毛,與葉對生或頂生;花柄長0.5-1.5厘米;花被片4,紅至紫紅色,橢圓形或長圓形,背面被柔毛,腹面密被近圓形腺體;雄花:花被片長0.5-0.7厘米,雄蕊柱具花葯1輪,稍扭轉;雌花:花被片長0.4-0.5厘米;子房橢圓形,具短柄或近無柄,密被淡黃色柔毛或星狀毛。蒴果栗色,長0.5-3厘米,果爿4,狹披針形;種子絲狀,長約1.2厘米。花期4-11月,果期8-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