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火灸法

藏醫火灸法又稱藏醫火灸療法。火灸是五種藏醫傳統外治法之一。藏醫外治法分緩治法和峻治法兩種。緩治法為施術時無甚感覺和疼痛的一種療法,峻治法是施術時較為疼痛的一種療法。火灸是峻治法之一,在既定穴位或痛點用艾炷燒熨,利用火的熱力及藥物的作用將隆病和寒性疾病平息於發病部位,達到根除寒症和部分熱症的一種治療方法。所謂隆病,是指隆(相當於中醫的風、氣,但含義更廣泛)的平衡失調致的病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醫火灸法
  • 煮法:適應於癰癤、痞瘤等症
  • 燒法:適用於灰色培根病和黃水病
  • 烤法:適用於隆病、寒性蟲症
概 述,操作方法,主治病證,注意事項,主要參考文獻,

概 述

關於灸法的作用,藏醫大師哲巴堅贊(公元1147~1216年)在《醫療·國王寶庫》中明確指出:“於既定穴位灸之,溫通氣血息疾患”。針灸學中強調灸療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達到通調氣血、平息病痛的目的。藏醫火灸雖未形成系統經絡學說的理論,但在許多經典著作中不乏這方面的類似闡述。
起源於民間的藏醫火灸不是單純的某一民族醫學,而是具有多民族醫學內容的綜合醫書。是藏漢醫藥學與印度醫學相結合的產物。藏醫火灸療法的歷史非常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在公元8世紀時期,藏醫火灸已經有了大量的文字記載。至清代,藏醫學家帝瑪·丹增彭措所撰《火灸教誨明示·白晶鑒》一書是火灸長期臨床實踐的結晶,從適應證和禁忌症、灸法、次數、術後注意及功效等八個方面進行論述,其記載的穴位達322個。可謂是集藏醫火灸之大成。

