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到病自除:養足“精氣神”的靈方妙藥

藥到病自除:養足“精氣神”的靈方妙藥

基本介紹

  • 書名:藥到病自除:養足"精氣神"的靈方妙藥
  •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頁數:192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作者:唐略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74197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善養生者養五臟,善用藥者用成藥。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病例,試圖闡明中成藥與人體五臟之間的關係,並用一些篇幅說明了“心藥”對人體疾病的治療和保健作用。《藥到病自除:養足"精氣神"的靈方妙藥》語言通俗易懂,儘可能地使中醫藥更加平民化、通俗化,對中醫藥的普及可起到積極作用。
《藥到病自除:養足"精氣神"的靈方妙藥》為您獻上“藥到病自除”之道:五臟是人體的核心,《藥到病自除:養足“精氣神”的靈方妙藥》指出中醫的核心養生大法——通過養五臟養足人體三寶:精氣神。
“藥到病自除”之術:來自中醫的35種久經考驗的古方中成藥,既能治病,又能養生。來自民間勸病學說的5大心藥,讓五臟遠離七情所傷,只生歡喜不生愁。
來自《黃帝內經》的食療總綱,調和五味。來自作者親自摸索出來的三大竅門,大大提高使用經絡和穴位的療效。

作者簡介

唐略,畢業於北京大學,獲碩士學位。致力於中醫研究和中醫文化傳播,點校出版《余奉仙醫方經驗彙編》、《醫家四要》等中醫著作。多年來在全國遍訪名醫,勤求博採,精研醫理,並跟隨多位名醫名師門診臨床.尤得北京孔伯華醫館舒和醫生悉心指導,以身垂範。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善養生者養五臟,善用藥者用成藥
五臟是人體之根本,善養生者養五臟
絕大多數疑難雜症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中成藥養生治病,可四兩撥千斤
湯藥通常適合治病,做成藥丸的中成藥更適合養生
通過養五臟,養足人體精氣神
六腑保持通暢,五臟就不會出毛病
中成藥能治病養生,正如服裝廠也有好衣服
“是藥三分毒”嗎
使用中成藥的總原則
第二章 養精養腎是養五臟的根本
精,是健康的本錢
六味地黃丸不但補腎,而且補五臟之精
補腎要分陰陽: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和桂附
地黃丸的使用
肺腎同養,就用七味都氣丸和麥味地黃丸
肝腎同養:歸芍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和明目
地黃丸的用法
地黃丸等中成藥也會“過敏”嗎?
固攝封藏能力是檢驗腎的健康程度的金標準
恐懼和煩躁是傷精傷腎的兩把利刃
找自己的錯,是養腎養精的日常功課
巧用成藥調節膀胱的寒熱,是養腎的重要法門
附子理中丸是溫胃妙藥,但要適可而止
第三章 養神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養心就是養神
夏季是養心氣的最佳時機:生脈飲
心脾兩補的聖藥:人參歸脾丸
操心耗費了心血,可用天王補心丸
上火分虛實,治火先養心
人丹:芳香醒神,夏季常備之品
藿香正氣用處多,夏日常備消穢濁
持久的淡淡喜悅,是養心的“心藥”
懷恨在心,最終傷害的是自己的心
將心比心,就能迅速消除自己的固執偏見,就能護心
第四章 養肝就是養生氣:生氣勃勃,永葆青春
補氣不如養氣
養肝大法:養肝血,疏肝氣
逍遙丸:讓我們在壓力面前比莊子更逍遙
加味逍遙丸:現代人解郁降火解酒毒的妙藥
歸芍地黃丸恢復肝的生氣,使人遠離中風,健康長壽
出現中風先兆,華佗再造丸會有再造之恩
謀而不決者容易肝鬱,也易阻遏生機
怒氣傷肝,但有怒更不能憋著
散開愁雲,肝才能健康無憂
第五章 養脾就是養中氣:中氣十足,百病不侵
要想中氣十足,就要養脾
參苓白朮丸是補脾的首選
補中益氣丸:一個給人提氣的藥
香砂平胃丸不但治胃病,而且通治濕邪
吃多了,到底該吃大山楂丸還是吃保和丸
香砂六君丸的妙用:為滋補身體開路
抱怨憂思最傷脾
通情達理的智慧是養脾的“心藥”
養肝脾,是治療各種風濕的訣竅
第六章 養肺就是養清氣:清氣不傷。健康常在
養肺是人體健康的一個系統工程和捷徑
養肺先化痰,有痰就用二陳丸
百合固金丸是養肺潤肺的首選
人參與蘿蔔同食,好比“烽火戲諸侯”
麻子仁丸治療便秘,有廣泛的適用性
適度悲傷倒不妨,計較太多最傷肺
分享別人的喜悅,是養肺的良方
發現別人的好,就是養自己的清氣
玉屏風散:補清氣,防外邪,為人體築起萬里長城
有病沒病,防風通聖
第七章 外科妙藥
只有內外兼養,才能五臟安和
養生治病的“萬金油”
硫黃原是火中精,燒盡陰蟲無處尋:硫黃軟膏和硫黃
皂治療疥瘡
巧用硫黃皂,打造清爽生活
家中常備雲南白藥,預防所有的傷痛
潰瘍、咽喉痛不可怕,錫類散是最好的藥
有些外科病,是內毒外排的一種方式
心境清靜,就能使人少受外傷
心情愉快,是加速各種傷口癒合的“心藥”
第八章 靈藥處處有,勸君多採擷
養生治病都得用藥,靈藥處處有
食物是極好的藥,《黃帝內經》的食療總綱
人體自有大藥,採藥也有捷徑
後記每個人離中醫都只有一步之遙

