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蓋特布拉克組

蘇蓋特布拉克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57年В.М.西尼村(Синицын)命名。以絳紅、磚紅色為主的復礦砂岩、泥岩,中夾火山岩及灰綠色、灰白色砂岩及石英砂岩夾層所組成。上部夾灰岩多層。其地層接觸關係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於奇格布拉克組之下,平行不整合於巧恩布拉克組或尤爾美那克組之上。分布於塔里木盆地西北緣阿克蘇—坷坪—烏什之間,向東可延到拜城以北小鐵列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蓋特布拉克組
  • 外文名:Sugetbulak Fm
  • 地層單位編碼:04-65-0310
  • 地層地質年代:Z2
  • 階代碼:Z2
  • 地區代碼:5
命名,沿革,特徵,層型,構成,磁特徵,接觸關係,分布,備考,

命名

1957年В.М.西尼村(Синицын)命名,稱為蘇蓋特層,命名剖面位於新疆阿克蘇市西北部的蘇蓋特布拉克(泉水)居民點附近。參考剖面位於尤而美那克牧村以西4km及上述居民點東南4km一帶。

沿革

命名的蘇蓋特層系指該區古老結晶片岩之上,下古生代厚層碳酸岩之下的一套複雜的碎屑岩。1957年張振華、王景斌等,將蘇蓋特層分解為下部綠色砂岩、似冰磧岩,稱為震旦系(暫未命名);保留原劃分的中、上部紫紅色碎屑岩,改稱蘇蓋特布拉克岩系(時代歸於早寒武世)。新疆區域地層表(1977)及張太榮等將上述兩套沉積稱為巧恩布拉克組(震旦系)及中、上部蘇蓋特布拉克組(早寒武世);高振家等(1979、1981)又將上述“蘇蓋特布拉克組”底部劃分出一套冰磧岩單獨建組(尤爾美那克組),中、上部即稱為蘇蓋特布拉克組,從而限定了其上的紅色碎屑岩範圍和含義。並根據它在冰磧岩之上及其同位素年齡等資料,將其時代定為晚震旦世,與揚子區陡山沱組相對比。

特徵

層型

正層型 蘇蓋特布拉克之西約15 km實測剖面。地質部十三大隊三中隊張振華等,1957,K-44-ⅩⅩⅥ烏什、阿合奇一帶?1∶20萬?區測報告。

構成

本組沉積特徵可分為上、下兩個亞組,下亞組屬強氧化環境之潮間帶碎屑沉積,其下部以紫紅色、褐紅色,少量灰綠色、黃綠色的薄—中層含鐵質長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為主,夾紫紅色厚層粗粒岩屑砂岩,底部為粗粒含礫粗砂岩,整個岩層發育有良好的潮汐層理(雙向魚骨狀或倒人字形交錯層理);中部為灰綠色—紫紅色細粒長石石英砂岩夾粉砂岩及微層狀粉砂質泥岩,砂岩中具小型不對稱波痕;上部為紫紅—紅褐色少量灰色粗粒石英砂岩和含鐵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及少量粉砂岩、粉砂質泥岩,碎屑岩磨圓度較高,含少量海綠石局部富集成微層,本層亦普遍見有魚骨狀交錯層,本亞組尚有粗玄岩、橄欖玄武岩及凝灰砂岩和火山角礫岩等夾層或凸鏡體夾於沉積岩中。上亞組主要為碳酸岩—細碎屑岩沉積,下部以紫紅色薄層狀細粒砂質灰岩及淺綠色鈣質砂岩夾層或互層;中部為海綠石粉砂岩、灰岩、碎屑灰岩及灰、褐紅色竹葉狀灰岩夾層及鈣質砂岩,具丘狀層理;上部以黃綠、褐黃色細粒海綠石長石石英砂岩夾鈣質砂岩、海綠石集成微層,並有微小交錯層伴生。本組含豐富微古植物,主要有:Leiopsophosphaera pussilla, Trachysphaeridium rugosum, T. Hyalinum, T. Incrassatum, T. Medium, T. Stipticum, Pseudofavososphaera kepingensis, Hubeisphaera sp., 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 等。此外尚在砂岩層面見有遺蹟化石:Choudrites (從藻跡)。本組紅砂岩中獲全岩 U-Pb法平均年齡數據為740Ma(朱傑辰等,1987)。

磁特徵

本組古地磁特徵表現為至少發生4次地磁極性倒轉。其古緯度為25.1 —25.9 ; 古地磁位置大致為:下亞組19.1 S;63.3 E;上亞組為20.3 S;56.1 E (李永安,1984)。

接觸關係

該組不整合覆蓋於下伏冰磧岩之上;冰磧岩缺失時可直接覆蓋於巧恩布垃克組或超覆於更古老的啊可蘇群之上;其上部與奇格布拉克組為整合過渡。

分布

本組分布於塔里木盆地西北緣阿克蘇—坷坪—烏什之間,向東可延到拜城以北小鐵列一帶。岩性厚度較穩定,一般厚580—888m,個別地區靠近古隆地區厚度減薄到200m左右。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張振華
年份1:1957
作者2:王景斌
年份2:1957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