操作方法

藏醫火灸,帝瑪·丹增彭措的《火灸教誨明示·白晶鑒》和居·米旁的《醫學全集》中載:“火灸種類二十三種之多。”可見藏醫火灸種類較多。但粗分則為二大類,即艾灸法與非艾灸法。在臨床上常用的主要是艾灸法,現將各種灸法,簡介如下:
1.艾灸法 艾灸是在一定的穴位或痛點上面置放艾炷,點燃,用以清除隆病和寒性疾病的一種峻治法。有使用方便、效果顯著的特點,是藏醫火灸中最常用的一種灸法。
艾灸療法是藏醫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將艾絨根據病症不同,做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間接置於穴位上施灸,用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該療法是藏族醫務人員在自己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吸收中醫和外來醫學的精華,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經驗,使之日臻完善。灸法套用廣泛,每位藏醫艾絨隨身帶,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療。藏醫灸療的精華則是化膿灸。 藏醫艾灸療法是以藏醫藥理論為基礎,在選穴、適應症、禁忌症、方法上和中醫有不同之處,對某些疾病有非常顯著之療效。
(1)艾葉種類:《晶珠本草》載:“艾草有野艾、草艾和小艾三種。其中野艾冠厚實,呈花形,莖短小;草艾生長於草甸沼澤地帶,葉對生,花黃白”。野艾花葉茂盛,做艾炷較好。草艾分大小兩種。其中小艾不適於艾灸,大艾生於田梗地頭,或種植於家園,枝高葉大,也可用於做艾炷。
(2)艾葉採集時間:醫學《後續》中載:“秋季三個月為采艾最佳時期”。每年七、八、九三月的初一至十五日時期艾葉和花朵生長茂盛,無籽,枝葉不宜斷殘,這時採集為最佳。
(3)艾絨製作方法:將採集的艾葉、花朵曬乾後;用木棍槌成絨狀(不槌斷艾葉),清除雜質及土石等物,再用點燃的等題或後古特獎若枝條輕輕燒燒艾繳並立即用手揉搓,直到艾絨變成墨綠色。之後,最好在水中浸泡三日,噴灑麝香水,曬乾後槌成易燃艾絨,包入紙中搓捲成粗細不等的艾條。根據用處和病情的不同,切成大小不等的頭尖底圓、易於放置和燃燒的艾炷。
(4)艾炷大小:用於脊椎各穴,以食指尖大小為宜;頭部和四肢及前身各穴,以小指尖大小為宜;失血需要封閉脈道者,以扁圓如羊糞粒大小為宜;用於腫瘡和痞瘤等腫塊堅硬疾病,以中等訶子尖大小為宜;灸小兒的劍突穴位或其它穴位,以豌豆粒大小為宜。
(5)藏醫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為兩類,一類與漢族中醫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據病人自訴疼痛的穴位,痛點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大類則是分布在全身各個部位的固定穴。
具體施灸時,將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燃之後,病人取靜坐或靜臥姿式,切勿隨意移動,直到完成所欲達到的壯數。所謂“壯”,就是指一個燃著的艾炷在燒著後,到病人感覺灼熱,甚至略有些疼痛,就應移去,是為一壯。根據病情的需要,各種病所需的壯數也不一樣,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區別在於灸療壯數的差異,具體有:
煮法:適應於癰癤、痞瘤等症。首先灸痛癤、痞瘤的四周,以封閉脈道,防止腫塊擴散。然後,灸腫瘤中央,以破壞腫瘤的巢穴。對於病情較重者,於最佳穴位連灸幾壯,一般20次為最好,19次為次,17次為下。
燒法:適用於灰色培根病和黃水病,以及心風病等,灸15次為最佳,13次次之,9次為下。
烤法:適用於隆病、寒性蟲症、大小便閉塞或尿頻、洞瀉不止等症。灸7次為最佳,5次為次,3次為下。
擬法:八歲以下小兒使用擬法,即灸豌豆粒大小一次,使小兒略感驚痛便可。
一般在施灸中,將灼燒成斑痕者稱煮法;灼燒起細小水泡者稱燒法;不傷及皮膚只灼紅皮膚者稱烤法;略灼而產生驚痛的稱擬法。按火灸種類分類,漢地火灸屬煮法;艾灸屬燒法;霍爾火灸屬烤法;天竺火灸屬擬法。按灸位分類,四門穴宜用烤法;下體穴宜用燒法;上體穴宜用煮法;神經或筋腹部位宜用擬法。灸脊椎各穴,只用煮法不用烤法或燒法,以免傷及神經引起癱瘓或脊椎僵直難伸。
此外,產後大出血、瀉後抑壓風勢及筋膽斷裂復續等三種情況如果灸量過度則會造成筋膽拘攣、阻斷風路、肌肉萎縮等弊端,務必謹慎。
