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下午茶叢書:唯美的極致·學院派

藝苑下午茶叢書:唯美的極致·學院派

《藝苑下午茶叢書:唯美的極致·學院派》由張文怡和董淑梅編著。《藝苑下午茶叢書:唯美的極致·學院派》的主要內容就是全力打造權威的藝術賞析名篇,截止目前共推出西方繪畫賞析類25種,《唯美的極致:學院派》就是其中的一種,介紹了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的學院派美術。

基本介紹

  • 書名:藝苑下午茶叢書:唯美的極致•學院派
  • 出版社: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02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鑫三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作者:張文怡 董淑梅
  •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086460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在《藝苑下午茶叢書:唯美的極致·學院派》里,編者張文怡和董淑梅儘可能全面地將學院畫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們的藝術追求及逸聞趣事呈現給廣大的讀者。通過閱讀《藝苑下午茶叢書:唯美的極致·學院派》,讀者可以品味出那多姿多彩的真諦,讀出思想,品出文化。

圖書目錄

唯美的極致
第一章 遲暮的巨人——義大利的學院派美術
第二章 路易十四的準則——法國的學院派美術
第三章 後起之秀的魅力——英國的學院派美術
大事年表
後記 美術學院的危機與未來

後記

美術學院的危機與未來
從最初的佛羅倫斯波倫那學院到今天,美術學院已經走過了大約6個世紀,經歷了濫觴、發展、輝煌、停滯到衰落的歷變過程。如今,一方面是各種當代藝術思潮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湧現,另一方面卻是越來越多的人讀不懂藝術家的作品。畫家也無法通過作品清晰闡述自己的思想;一方面是美術學院、美術系和美術專業遍地開花,藝術專業考生人數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卻是從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們卻感言讀美院的唯一收穫就是知道了不必讀美術學院。
在編寫了這本學院派藝術史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學院派藝術雖然曾經有過輝煌的過去,也確實在很長時間內被打入了冷宮。回顧藝術的發展史,學院危機的發生具有更為深刻的歷史背景。我們看到19世紀印象派對權威的挑戰。也看到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抬頭,更看到了攝影技術發明之後,新科技對固有藝術的巨大威脅。新的時代與新的理念。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於美的理解與體驗。
17世紀,“美學的基礎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受到了法國知識界的普遍重視。那些通曉古典主義美學思想的作家、哲學家以及藝術家通常都尤其熱愛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普洛丁的學說。這也使得浪漫主義思潮成為了對學院派美術掀起第一輪攻擊的主角。他們認為這些“藝術的魔幻力”來源於“天才”和“靈感”,是不可能通過學院刻板的教學培養出來的,於是學院派藝術就這樣被譏諷為“木乃伊的藝術”。而刻板、強制、平庸等等這些詞,這些曾經被美術學院的先驅們用來諷刺中世紀行會的形容詞,也終於被新的激進者用來嘲諷美術學院自身,使學院派藝術家們遭遇到了中世紀時行會所面臨的同樣的責難和尷尬。
與此同時,在美術學院內部,一些學院派的藝術家們也開始覺醒,他們開始認為藝術不應當屬於任何人,不屬於某個品味單一的皇帝。也不屬於某些買得起畫的貴族或資產階級,更不屬於全社會。藝術家以及藝術家的藝術只能屬於他們自己,是自在而自為的,因此藝術家們必須“為了藝術而藝術”,僅此而已。雖然這樣的想法顯得十分理想主義和充滿浪漫情懷,但是他們這種頗有些天馬行空色彩的想法也確實得到了短暫的實現,並且一度在學院中占據了領導地位。但是在17世紀,由於美術學院體制總體上正處於繁盛的巔峰,因此大量類似的,以培養非精英藝術家為主要輸出的職業學院出現在各地。美術學院的遍地開花顯然引起學院派畫家群體中激進者的強烈不滿,激烈的藝術家們甚至乾脆建議政府廢除美術學院,讓藝術家從這種體制中解放出來,從而獲得追求更大自由的空間,因為他們堅信正是美術學院體制的持續延續才造成了當前藝術的一切弊端。然而,這樣的鼓動竟然真的收到了實效。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遭到取締,而主張取締皇家繪畫雕塑學院最重要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學院派美術大師雅克·路易·達維特。作為新古典主義的執牛耳者,達維特本人卻十分厭惡美術學院,他覺得美術學院那種僵死的體制和機構根本無法培養出大師。於是,身居權力層的他斷然行使國民議會議員的權力,毫不留情地取締了皇家繪畫雕塑學院。好在這段美術學院慘遭取締的日子維持得並不長久,1795年,伴隨著法國大革命的完結,法國皇家繪畫雕塑學院又恢復了教學,並被改稱為法蘭西研究院,其下屬的一個美術學院則改建為巴黎美術學院。
時至19世紀50年代,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和普及。學院派美術又面臨了新的威脅。在沒有照相機之前。繪畫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寫實,因此注重基本功和素描訓練的學院派是寫實主義的大本營。但是,伴隨著1850年攝影技術這一意想不到的挑戰者橫空出世,既快又準的留影使得美術學院的寫實訓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大批藝術家也因此開始對學院派準則發起了強烈的質疑,他們紛紛脫離學院體制,甚至集結並建立起各種挑戰學院派權威的私人工作室,浪漫主義、印象派、現實主義等流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輪番站在學院派美術的對立面為全新的藝術時代搖旗吶喊。
新興起的印象派和現實主義將攻擊的矛頭明確地對準了學院派美術和美術學院體制本身,他們紛紛以學院為假想敵,力求證明自己的藝術遠比僵化死板的學院規範來得令人心動和富有震撼力。那些被官方“沙龍”拒絕的畫家,如庫爾貝、馬奈等等都在反對學院體制的“落選者沙龍”中獲得了聲譽,他們那些別出心裁的作品悄悄地搶了官方沙龍的風頭,開啟了19世紀中後期印象派蓬勃發展的潮流,甚至引領了後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現代派藝術。由此,學院派美術中那些一成不變的寧靜畫面和深褐色調子終於完全被歷史所冷落,儘管學院派畫家們也進行了不懈的改良和調整。但是如庫丟爾、卡巴奈、梅索尼埃這樣的學院派畫家的作品還是從大眾視野中漸漸消失,直至成為了保守派小圈子內少數人的愛好。
