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病

藥物性肝病是指某些藥物對肝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引起的疾病。隨著醫藥工業的迅速發展,國內外新藥不斷問世,藥物性肝病的發病率相應增加。由於藥物或/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肝臟損害。可以發生在以往沒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來就有嚴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種藥物後發生程度不同的肝臟損害。目前至少有600多種藥物可引起,其表現與人類各種肝病的表現相同,可以表現為肝細胞壞死、膽汁淤積、細胞內微脂滴沉積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基本介紹

  • 別稱:藥物性肝炎
  • 英文名稱:drug hepatitis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使用某種藥物
  • 常見症狀:發熱、乏力、納差、黃疸和血清轉氨酶升,淋巴結腫大,上腹痛、瘙癢等
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特徵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1.急性藥物性肝病
急性肝細胞損害中,急性藥物性肝病最為多見,以肝細胞壞死為主時,臨床表現酷似急性病毒性肝炎,常有發熱、乏力、納差、黃疸和血清轉氨酶升高,ALP和白蛋白受影響較小,高膽紅素血症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與肝損嚴重度相關。病情較輕者,停藥後短期能恢復(數周至數月),重者發生肝功能衰竭,出現進行性黃疸、出血傾向和肝性腦病,常發生死亡。
以過敏反應為主時,常有發熱、皮疹、黃疸、淋巴結腫大,伴血清轉氨酶、膽紅素和ALP中度升高,藥物接觸史常較短(4周以內)。
以膽汁淤積為主時,有發熱、黃疸、上腹痛、瘙癢、右上腹壓痛及肝大伴血清轉氨酶較度升高、ALP明顯升高,結合膽紅素明顯升高(34~500μmol/L),膽鹽,脂蛋白X、GGT及膽固醇升高,而抗線粒體抗體陰性。一般於停藥後3月~3年恢復,少數出現膽管消失伴慢性進展性過程。偶而膽管損害為不可逆,進展為肝硬化
2.慢性藥物性肝病
藥物引起的慢性肝炎與自身免疫慢性肝炎的臨床表現相似,可以輕到無症狀,而重到發生伴肝性腦病的肝功能衰竭。生化表現與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同,有血清轉氨酶、G-GT的升高,進展型導致肝硬化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礙。

檢查

各種病毒性肝炎血清標誌物均為陰性;血清膽紅素轉氨酶、鹼性磷酸酶、總膽汁酸、血清膽固醇等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漿白蛋白可降低,嚴重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活動度降低,血氨升高,血糖降低,血白細胞總數升高,正常或減少。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細胞增多,藥物誘導淋巴細胞轉化試驗陽性率可達50%以上。

診斷

藥肝的診斷可根據服藥史、臨床症狀、血象、肝功能試驗、肝活檢以及停藥的效應作出綜合診斷。

治療

1.停用相關藥物
停用致藥物性肝病或有可能引起本病的藥物,是最重要的治療。
2.適當休息。
3.營養
支持療法,給予高蛋白,高糖低脂飲食,補充維生素C、B和E。
4.藥物治療
(1)套用還原型谷胱甘肽以補充肝內SH基因,有利於藥物的生物轉化。
(2)淤膽者可試用苯巴比妥,有利於肝細胞內運載蛋白Y和X的生成,使間接膽紅素轉化為直接膽紅素,改善膽紅素代謝,嚴重淤膽病人可服消膽胺,減少膽酸和藥物在胃腸道的再吸收,也可短程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強力寧。
(3)試用光量子療法,每周2次,1~2月,對個別頑固性淤膽有退黃作用。
(4)最近認為5-腺苷-L-蛋氨酸,又稱腺苷蛋氨酸(SAMe)治療肝內膽汁鬱積的藥物。
(5)過量撲熱息痛引起的肝損傷,可給予N-乙醯半胱氨酸(N-AC)。這是半胱氨酸的前體,在藥物攝入後24小時時內插胃管洗胃後,給予N-Ac140mg/kg(口服或從胃管注入),以後每4小時一次,70mg/kg,共72小時。
(6)重症患者導致肝功能衰竭或重度膽汁淤積,進展到肝硬化時,應考慮作肝移植。

預後

絕大多數病人停藥後可恢復,發生臨床和組織學的改善,快的僅需幾周,慢的需幾年。少數發生嚴重和廣泛的肝損傷,引起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或進展為肝硬化,如不進行肝移植,將發生死亡。

預防

1.對肝、腎病患者,新生兒和營養障礙者,藥物的使用和劑量應慎重考慮。
2.對以往有藥物過敏史或過敏體質的患者,用藥時應特別注意。
3.一旦出現肝功能異常或黃疸,立即終止藥物治療。
4.對有藥物性肝損害病史的患者,應避免再度給予相同或化學結構相類似的藥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