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匯於民

“藏匯於民”這個概念最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被很多學者提出,例如1998年第一期的《金融信息參考》中,時為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學生的李曜,就在其發表的《外匯和貨幣政策應有效結合》文章中提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匯於民
  • 地區:上海
  • 年代:90年代
  • 世紀:20世紀
簡介,新解,

簡介

“藏匯於民”這個概念最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被很多學者提出,例如1998年第一期的《金融信息參考》中,時為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學生的李曜,就在其發表的《外匯和貨幣政策應有效結合》文章中提及。後來這一概念才在2006年由時任人民銀行副行長的吳曉靈公開提出。據吳曉靈當時解釋,“藏匯於民”是希望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表示,“藏匯於民”從2006年提出到現在從未真正實現過。鐘偉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件好事,但現在的大背景不容忽視:人民幣對外匯是升值的趨勢,同時,由於外幣貸款比人民幣貸款利率低,現在的真實趨勢是“資產人民幣化,負債外幣化”。他同時指出,“藏匯於民”是一個博弈的悖論。“過去兌換幾百美金很困難,現在只要人們需要,隨時都能拿著身份證去銀行換外匯,用匯條件的便利化不會增加人們持有外匯的興趣。外匯管制的放鬆,恰恰使人們對持有外匯的興趣日益降低”。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公開場合表示,再提“藏匯於民”的意義在於:國內外對人民幣資產需求日益增加,及中國金融市場吸收流動性能力的不足,已經導致人民幣升值加速、灰色金融渠道泡沫膨脹等後果,故需打開緩解的通道。

新解

2011年10月24日,在北京舉行的新浪金麒麟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稱,中國未來可能將更多的資源分配轉向民間。“所謂‘藏匯於民’並不是老百姓把外匯藏到自己手裡,而是有自行決定運用外匯包括投資外匯等機會”周小川如是說。
事實上,從“藏匯於民”這個口號出現到現在已經七八年時間,這期間真實的現象是 “藏金於民”——由於國際市場的動盪和國內的通貨膨脹,居民的買金熱潮不斷膨脹,過去幾年裡,居民每年消費的黃金和金飾品高達六七百噸。由於目前外幣對人民幣貶值為主導,而且外幣的中長期以及短期的貸款利率都遠遠低於人民幣,這都導致企業和居民不願持有外幣。
如何在“藏匯”問題上將政策意願和民眾需求協調一致,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