進入20世紀之後。當代藝術已經將研究和表現的觸角探索到精神領域中前所未有的深度,藝術也漸漸成為再現當代社會人類內心世界的平台。各種異彩紛呈的前衛派、先鋒派藝術引發了藝術潮流的一次次碰撞和更替,而學院派作品在風格、技法和觀念上的探索和創新卻鮮有突破,也因此成為了人們眼中活生生的遠古化石。學院派美術成為了時代的棄兒,年輕藝術家們開始毫不掩飾對學院派藝術的反感,而批評家們則更加絕對地為學院派藝術蓋棺定論,他們說“什麼是學院派?學院派等於庸俗藝術,庸俗藝術就是學院派藝術。”
至此,我們悲哀地發現學院派美術似乎已經陷入了自它誕生以來藝術地位的最低點。學院派藝術家已經不再是一個值得驕傲的名號,它更像是一種諷刺,專門用來描述那些僵化、呆板而缺乏靈性的糟糕畫家,又或者成為向官方諂媚的藝術的代名詞。
大量從美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家。開始採取一種與傳統美術學院風格背道而馳的方法,表現自己的藝術理想。他們常常使用反美術學院的表現方式進行創作。其中以變革者身份出現的愛德華·維亞爾、自小就具有非常高超寫實天賦的畢卡索、在義大利美術史上地位等同於米開朗基羅的畫家和雕塑家波菊尼、紐約學院藝術聯盟的抽象主義畫家莫羅、擅長表演藝術的博伊斯、美術學院畢業的表現主義畫家施納貝爾等都是最現實的例證,他們的基礎技法源自於學院教育,然而他們卻成為了學院派之外的最優秀的藝術家。美術學院似乎已經淪為單純的技術提供者和技法訓練者,它所能帶給當代社會和當代藝術的,僅僅是基礎的教育功能,而學院派美術,也因此被完全淹沒於歷史之中。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學院派美術本身就真的沒有任何價值。2008年,當一場冠名為“古典與唯美”的19世紀歐洲藝術精品展來到中國的時候,觀賞者們無不對學院派畫家的精湛技藝以及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典雅、和諧而讚嘆折服。事實說明,學院派美術的審美觀實際上還是值得我們欣賞和繼承的,因為比起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藝術。學院派的古典主義顯然更關照普通大眾的審美趣味,也讓藝術不再只是普通人眼中難以理解的、充滿神秘主義氣息的塗鴉。此外,在技法的培養和情感的表達上,學院派美術也有很多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鑑的傳統,在把思想轉變成視覺語言的技法性訓練上,在對於學生藝術觀念和理想主義精神的培養上,強調基本功訓練的美術學院依然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學院派對素描表現力的重視為藝術家高度的形體表現力提供了基礎,對於理解和堅守古典主義的風格美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即使在學院派藝術成為眾矢之的、面臨最艱難時期的時候,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效仿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真的選擇廢除美術學院教育體制。因為我們無法忽略藝術淨化社會道德的作用。美育必須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藝術的神聖性所帶來的教化作用是公眾生活的必需品。
不過,這種學院存在必要性的認識也帶來新的問題。美術學院的藝術觀念和教學制度再次受到了被動的挑戰——美術學院能否培養出大師,藝術是否可以在學院中教授?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天才是否要通過訓練和培養產生,如何培養?傳統的古典主義藝術標準是不是藝術的本質和必須追求的最高目標?
美術學院也確實很難面對這樣的責難。在沒有美術學院的時代,宏偉的教堂里動人心魄的壁畫、巨大的天頂畫,都可以由行會作坊里的師傅帶徒弟來出色地完成。不僅如此,大量的藝術實踐活動還保證了風格技巧等傳統的一代代延承。這在我們今天已經很難看到了,多數情況是學生在學院的教室里規規矩矩地完成老師的思想。出了教室。各有各的工作要完成,老師與學生之間不再相干。
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緊隨著問題的出現而出現的。面對接連不斷的責難和質疑,美術學院的教育者們也開始重新思考學院體制本身的定位和價值。因此。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部分運營良好的美術學院,早就已經不再堅持以培養藝術家為目標的傳統了,在社會的變革中,學院派美術和美術學院體制很顯然的在不斷繁盛的商品市場中為自己找到了新的定位。
以德國的包浩斯學院為代表,越來越多的美術學院將培養重點轉向為設計學院和視覺創意學院。學院不再以培養從事純藝術創作的自由藝術家為最高目標,而是將美術教育轉向了與生活實際聯繫更為緊密的實用美術範疇,美術學院的教學開始更多地與社會需求相聯繫。這樣的轉變帶給了美術學院新的生命,學院與生產相結合,學生的設計必須能夠在工廠中變成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成熟商品。與此相應,在學科設定和教授的內容與方法方面,美術學院也重新回到了科學或者工程訓練以及理論知識傳授的方向,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美術學院在精英藝術和實用藝術方面的矛盾。
將問題拉近到中國,從南唐時期產生最早的畫院到宋代幾近完備的畫院制度,中國的美術學院發展也經歷了豐富多彩、複雜深刻的歷史過程。然而,與西方學院美術中所追求的希臘古典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的觀念不同,在中國傳統中,對於書畫“匠氣”和“逸氣”觀念的重視,使得西方式的學院技法訓練和理論基礎在中國的傳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阻礙,也增加了學生用純粹科學的方法觀察世界、掌握造型手段的難度,這種差異與障礙性也促使中國的藝術家們對美術學院的制度與規範產生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審視。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認識到,在宣揚個性與藝術自為的當代社會中,多元化的藝術實際上仍舊來自於由美術學院所奠定的基礎。實際上,藝術的確需要浪漫、自在、偶然、個性與激情,但是這些感性因素卻只有在理性光輝的照耀之下,才能夠更自由而深入地表達人的精神,而這理性的基礎,正是美術學院教育在教學中為當代藝術實踐帶來的積澱和引導。
學院派美術以及美術學院教育制度,自它誕生伊始,就再沒有從美術史中消失過。不論興衰榮辱,美術學院以及學院派美術本身都已經成為了時代精神的一部分,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社會中關於藝術的方方面面。了解歐洲的學院派美術和美術學院制度。實際上正如開啟一扇通向西方文化之門,這扇門透過西方藝術發展史中美術學院的沿革和演化,為今天我們的美術學院制度的發展乃至整個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卓有價值的參考。在本書的最後,我們也希望這本書中所介紹的,關於西方美術學院制度和學院派繪畫的內容,能夠引發有識之士們對當前我國美術學院現狀及前景的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如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那將是本書編寫者最大的榮幸和欣慰。

