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蒴

藜蒴

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嫩枝具棱。葉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15-25厘米,有鈍齒或波狀齒,下面被灰黃色或灰白色麟秕,側脈15-20對,葉柄長1-2.5厘米。

有一定耐蔭性、幼時喜庇蔭環境下生長葉倒卵狀長橢圓形、綠色;花期4-5月、花白黃色。

喜光,適南亞熱帶氣候,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速生,萌芽性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黧蒴錐
  • 別稱:藜蒴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山毛櫸目
  • :殼斗科
  • :錐屬
  • :黧蒴錐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學名:黧蒴錐,拉丁名:Castanopsis fissa(Champ. ex Benth.) Rehd. et Wils.
黧蒴錐別名:黧蒴栲、大葉錐、大葉枹、大葉櫟、黧蒴錐、大葉栲、大葉柯、大葉栗、大葉槍、大葉楸、大葉櫧栗、大葉椎、厚栗、黧蒴、裂斗錐、裂斗錐栗、裂殼錐、閩粵栲、閩粵栲栗、烏鉤、硬殼斗、崩瘡藥、黎蒴、黎蒴栲、藜蒴、藜蒴栲、黧蒴栲栗、裂斗錐櫟、裂葉椎栗
高約10稀達20米的喬木,胸徑達60厘米。芽鱗、新生枝頂段及嫩葉背面均被紅銹色細片狀臘鱗及棕黃色微柔毛,嫩枝紅紫色,縱溝棱明顯。葉形、質地及其大小均與絲錐類同。雄花多為圓錐花序,花序軸無毛。果序長8-18厘米。殼斗被暗紅褐色粉末狀蠟鱗,小苞片鱗片狀,三角形或四邊形,幼嫩時覆瓦狀排列,成熟時多退化並橫向連線成脊肋狀圓環,成熟殼斗圓球形或寬橢圓形,頂部稍狹尖,通常全包堅果,殼壁厚0.5-1毫米,不規則的2-3 (-4) 瓣裂,裂瓣常捲曲;堅果圓球形或橢圓形,高13-18毫米,橫徑11-16毫米,頂部四周有棕紅色細伏毛,果臍位於堅果底部,寬4-7毫米。花期4-6月,果當年10-12月成熟。
殼斗的形狀,在經度上由東至西,由橢圓形至圓球形出現逐漸過渡的外形,大抵分布於雲南東南部及其鄰近地區包括海南西部及越南東北部的其殼斗大多為圓球形,分布於福建、江西、湖南及廣東中部以東的大多為橢圓形。
樹皮纖維較長,剝落時略呈條狀,鞣質的含量頗高,心邊材界限分明;心材淡黃棕色,邊材色淡,年輪明顯,木材彈性大,質較輕軟,結構細緻,易加工,乾燥時較易爆裂且稍有變形,不耐水濕,易為蟲、蟻蛀蝕,適作一般的門、窗、家具與箱板材,山區民眾有用以放養香菇及其它食用菌類,木材屬白錐類。子葉味澀。

生長環境

于海拔約1 600米以下山地疏林中,陽坡較常見,為森林砍伐後萌生林的先鋒樹種之一。

分布範圍

產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四省南部、廣東、海南、香港、廣西、雲南東南部。生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藜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