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哲學

藏傳佛教哲學

藏傳佛教哲學是在中國藏族地區形成和發展的佛教各派別的哲學總稱,基本上屬於大乘中觀派的“緣起性空”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傳佛教哲學
  • 所屬:中國藏族
  • 對象:佛教各派
  • 對應:緣起緣空
簡介,歷史派別,寧瑪派,噶當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理論及主張,相關書籍,現狀,

簡介

藏傳佛教哲學是在中國藏族地區形成和發展的佛教各派別的哲學總稱。7世紀,佛教開始從中國內地及尼泊爾、印度相繼傳入藏族地區。藏傳佛教的哲學,基本上屬於大乘中觀派的“緣起性空”觀點。

歷史派別

藏傳佛教可分為前弘和後弘兩個時期:前弘期始於7世紀中,止於9世紀末。後弘期始於10世紀末。由於師徒傳承、教義側重、修習方式、立教地區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派別。主要有寧瑪、噶當、噶舉、薩迦、格魯等派。
寧瑪派 “寧瑪”意為“古舊”,因其繼承前弘期的舊密宗,故名。該派不重戒律,專持密咒,以“大圓滿法”為其根本教法。認為一個人的心體本質是純淨、遠離塵垢的。在修習中,應讓心體隨意而往,聽其自然,並因勢利導,使之能在空虛明淨中安住於一境。如此,便可達到解脫而成佛。

寧瑪派

噶當派 “噶”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意為佛所說的一切語言(經、律、論三藏教義)都是對僧人修學全過程的指導。該派由仲敦巴傑維迥乃(1005~1064)創建。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為指導判“三士道”。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不求解脫輪迴痛苦,只圖獲得今生來世的利樂;中士道只求個人超脫輪迴得寂滅樂,而無普渡眾生之心;上士道則發普渡眾生之菩提心,為利有情而願成佛。強調僧人應嚴守戒律、顯密並重、先顯後密。噶當派內部又分有教典派、教授派、教誡派等三個小派別。噶當派教法在西藏地區流傳甚廣,其他教派普遍受其影響。

噶當派

噶舉派 “噶舉”意為“教授傳承”,該派創始於瑪爾巴卻吉洛卓(1012~1097)及其弟子米拉日巴(1040~1123)。下分若干支系。其教義為“大手印法”。認為世間萬物皆空,連心也是空的。此派修煉方法,先使心專注於一境,不趨散亂,不起分別,達到禪定境界。然後去觀察自己那顆安住於一境的心在哪裡。當哪裡也找不到時,就悟到此心本非實有而是空無,從而修得“空性”而成佛。

噶舉派

薩迦派 “薩迦”意為“白土”,因創始人在白色土地上建立寺廟,故名。始創於貢喬傑保(1034~1102),昌盛於貢呷寧保(1092~1158)。該派獨特之教義為“道果法”。以修“明空無執”或“生死涅無別”之見為主。認為世間一切皆是明淨空無,應捨棄一切牽掛與執著,斷除一切惡業,專心行善積德。破除一般人認為萬物實有的常見和認為連佛法、'"class=link>涅等一切皆無的斷見。如此,便可達到成佛的目的。

薩迦派

格魯派 依創始人所建寺廟立名。因該派僧人均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帽派”。創始人是宗喀巴。該派主張“緣起性空”之說,認為世間萬物皆處於因果聯繫中,依一定條件生起變化,除去這些條件,則為空無,也就是說不存在客觀獨立的實體,所以說是“自性空”,即“緣起有”,“畢竟空”。此外,該派還強調嚴守戒律、顯密兼學、先顯後密、立三士道等,與噶當派一脈相通。

格魯派

理論及主張

藏傳佛教各派教義雖略有差異,但整個哲學思想體系都是以龍樹的中觀派即大乘空宗為理論基礎。該宗認為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獲得的認識都是錯誤無益的,只有按照佛理去直覺“現觀”,才能證得諸法實相。依俗諦看,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有;依真諦說,則一切法皆無自性,都“畢竟空”。所以龍樹在他著的《中論?觀四諦品》中的“三是偈”說:“眾生因緣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認為世間一切都由各種條件因素和合生成,而非獨立存在的實體。人們所見到的一切,不過是人們施設的名言概念而已。其自性則為空無。這種觀點,只承認事物的“緣起有”即假有的一面,但在終極的意義上,則說“自性空”,以否定客觀事物的真實性。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現觀”是一種神秘主義的認識論。
藏傳佛教也如同其他所有佛教派別一樣,主張“四諦”之說,宣揚了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1]

相關書籍

《藏傳佛教中觀哲學》(宗教學譯叢)
藏傳佛教哲學
基本信息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96年9月1日)
叢書名:藏傳佛教文化現象叢書
平裝:319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ISBN:7225011499 內容簡介 本書以翔實的藏文原始資料,以作者對藏傳佛教思想的親身體驗,以宗教學、文化學、哲學的廣闊視野,在學術界第一次廣泛而深入地闡釋、譯述了藏傳佛教諸宗派的教義思想的基本內容、不同特點、體系建構、理論來源、思潮轉向等。本書的特點是用西方現代哲學的存在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範疇注釋了藏傳佛教史上的“他空唯識中觀見”與“自空中觀見”兩大思潮的基本內涵,指出“他空見”蘊涵著存在主義的哲學意味並體現著“無”的境界取向,“自空見”包含著理性主義的思想底蘊,它表現著“有”的境界取向,並用“有”“無”之互動乃至融合的哲學命題來概括藏傳佛教思想發展的歷史軌跡,總結了藏傳佛教哲學的最高境界。

現狀

2010年6月10日,由甘肅省藏人文化發展促進會主辦的“藏傳佛教哲學及文化藝術視頻專題項目”在藏人文化網正式開通實施。該專題下主要分有四個欄目,分別是“心靈哲學”、“藏語學習”、“名人訪談”和“綜合娛樂”。其中的“心靈哲學”主要以藏傳佛教哲學及淨心之法為主,包括有五部大論以及菩提道次等系列講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