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I-16系列戰鬥機

蘇聯I-16系列戰鬥機

蘇聯i-16系列戰鬥機是二戰期間前蘇聯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之一,該戰鬥機在1933年開始首飛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i-16系列戰鬥機
  • 英文名稱I-16 Fighter
  • 前型/級:TsKB-12
  • 次型/級:TsKB-12bis
  • 研製時間:1933
  • 服役時間:1935
  • 定型時間:1935
  • 國家:俄羅斯
  • 類型:螺旋槳飛機
蘇聯第一種懸臂式下單翼,可收放起落架的戰鬥機。原型機TsKB-12於1933年開始設計。初期,飛機裝M-22發動機(Wright-CycloneSGR1820)。飛機試飛後,Polikarpov認為M-22發動機功率偏小,決定換裝M-25發動機(Wright-CycloneSGR1820F3),即改型為TsKB-12bis型。在12bis接近設計完成時,蘇共中央決定以I-16-4型的編號投入批量生產。由於M-25發動機的生產一直未能正常,所以前期的I-16-4有一些裝美國的1820F3發動機或以M-22發動機臨時代替。1934年2月18日由著名飛行員V.P.Chkalov進行試飛。1935年4型在紅場記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民眾集會上首次露面,編隊飛過紅場上空。隨後,4型生產了約400架,開始裝備部隊。
I-16
1935年7月,裝M-25發動機和ShKAS機槍的5型開始生產,產量約1500架。在1935-1937年間5型是當時世界上飛得最快的戰鬥機,在西班牙內戰時性能明顯優於叛軍的FiatCR-12雙翼戰鬥機。到1941年6月22日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軍第一線作戰飛機中還有大量5型。和5型同時生產的6型縮小了背部的背脊,改善飛行員的後方視野。
4型/5型也用於Zveno組合飛機的試驗,在TB-3重型轟炸機的機翼和機背上攜帶2-4架I-16,形成組合武器系統(參見Zveno-SBP)。
1937年底,10型開始生產。10型在機頭增加兩挺ShKAS機槍,在飛行員座位後背增加8mm厚的裝甲板,可以抵禦12.7mm機槍的攻擊,使用功率更大的M-25V發動機。作為戰鬥機,10型一直使用到1943年,部分10型改為聯絡機或高速偵察機(在右翼尖加裝照相機),使用到1944年。
5/6/10型參加過西班牙內戰和中國的抗日戰爭。在蘇聯提供給西班牙政府軍的684架飛機中I-16占相當比例。10型從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共提供中國空軍216架,和蘇聯空軍志願隊的I-16一起在抗日戰爭初期的空戰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14型又稱UTI-2,是1938年投產的雙座教練機。
1938年生產的I-16是17型,基本和10型一樣。1939年換裝功率更大的1000HP的M62發動機,稱為27型。17/27型一共生產1184架。
20型是1939年研製的翼下加掛副油箱的試驗型,在加掛2*200L副油箱後。航程可以從800KM提高到1200KM。20型未投產,但加掛副油箱的技術被用於18/24/29型上。
1939年投產的24型和1940年投產的29型裝備1100HP的M-63發動機,24型的航速達到470KM/H。29型是I-16的最後型別,主要是將1940年研製成功的12.7mmUB重機槍換調換24型的7.62mm機槍。24型和29型在1940年-1941年戰爭爆發前曾大批生產。
從17型開始有部分飛機裝備20mm機關炮,在衛國戰爭初期,裝20mm機炮的I-16在IL-2強擊機未大批裝備部隊前,在攻擊地面德軍行軍縱隊和裝甲目標時充作強擊機使用。絕大部分I-16都可以在機翼下攜帶4-6枚火箭彈。
I-16始終存在操縱困難的缺點,在急躍升時容易陷入螺旋,而且,從BF109和“零”式戰鬥機出現後,I-16已明顯落後於敵方。
I-16I-1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