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橋鎮(河北省文安縣轄鎮)

蘇橋鎮(河北省文安縣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蘇橋鎮(SuqiaoZhen)位於中國河北廊坊文安縣境北部,距文安縣城20公里,在霸州東南,與東楊莊接壤,距霸州20公里。北靠大清河,南臨文安窪,面積82.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453人(2017年)。轄1個社區、2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民生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蘇橋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河北省文安縣
  • 政府駐地民生村
  • 電話區號:0316
  • 郵政區碼:065805
  • 地理位置:冀中平原
  • 面積:82.53平方公里
  • 人口:32453人(2017年)
  • 方言:冀魯官話保唐片定霸小片
  • 氣候條件:北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六郎古槐,永濟橋碑,皇恩亭
  • 火車站:霸州站,霸州西站
  • 車牌代碼:冀R
基本信息,行政區劃,工農業產值,經濟建設,蘇橋特產,文化遺產,歷史遺蹟,

基本信息

蘇橋鎮位於文安縣北部,“牛角窪”地帶,南臨趙王新渠,北倚大清河畔,是文安縣著名古鎮之一。鎮域面積4659.67公頃,耕地面積37505畝。
轄2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民生村。常住人口32453人(2017年)。

行政區劃

蘇橋在漢朝時就形成了村落,原名“八姓莊”。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任文安縣主簿,據傳曾到“八姓莊”體察民情,勸諫農桑,並在大清河上架木橋一座,使人們往來得濟,為彰其德,人們隨將“八姓莊”改名“蘇家橋”,後簡稱“蘇橋”。該縣曾建橋及蘇公祠,祠在河北,清代已廢。雖雲蘇公勝跡,其實蘇詢並未到縣任職。蘇橋鎮1957年建蘇橋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鎮。
1997年,面積85.7平方千米,人口3.3萬,轄崔家坊、民生、民主、農工、團結、宋莊伙、苑口、善來營、下武各莊、東三官、中三官、西三官、北留寨、中留寨、南留寨、李莊、王莊、廣陵城、官莊、西莊、急流口、東升、里東莊、大寺莊、南阜廟、魏李張、鞏寇後、張各莊、界圍29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代碼131026102:~201團結村~202崔家坊村~203民生村~204民主村~205農工村~206宋莊伙村~207苑口村~208善來營村~209下武各莊村~210東三官村~211西三官村~212中三官村~213北留寨村~214中留寨村~215南留寨村~216西李莊村~217王莊村~218廣陵城村~219官莊村~220西莊村~221急流口村~222東升村~223里東莊村~224大寺莊村~225南阜廟村~226魏李張村~227鞏寇候村~228界圍村~229大張各莊村

工農業產值

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7.97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0.4654億元,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9.131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0.48億元;鄉鎮企業增加值:2002年為21370萬元,2003年為24500萬元;工商企業營業收入:2002年為75052萬元,總利潤7505萬元,同比增長16%,2003年為86510萬元,總利潤8651萬元,同比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2002年為3032萬元,2003年為3052萬元;鎮財政收入:2002年為271萬元,2003年為30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002年為3320元,2003年為3420元。

經濟建設

蘇橋鎮物種蛋雞養殖基地進一步發展壯大:2001年3月蘇橋鎮被廊坊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蛋雞養殖專業鄉”,經過2002年~2003年的不斷發展壯大,蘇橋鎮蛋雞飼養量由2001年的50萬隻發展到80多萬隻,日產鮮蛋2萬多公斤,形成了延綿10公里,涉及14個村街,容納530多個養殖戶的蛋雞養殖基地。廣州市港興、裕興、書和三大蛋品公司長年駐村收購,日產日銷,使蘇橋鎮“清河牌”土雞蛋直銷廣州深圳珠海及京、津等地,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較快,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蘇橋鎮堅持政策引路與典型帶動相結合的方針,以機制創新和最佳化生產力布局為重點,充分發揮企業的集聚效應,努力促進個體私營經濟上檔升級,從而逐步形成了以五金加工、家具、塑膠為龍頭的產業鏈條。2003年新上百萬元以上工業項目3個:崇亮五金廠發動機支架生產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其中引資500萬元,自籌500萬元,年可創利200萬元;天華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新型節能變壓器項目,總投資800萬元,年可創利150萬元;海河化工廠彩色地板磚項目,投資100萬元,年可創利30萬元。
農產品批發市場實現規模經營:2002年,蘇橋鎮投資50萬元興建占地15畝,可容納500多個攤位的農產品批發市場1個,徹底改變了原市場攤位擁擠,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等現象。根據批發業的不斷發展和實際需要,2003年又投資50萬元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了擴建,使面積達到28畝,容納攤位近千個,實現了規模經營,成為全縣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