具體操作。患者挺身端坐,在選中穴位上劃點作好標記,然後用膠水或大蒜汁將艾炷粘於穴位上,點燃後適當吹氣助燃,至艾煙消散、燼火燒及皮膚時用針頭撥去火灰,但不要觸及皮膚。如果多個穴位同時灸燒,第一灸炷燃至三分之二時點燃第二灸柱,依次循序,要做到前灸火力未散,後灸火力續之,使熱力源源不斷,這樣效果更佳。灸時要求火勢均勻、不偏不倚,灸痕四周略起細小水泡,無疼痛感,說明灸法得當。一般所謂燒熟的標誌是胸腹部施灸則背部微感疼痛,同樣背部施灸胸腹部微疼、噁心。此時,可停止灸燒。有人認為艾炷燃盡發出“雜”的聲響,同時灰燼四散者,效果更優。如果患者出現欲吐、頭暈等副作用,則要立即停止灸燒。
注意事項
艾灸時先將艾炷置於選定的穴位上,用火點燃,病人不可隨意動,術者頻頻用嘴吹之,使人力相繼不斷,增強熱力,同時在穴位周圍用手輕輕拍打按摩,以減輕患者局部的疼痛。灸完1 壯後,用消毒棉球蘸生理鹽水擦淨所灸穴位處,再行下1 壯灸,經一定壯數的艾灸後,即可產生灸感,灸感可沿一定方向傳導,如灸後背而前身略感疼痛,灸前身而後背略感疼痛,當天不得進冷食,飲涼茶,以免散失熱力。
灸療法施術之後,讓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動散步,最好當晚不再飲過多的水,以免影響灸熱。另外,還應注意在飯後不要馬上施灸,否則療效不佳。
2.非艾灸法
(1)天竺火灸:在穴位上鋪一層紅紙或紅綾,上蓋四橫指寬的白硇砂粉,其上置一塊薄紅柏木片,木片要在三熱性藥(生薑、蓽撥和胡椒)水中浸泡一夜,乾後用硃砂水寫八個“?’字,口念咒語二十一遍,早晨東向,用火鏡聚太陽光燒灼木片以灸之,對中風、黃水、脈病有效。又一法是取一薄銅鏡,口念咒語,用水清洗銅銹,置於火上燒熱,以不燙手為度,用一未褪色的新紅綾包裹,口念咒語百萬遍,頻頻放於穴位反覆燒灼。如灸溫下降,可用火鏡聚光反覆灸熱,口念咒語千遍。再於其上面,用較大的艾炷灸燒一段時間,口念咒語一千遍。上述灸法治療寒性痞瘤、腹絞痛、瘰癧、中邪、索增隆病(相當於神經官能症各心血管病證)等。施灸之前,首先要用瞿麥和篳撥浸水洗淨穴位,待水液乾後才能施灸。
(2)漢地火灸:在穴位上撒布一份煅寒水石散或石灰石,滴入熱水三滴,用其產生的熱燒灼,可治脈病、血管栓塞和黃水病(以水腫、濕疹、關節腫脹疼痛、膚色青黑粗糙為主症,類似中醫濕證)。
(3)霍爾火灸:在穴位上面塗以油脂,上鋪一層白氈片,氈片要在鹽水中浸泡,擰乾水,用鉗子夾一塊燒燙的羊脂石置於氈片上,灸燒程度視疾病而定。用以治療丹毒、牛皮癬、痹症等皮膚病。
(4)神變火灸:在穴位上面鋪一層紅綾,上墊一塊牛皮厚的柏木片或高山櫟木片,其上置艾炷燃灼。主治直候病(又稱垢甲病,類似痛風病)、痹證和各種腫塊等。
(5)神奇火灸:在穴位上面撒布寒水石和三熱性藥(篳撥、胡椒、乾薑)等份研成的粉末,上蓋一塊紅綾,墊木片,置艾炷燃灼,可消除腫瘤、寒性黃水病。或者取一無銹銅鏡,紅綾裹之,置於穴位,口念咒語百遍,置於紅綾上燃艾炷燒灼穴位。
(6)緣份空行母火灸:施灸者入定空行母執火禪、口念十相自在咒語二十一遍,在穴位上依次墊以寫有咒符的紙、紅棱和柏木片三物,上置合有少許戶樞塵土的艾炷,用火鏡聚光點燃灸之,口呼“哈哈喲”之言,並默念十相自在咒語二十一遍。艾火雖未燃及木片,但穴位已得灸力,此灸除眼睛之外的所有部位均可使用。灸之可除增盛熱證之外的一切疾病,特別對中風、中邪、鬼魔作祟(神志疾病)引起的疾病及癤癰、痞腫等有效。
(7)烙灸:①金烙:用彎頭金箸做烙器,燒烙有關穴位稱之金烙。用以驅邪、預防瘟疫等,具有保護識覺之功效。②銀烙:用銀箸做烙器,烙之,可乾膿水、去腐肌、治癤癰。③銅烙:用黃銅做烙器,可愈傷、治癰、殺蟲。④(4)鐵烙:用鐵做烙器,可防骨刺、破胃部症瘕。⑤木烙:用柏木、樺木等陽木,柳木、短葉錦雞木等陰木,沙棘、(木旬)子等子木或文冠木、小檗等三黃水藥木於木板上猛烈摩擦直到冒煙時熨在穴位上,根據木質性質對症灸治直候病、痹症、白脈病、血管疾病、皮膚病、黃水類病、創傷和炎腫等疾患有效。⑥角烙:用動物犄角(特別是種羊角等雄性動物角)燒熱烙之,效果相當於木烙,根據疾病選烙。⑦石烙:將滑石、松耳石和瑪瑙等石類和寶石類塗上油脂,用火燒燙置於穴位,對癧病、癤癰、腫瘤炭疽、直候病、痹證、黃水和中風等有效。⑧布烙:將布塊或羊毛等於火硝水中浸煮,取出後用棺木炭火烤乾變硬,卷在沉香木上,乾後點燃,以不燙傷皮膚為度,息火置於穴位上烙之,對黑痣、雞眼、腦病和偏頭痛等有效。⑨油脂烙:以融化的蜂蠟、酥油、蔗糖、山羊油、鹿油等適量烙於相應穴位,對痔瘡、淋巴結炎、陰部瘺管、外竅處生瘡等有效。⑩牙烙:將象牙、虎豹的犬齒於青油和水的混合液中浸煮後,置於穴位烙之,對陳舊瘡傷及癤痛、症瘕等有效。⑾光烙:用現代燈光等烤灼穴位,對瘡傷和炎腫等有效。