文摘

肝腎同養:歸芍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和明目地黃丸的用法
兒子窮了會拖累母親,所以腎虛會影響肺。同樣的道理,母親如果窮了,也會拖累兒子。水生木,腎為肝之母,腎虛也會影響肝。
有位中學教師,五十剛出頭,他跟我說,從很久以前起,每當他在圖書館或者書店裡蹲著找那些放得比較低的書的時候,蹲久了再站起來就會眼前一黑,不過只要一兩秒鐘就會恢復;後來,就發展成眼前一黑,頭腦一片模糊,需要扶著書架站十來秒才能恢復,同時,他最近每到下午的時候,身上就會一陣一陣發熱,腳跟還隱隱地疼。
我對他說:“這種情況多見於肝腎陰虛。蹲久了站起來眼前發黑是因為血少了,猛地站起來,血液不能及時供應到腦部和眼睛,至於腳跟痛,那跟腎有關,因為精血虧虛,已經影響到腎了。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情況,尤其是那些知識分子、腦力勞動者,或是從事文案、電腦等工作的人。”
為什麼這群人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他們有“兩多”,就是想得多、看得多。別看我們頭腦里想想問題,好像不費力氣,實際上,它消耗的能量大著呢。心主神明,肝藏魂,脾主意,腎主志,人一思考起來,意、志、魂、神明,都得一塊動,心、肝、脾、腎都得參與。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這四髒參與人的思考,必然要大量地耗精耗血。所以,思慮過度往往使人精血不濟,形容枯槁。看得多,就是用眼過多:看書多、看電腦螢幕多,緊張繁忙的現代生活也讓人不得不時刻“眼觀六路”,過個馬路還得左看看,右看看,再左看看。《黃帝內經》明言“久視傷血”,而現代人哪有什麼時間來閉目養神?長期這樣下去,血就在暗中消耗掉了。這也是“血的代價”啊!只不過,這些血是看不見的。
要彌平我們為生活付出的“血的代價”,就要養肝。因為眾所周知,肝是造血的;中醫也講,肝藏血。但真正的大醫,或者真正善於養生的人,是決不滿足通過養肝來養肝的,他有遠見,他會考慮到精血同源,而腎藏精,腎為肝之母,虛則補其母,所以在養肝養血的同時不忘養腎養精。
能同時養肝養血、養腎養精的中成藥,就是歸芍地黃丸,也就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當歸、白芍。當歸可以養血、和血、活血,白芍是酸的,酸能人肝,能柔肝養陰,再配上滋補腎陰的六味地黃,自然肝腎雙補了。對於平時看得多、想得多的腦力勞動者,對於耗精耗血過多的人,歸芍地黃丸是最佳的養生藥。像上面說的那位教師,如果在他剛出現蹲久了眼前發黑的症狀就服用歸芍地黃丸,通常一兩盒就會奏效。到了出現足跟痛之類的症狀的時候,恐怕就得多吃一段時間的歸芍地黃丸了,因為,滋陰補血損耗得多了,補起來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有耐心。
肝開竅於目。肝陰如果繼續虛下去,就會影響到眼睛了。眼睛長期得不到精血的滋養,就會造成兩眼昏花、眩暈、看東西模糊不清、眼睛乾澀,重則造成視神經炎、球後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中心視網膜炎、慢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內障、早期老年黃斑變性等。這時候,就要吃杞菊地黃丸了。
杞菊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方子的基礎上加枸杞子、菊花構成的。枸杞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菊花能清利頭目,平肝清熱。杞菊地黃丸對於因血虛而視力下降者很有幫助。比如,很多女孩子在14歲月經初潮來臨後,因月經失血而忽然出現視力下降,我建議她們吃一些杞菊地黃丸,往往會起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另外,杞菊地黃丸的另一個顯著作用就是治療中老年人的“老眼昏花”,老眼昏花是由於肝腎兩虛,這時候,塗什麼眼藥水啊、眼膏啊,都沒用,用點杞菊地黃丸滋補肝腎,就是對證的良藥!很多眼病的疑難雜病,看似沒有頭緒可治,但往往從肝腎人手就能收到奇效。其實,老年人的絕大多數眼病都是因為肝腎陰虛造成的,包括白內障。及早服用杞菊地黃丸,就能把很多老人的白內障消滅在初起階段,免除了他們失明、手術的痛苦。還有,到了肝腎陰虛的時候,陰虛容易生火,這時候,肝火往上涌,'腎氣虛,在底下又拉不住,極容易造成高血壓。所以,很多老年人高血壓的初期階段,用杞菊地黃丸,平肝固腎,療效也非常好。這么說,杞菊地黃丸不僅是治療眼病的好藥,而且還是預防白內障、高血壓等大病的好藥呢!
肝腎陰虛進一步發展,人就會感覺眼睛裡非常乾澀、怕見光,迎風流淚,就是風一吹,眼淚就嘩嘩往下流。這種情況在老年人那裡尤為多見。我認識一位醫界老前輩,非常善於養生,90多歲的時候依然有老將廉頗之風,不服老。有一個深秋的傍晚,我陪他散步,忽然,老前輩嘆了口氣,說:“唉!真的老了,迎風流淚了。”說著,就掏出手絹擦眼睛。我知道迎風流淚是肝腎極度陰虛的表現,就說:“您吃點明目地黃丸啊。”老前輩說:不管用啦。”原來,他六十多歲的時候就出現過迎風流淚,而且血壓偏高,後來吃了明目地黃丸,症狀就沒有了,血壓也穩定下來,他就把這個藥作為養生藥,連續吃了很久。現在九十多歲了,再次出現迎風流淚的時候,吃這個藥已經不管用了。“那怎么辦呢?”我很窘,開始冥思苦想用什麼方、什麼藥,老前輩笑笑,說:“都這把年紀了,還不該老啊?順其自然吧。”所謂養生,就是把衰老往後推遲,推到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但衰老總在那裡等著每一個人,這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只有那些享有高壽的人,看破了人世的滄桑,也就會心安理得、從容不迫地和它相遇。
明目地黃丸的方劑組成稍微複雜一點,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枸杞、菊花、當歸、白芍、蒺藜、石決明。相當於杞菊地黃丸和歸芍地黃丸相加,再加蒺藜和石決明。既能養肝養血、養腎養精,又能疏肝、清肝火、鎮肝風。對各種肝虛生風、怕見陽光、迎風流淚、白內障、老眼昏花都有良好的效果。還有平肝降血壓的功效。這也是老年人養生的一大法寶。
明目地黃丸能治療很多眼病,但是,主要是對慢性的眼病效果要明顯一些。如果出現突然性的怕光、流淚、眼屎多,這可能是肝熱,不一定是肝陰虛,那就不能用這個藥了。如有迎風流淚,又有視力急劇下降,那也可能是別的原因引起的,應去醫院就診。更要注意的是,兒童肝旺,一般沒有肝陰虛,如果兒童眼睛出了問題.要慎用。

