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珠本草

《晶珠本草》(又名藥物學廣論、無垢晶串;藏名音譯為(齊美協稱)或(協貢協稱),藏名又稱(協稱)或(資麥協稱))不分卷 (約清乾隆時期)帝爾瑪·丹增彭措撰。鑒於它的內容和價值,可以和《本草綱目》媲美,被列入我國經典本草著作,載入歷史和藥學教科書中。

基本介紹

  • 書名:晶珠本草
  • 又名:藥物學廣論
  • 作者:帝瑪爾–丹增彭措
  • 原版名稱:海貢海昌
  • 類別:藏醫學,西藏本草,古籍,
  • 出版時間:1840
  • 著成時間:1745年
簡介,地位影響,作者生平,

簡介

《晶珠本草》又名《藥物學廣論》或《無垢晶串》(藏名《海貢海昌》或《資麥海昌》),是著名藥學家帝瑪爾–丹增彭措所著。作者對青海東部、南部、四川西部、西藏東部進行了實地調查,核實資料,並結合曆代藏醫藥書籍中的藥物記載作了考證,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約於1735年完成此書,於1840年木刻版印刷本問世,集藏本草之大成,留傳後世。《晶珠本草》分上、下兩部。上部為歌訣之部,以偈頌體寫成,對每種藥的功效進行概括論述;下部為解釋之部,以敘述文寫成,分別對每種藥物的來源、生產環境、性味、功效予以敘述。根據藥物的來源、生長環境、質地、入藥部位的不同,分為十三類。其中珍寶類藥一百六十六種;石類藥五百九十四種;土類藥三十一種;汁液(精華)類藥一百五十種;樹(莖、乾、枝)類藥一百八十二種;濕生草類藥一百四十二種;旱生草類藥二百六十六種;鹽鹼類藥五十九種;動物類藥四百四十八種;作物類藥四十二種;水類藥一百二十一種;火類藥十一種;膏汁類藥八十二種。在樹類,旱生草類,濕生草類藥物中又分根及根莖、莖、枝、葉、花、果實種子、全草、皮類等。在動物藥中又分頭、腦、角、眼、舌、齒、喉、心、肝、脾、腎、胃、腸、生殖器、骨、骨髓、脂肪、肉、血、皮、毛爪(蹄)、乳、便、昆蟲等。

地位影響

共收載藥物二千二百九十四種,這是歷代藏醫藥書籍收載藥物數量最多的經典著作。這本書的藥物分類接近現代科學的分類方法,至今仍在植物分類學、動物學、天然藥物學的分類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書中記載的藥物,除去重複的,實有一千二百二十種,比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藥物多423種。在《月王藥診》、《四部醫典》中雖然從理論上提出了六味、八性、十七效,但沒有在具體藥物上予以體現。而《晶珠本草》中每種藥物都講述了味、性、效及其用藥的注意事項,這就給藥物學增添了具體內容,更為學習藥物學的人指明了用藥的道理所在。由於《晶珠本草》收載藥物種類很多,內容豐富,考證全面,訂正確切,因此,為中外研究天然藥物的科研工作者所重視。加之所收載之藥物絕大部分是青藏高原主產種和特有種,更是引人關注。

作者生平

丹增彭措具體生卒年均不詳。從八歲起,他便在眾多的學者跟前聽受、攻讀醫學著作和十明之學,學業優殊,名聲漸隆藏區。以後他在西藏阿卡地方(今昌都貢覺縣)境內創建杜瑪寺,並長期居住該地著書立說,寫就了佛學、聲韻、工藝、歷算等著作多種。尤其是他經過親身調查,總結前人經驗,寫出了不少醫藥學方面的書,如:《實用製藥程式選集.普照日輪》、《藥方集要》、《丸藥配方》、《醫藥異名釋要》、《針灸學》等,在藏醫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丹增彭措通過對青海東、南部,四川西部、西藏東部等地的大量實地調查研究,反覆核實資料,並結合對歷代藏醫藥中的記載作了考證,吸收了廣大人民民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積累下來的經驗,用20年左右的時間,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終於完成了藏醫藥學名著《晶珠本草》的撰寫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