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前後的蘇美關係研究(1991-92)

《蘇聯解體前後的蘇美關係研究(1991-92)》韓克敵著的一篇博士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聯解體前後的蘇美關係研究(1991-92)
  • 論文作者:韓克敵著
  • 導師:張盛發
  • 學科專業:國際政治學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韓克敵著
導師:張盛發指導
學科專業:國際政治學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學位授予時間:2009
關鍵字:美俄關係 蘇聯解體 國際關係史
館藏號:D819
館藏目錄:2010\D819\1

內容簡介

本文關注特殊的歷史時期——蘇聯解體過程中蘇聯(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問題。蘇聯解體本質上是一個國內事件,但是考慮到蘇聯在當時國際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考慮到蘇聯的規模(經濟、軍事、領土、人口),考慮到蘇聯在人類歷史上的意義(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對外部世界的影響以及外部勢力對這一過程的反應,均不容忽視。 本文以蘇美關係為線索,主要探討了三個案例:波羅的海問題、“8·19”事件、12月的蘇聯解體。 波羅的海問題是蘇美之間延續最長的爭執之一。1991年1月波羅的海事件發生後,三國獨立運動開始加速。美國對蘇聯施加了壓力,但也避免和戈巴契夫領導的中央政府攤牌,它試圖在維持戈巴契夫的聯盟政府和支持地方民族分離勢力之間保持一種精妙的路線。 “8·19”事件加速了三國獨立的進程,美國政府最終在9月2日,在蘇聯政府之前,承認了三國獨立。 “8·19”事件是一個突發事件,出乎美國的意料。在經過初期的猶豫後,布希政府表態支持葉爾欽,支持恢復戈巴契夫的職位,反對緊急狀態委員會。事件過去後,美國政府重新思考了其蘇聯政策,葉爾欽的地位開始上升。布希9月27日的核提議和戈巴契夫10月5日的回應,很好地解決了危險的戰術核武器問題。 1991年12月,發生了一系列導致蘇聯解體的重大事件:烏克蘭全民公決同意脫離蘇聯獨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簽訂《別洛韋日協定》。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宣布組成獨立國家國協。12月25日,戈巴契夫辭職。12月26日,蘇聯正式解散。在這一過程中,美國政府根據蘇聯局勢變化相應做出調整。通過對烏克蘭獨立的承認、接受別洛韋日協定、支持葉爾欽、提出貝克計畫、發展與新獨立國家的關係,穩妥而巧妙地使蘇美關係向良好的俄美關係轉變。 第四章考察了葉爾欽政府成立初期的俄美交往,包括戴維營會談(1992年2月)和葉爾欽訪美(1992年6月)。可以說到1992年6月,新的俄美關係已經完全建立起來。 文章最後分析了蘇美關係的實質。作者認為,落腳於地緣政治鬥爭和意識形態的對立,有助於解釋1991年的蘇美關係和後來的俄美關係,也有利於理解歷史長河中的大國關係。因為地理作為一種自然,思維作為一種傳承,是不容易更改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