主治病證

藏醫火灸,一般認為具有阻斷疾病隨脈管散擴、迅速止痛、抑壓隆病竄行漫延、開胃消食、破痞瘤等症瘕、愈癰癤陳瘡、抑腫脹、去黃水、燥濕、清除臟腑水液滲漏、扶助胃火、提升體溫、醒神醒腦等許多功效。
主治的病證包括食物不化症、胃火衰弱、浮腫、寒性水腫寒性痞瘤、寒性赤巴病(赤巴,相當中醫的火。赤巴紊亂所產生的各種症狀叫赤巴病。寒性赤巴以脈遲、目黃、尿黃、體溫低、大便色白、不消化、寒涼飲食起居有害等為主症)、頭部及四肢黃水充斥、肉癰和骨癰、炭疽、虛熱、癲狂、癇證、昏仆不省人事、一切脈病以及熱病斷後(即不使熱病重新復發)等。總之,對隆、培根(培根,相當於中醫的水、土,其所引起的病證以消化系統疾病和體液失調為主)所致的一切寒性疾病,特別對白脈和黑脈病、黃水病、直候病、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療效顯著。

注意事項

1.首先要掌握藏醫火灸的各項禁忌 ① 在病證上,對赤巴熱病、一切血液病等任何瘟熱引起的疾病禁止施灸。② 在部位上,眼睛等五官及男女在脈即男性會陰的左側脈、女性會陰右側脈和恥骨陰毛中間的動脈等處禁灸。對這些部位施灸會造成男性陽痿不舉,因而除了高齡老人或無生育能力者外,不得火灸。③ 在時間上,飽食後,胃腸等六腑部位也應禁止施灸,下雪風寒天氣不宜施灸。另外,還要避開八卦九宮忌日和體內神魂巡行的部位施灸,不可隨意妄為。例如:每月(陰曆)初一、初六、十八、二十二、二十四和三十日皆宜禁止放血、火灸。秋三月不灸右助部位,春三月不灸左肋部位,夏三月不灸臍部各穴,冬三月不灸腰部各穴。此外,人的神魂晨在唇,日出在嘴,日升在舌,正午在眼,日斜在小尖脈,下午在肺脈,日落前在上胸,日落在下胸,黃昏在臍,入夜在陽門,午夜在胃,下半夜在中胸,黎明在腸等,故也有上述各時不宜灸相應部位和穴位之說。現代科學證實人體隨著氣候變化和月亮圓缺而盈損變化,上述不同季節和時間禁止施灸是不無道理的。
2.施灸後的注意事項。帝瑪·丹增彭措的《白晶鑒》載:“艾炷燃盡時立即用拇指(或小石子)用力按壓息火。灸後禁止立即飲水,宜稍作散步,恢復體力。七日之內禁食腐壞或酸性食物。禁忌風寒、劇烈運動、發汗和白晝睡覺等。飽食之後不宜施火灸,灸後也不宜飽食或嗅聞皮毛等的焦味和穢氣”。

主要參考文獻

星全章等。《藏醫火灸療法》 民族出版社2000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