蘇橋特產

蘇橋鎮北靠大清河,南臨文安窪,是重要的水陸碼頭,屬於“魚米之鄉”。勤勞、質樸的大窪人在漫長的摸索中,發明了熏蒸吃魚的方法。熏魚的具體發明時間已無從查考,只是世代流傳至今。熏魚的種類很多,可以用黃花魚、鯽魚等,但最出名的還屬魴魚(武昌魚),其製作方法很獨特。特將活魚除去鱗,用食醋、白糖等多種配料醃24小時後,用蒸籠蒸45—60分鐘,趁熱用白糖或紅糖用鐵鍋架屜熏之,成為成品。然後晾乾,在晾乾的過程中,其異味均無。晾乾後,其骨肉分離,味道鮮美可口,並且有利於保存。蘇橋熏魚正成為人們旅遊、餐飲的上好佳品,深受人們的青睞。因其歷史久遠、口感鮮美、製作獨特等使蘇橋熏魚名聲遠播。

文化遺產

飛叉花叉是古代兵器之一,也用作古代宮廷中的娛樂、儀仗工具。後漢三國時,一些武士習練耍叉,列隊表演叉技,後來漸漸傳入民間,成為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雜技形式之一。清末民初,河北文安縣蘇橋鎮靳文斌承上啟下,將通背、太極、花叉三技融為一體,創辦蘇橋飛叉會。飛叉除在地面表演,還能只在方凳上用雙腿表演,不但能表演單叉,還能表演雙叉。蘇橋飛叉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外崔家坊村古劇種“哈哈腔”、蘇橋名吃“熏魚”也分別被列入國家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歷史遺蹟

皇恩亭又名望窪樓,位於文安蘇橋鎮東與崔家坊村相交處。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巡視文安水情,在此眺望煙波浩渺的文安大窪,故建亭留念。這也是望窪樓之稱的由來。該亭原有“皇恩浩蕩”金字匾額,故稱“皇恩亭”。亭內立有御製碑,碑額為二龍戲珠浮雕,並有篆書“御製”,碑文為五言詩,系乾隆皇帝御筆。亭及碑座在“文革”期間被破壞。1997年,崔家坊村民籌資仿原樣修復。
六郎古槐在文安縣大清河堤武各莊村東北角。此處原有3棵古老的槐樹,樹莖粗達三、四人合圍,相傳宋代楊六郎(楊延昭)曾在此處栓過馬,亦有傳說此古槐為楊六郎所植,故當地人稱“六郎古槐”此3棵樹歷經風雨活到現在,可以說是一個奇蹟。至今,文安縣政府對這些槐樹一直作為古樹加以保護。1958年,其中一棵因根部腐巧,被風颳倒。現在還剩兩棵,其樹幹內也已腐空,但仍枝繁葉茂。
永濟橋碑永濟橋碑
永濟橋碑此碑原位於苑口村大清河永濟橋南側,現移至村委會院內保護。石碑為青石質,高1.68米,寬0.78米,厚0.26米,碑首篆書“永濟橋碑”碑陽為楷書體碑文,記述了建橋年代、過程及理事、監修人姓名。國立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社會司司長高步瀛撰文,甘肅省長、前甘肅布政使司布政使翰林院庶吉士谷葛城潘苓皋書。據該村村民蘇紀敏介紹,2008年,在修村委會時曾挖出石碑,他與村民吳中選均參與修建並發現石碑,後又填埋,大約在地下30厘米左右。根據原檔案記載該石碑年代為民國二十三年,即1934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