後記

每個人離中醫都只有一步之遙
在很多人看來,中醫是多么地玄妙莫測,要想懂得中醫,應該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其實,並非如此。每個人,離中醫都只有一步之遙。
一個好中醫,不但得精通醫理、藥理、治療方法,而且,他還必須是一個“雜家”,他必須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必須懂得大量醫學之外的知識。中醫學本身的東西是有限的,如何把這些有限的東西運用得無限出神入化呢?那就得靠醫生的“醫外功夫”了。醫學就好比一個杯子,杯子外面的世界要比杯子裡面的世界大得多。醫外功夫,是一個優秀中醫的基本素養。
而這些素養,這些生活經驗,正是人人都具備的。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就更加具備這些素養。這正是學習中醫的良好根基。誰都會看到身邊人的生老病死。我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都可以用來作為善待我們身體的資本,它們都應該對我們的健康有一些幫助和啟發,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為缺少中醫的知識,所以,我們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需要一些中醫知識作為指導,作為點綴,這樣,它們都會融入我們的養生和健康。只要我們具備了基本的中醫常識和中醫的基本思維方式,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中醫,處處都在提示我們健康之道。那么,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著手,把這一課補上。
我們生命的存在,是宇宙的奇蹟。我們生活的經驗,是絢爛的繁花,它們會隨著時間而延伸,像一條長龍。那么中醫是什麼呢?中醫應該成為這條長龍的畫龍點睛之筆。它讓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能駕馭自己的身體和健康,不再有小病的難言之隱,不再有對大病的恐懼。享受中醫,就是在欣賞自己生命的樂章,更是享受老祖宗無窮無盡的養生智慧和養生妙藥帶給我們的自信與狂喜。
至於我,如果能對大家有一些引導和啟發作用,就非常高興了。