序言

在陽光明媚的午後,恬淡地泡一杯濃茶,慵懶地靠在休閒椅上,翻開一本具有清新藝術氣息的書籍,細細地品味其中的滋味,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有人說,藝術如同生活一樣,是一本打開的書,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讀法,自然也就有一百種感受。正如品茶要品出滋味一樣,讀書也要讀出品味。品味藝術,感悟人生,總不免有所感觸,或長嘆,或欣然,感觸愈多,收穫愈多。
從一部書籍,可品味人生,無論這世間事物如何變化,只有藝術,才是最有品賞價值的,而品賞出來的藝術真諦,更是永恆的,它教導人們用藝術的眼光去探究世界;用藝術的眼光去品味人生。
在書里,我們以一個個藝術流派和活生生的藝術家們的藝術追求及逸聞趣事,儘可能全面地呈現給廣大的讀者,通過閱讀品味那多姿多彩的真諦。相信在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畫家和流派中,讀者自會有自己的一番仁智見解。因為我們相信,從書本中可以讀出思想,從敘述中則可以品出文化。
全書力求從文化藝術普及的角度入手,使人們在不經意間瀏覽了從愛琴海的古希臘到亞得里亞海的義大利;從阿爾卑斯山麓的德國、奧地利,到具有濃烈狂放和浪漫氣息的西班牙和法蘭西;從恬靜理智的英格蘭到寬廣豪放的俄羅斯……
通過這一系列的藝術之旅,使我們感受到:藝術來自藝術家的靈魂,它並不羞於面對富於挑戰的文化,也不試圖去匹配社會的標準。藝術是藝術家們要傳遞的思想,儘管有時在外人看來並不是完美的。
藝術家是生命傑作的創造者,他們用畢生的精力甚至生命來書寫人類文明的華彩樂章。他們為人類生命世界帶來了光明和歡樂、夢想與希望,為我們的精神創造出了廣闊的自由生存空間。
當下,無論在世界還是中國,人們迫切需要心靈得到某種補給,正是這個原因,使得”藝苑下午茶叢書”具有令人難以忘卻的濃郁茶香的味道,使得我們在匆忙、煩瑣和躁動的生活間隙中,得以品味藝術的美妙和真諦,從而近距離地感受到藝術的力量和無窮魅力。
鄧國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