序言

從考進北京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那年起,我就開始步入中醫之門。
六年以來,我跟隨多位中醫老師臨床學醫,在老師“手把手”的帶教下,參與為患者診斷、開方,在實際臨床中感受中醫神奇的療效,體會辨證論治的精妙。特別是舒和老師(《求實養虛不生病》作者)親自教授我《傷寒論》、《金匱要略》,讓我盡享中醫的博大精深,親證療效的真實不虛。
在六年師承學習和臨床實踐中,我時常從普通人的角度,來思考一些“醫和人”的問題。
讀古人的醫案,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節:醫生給病人看病,向病人解釋病因,分析病情,說明用藥的思路,病人或其家屬還在一旁與醫生討論幾句。別小看這幾句討論,其中能反映大問題呢!這說明,病人只要略通醫理,就可以對自己的病有更深入的知情權,對醫生的治療也有建議和商討的餘地。這樣,往往能保證很好的療效。可以說,在病人的監督下,醫生也不得不更加謹慎,這對醫生治療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處。
在古代,讀過書的中國人雖不能說人人是中醫,但可以說基本上人人知醫。中醫的醫理,已經融進了人們的平常日用,成為生活中的基本常識、基本技能,這對他們的養生治病,是大有好處的。
但現在不一樣了。現代人把醫學看作高深莫測的學問,必須由醫生掌握,生了病只能把自己一聲不吭地交給醫生。這就很被動了。為了應付日常生活,我們要學習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開車、用電腦、操作各種電器,等等。其實,中醫也應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要學習的一部分。我們沒有必要成為醫生,但有必要懂得中醫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這很難么?其實只要你用心,也並非難事。這就好比學電腦,我們沒有必要成為程式設計師、黑客,但我們必須掌握電腦的基本操作,而這些基本操作,摸摸也就會了。掌握中醫基本知識,也是如此。
試看我們周邊,身上有點小毛病的人太多了,就醫難仍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大問題。其實,只要我們略通一點醫理,懂一點養生,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多數健康問題化解於無形之中。
運用中成藥,就是我們生活中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本書中,中成藥專指“非處方類中成藥”。這一類藥,不需要醫生開處方,病人憑自己的判斷就可以買來服用的。病人憑什麼買藥呢?憑互相介紹?憑道聽途說?憑廣告?憑說明書?憑藥店推薦?但這些,都不如憑自己掌握的醫理更可靠。我們這本書,就是要告訴大家常用的中成藥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讓大家在使用中成藥的過程中避免盲目性。
中藥完全出於天然,得天地之靈氣,可補人體之不足,是養生療病的首選;本書中介紹的中成藥,都是古人千錘百鍊的良方,平穩而有效。且現在的中成藥一般做成丸藥,丸藥功效緩慢而持久,更加適合養生。而養生的核心在於養足“精氣神”,從而讓五臟六腑更加健康、和諧。
因此,本書中所講的中成藥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側重養五臟,從調養五臟入手,解決生活中具體的健康問題。當然,除了中成藥,調養五臟最管用的還有“心藥”,就是調節情緒,調節七情。因為,在中醫看來,七情是直接傷五臟的罪魁禍首,而養五臟的“心藥”,就是通過一些恰到好處的身心修養,把這些不好的情緒平息下去,扭轉過來,使人達到“只生歡喜不生愁”的舒適境界。
疾病是可怕的,它源於我們對自己身體的無知,源於我們對醫學和養生的無知。其實,身為中國人是幸運的,因為:中醫是養身養心的陽光大道,人人都可以走上這條陽光大道,都可以享受它的光輝和溫暖。而我,也在通過各種方式,讓儘可能多的人接觸中醫、認識中醫、利用中醫,享受中醫帶來的健康。
也正是這個願望,催生了這本小書。在這裡,感謝我的各位中醫老師的臨床帶教,更要特別感謝北京孔伯華醫館的舒和醫生在醫術上對我的悉心指導,在醫德上對我的以身垂範。需要說明的是,因為本人師承多位老師,本書的學術觀點亦是綜合各家所長,並非一家之言。如有欠妥之處,本人文責自負。
人人知醫,路漫漫其修遠兮!我也將繼續努力。書中未盡之處,我在我的部落格(地址:http://blog.sina.eom.cn/renrenzhiyi)中還將繼續講述,歡迎大家光臨我的部落格,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唐略
2009年8月14日於北京東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