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經濟(循環經濟)

藍色經濟(循環經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藍色經濟,狹義上也稱海洋經濟,廣義上講也是循環經濟。從狹義的概念講,現代藍色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藍色經濟範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色經濟
  • 外文名:Blue Economy
  • 別稱:海洋經濟,循環經濟
  • 套用學科:經濟
  • 適用領域範圍:經濟的種類
  • 適用領域範圍:經濟,經濟模式,環保
簡介,發展特點,發現新資源,產出快速增長,產業結構變化,新興海洋產業,新經濟成長點,處於成長階段,發展概況,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漁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遊業,藍色經濟區,概念,特徵,意義,發展願景,國際競爭領域,最後資源空間,高新技術前沿,世界發展前景,趨海移動加速,

簡介

藍色經濟,從生態設計的角度出發,在生態系統中尋找改變高度浪費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的靈感,像大自然一樣將養分和能源串聯利用以達到可持續性,它擯棄了對廢物的傳統認識,拖出一種模擬自然的經濟發展模式,提高了人類對需求所做出的反應。與傳統經濟模式和綠色經濟相比,藍色經濟具有四個顯著特點:創造就業機會、創造經濟價值、仿效生態系統和零排放。藍色經濟與環境產業未來的趨勢有著非常高的契合度。
藍色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也包括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藍色經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活動範圍多方向擴展,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成長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趨勢和特點是帶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藍色經濟發展步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眾多沿海國家和地區,藍色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藍色經濟藍色經濟

發展特點

發現新資源

近10年來,海洋科技突飛猛進,新的可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海洋已成為巨量財富源泉,為解決困擾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兩大問題展現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儲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藥物資源家族龐大。三是提取和開發利用深海基因資源前景廣闊。據估計,深海基因資源的市場潛力可達30億美元/年。四是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前景樂觀。隨著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場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擴大。總之,20世紀最後10年,多學科聯動的海洋科學發展,使新的海洋資源不斷被發現,由此,引發了世界範圍的以全面開發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為基本特徵的“海洋世紀”的到來。

產出快速增長

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藍色經濟一直保持在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水平。“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年均15.7%。其中海洋漁業經濟總量仍高居首位,占總產值的51%,年均增長18%;海洋油氣業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達到32.3%,產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貨物運輸量持續穩定增加,占藍色經濟總產值比重位居第二,為18%。另外,海洋旅遊業因統計口徑問題,僅是國際旅遊收入項,已經超過600多億元,占藍色經濟總產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統計在內的國內濱海旅遊收入至少還有約1000億元。因此,濱海旅遊業實際上已經位居第二,並正在展現其強勁的發展後勁。預計,濱海旅遊業將迅速成長為我國藍色經濟的支柱產業之首。

產業結構變化

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經過有意識的計畫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呈不斷最佳化趨勢。從“八五”末期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48∶14∶38到“九五”末的50∶17∶33。最明顯的變化是,第二產業得到發展,第三產業升中有降,但整體經濟實力未減。海洋勞動就業隊伍擴大。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海洋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
“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全職勞動就業增加了近40萬人。在海洋三次產業中的分布也與產業結構相一致,海洋第一產業吸納了將近 70%的就業人口,以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海洋第二產業,勞動就業率較低,但勞動生產率最高。儘管海洋直接勞動就業統計數字只有400多萬人,但海洋產業還提供了約1000萬人的季節性或非全職工作機會。而且,目前我國的統計口徑只統計直接的行業勞動就業,而國際組織和美國、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評價海洋就業貢獻的統計範圍非常寬泛,美國把臨海、與海洋開發利用相關聯的生存人口都計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機會之中,這樣,海洋對其國家的勞動就業就顯得極為重要。

新興海洋產業

20世紀60年代以來,與海洋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同步發展起來的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術產業,海洋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帶動了海洋產業群的擴展壯大。1996年海洋高技術作為第八個領域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開發計畫(863計畫)。到1998年,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實現500多億元。我國的海洋高技術主要包括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及其產業、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水養殖業、海洋監測技術及海洋儀器製造業、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信息技術等。

新經濟成長點

90年代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洋開發已然成為沿海地區新的經濟成長點和跨世紀的地區發展戰略,藍色經濟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從2000年情況看,海洋產業增加值3000多億元,占沿海省區市GDP總量5.5萬億元的6.88%。藍色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列依次為廣東、山東、福建、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海南、廣西、河北。最高的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超過750億元。

處於成長階段

在世界範圍內,我國算得上是海洋大國,但還遠不是藍色經濟強國。我國海岸線總長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積與陸域面積之比小於0.3,低於世界沿海國家的平均水平0.96;海岸係數(單位陸地面積平均擁有的海岸線)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國海洋資源絕對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線長度、大陸架面積、200海里水域面積、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資源絕對量在世界範圍內排位較前,是優勢資源,但是,海洋資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正處於成長期,產業結構正從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與傳統海洋產業改造相結合的狀態發展。

發展概況

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408億元,藍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286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4%,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海洋交通運輸業

我國沿海港口吞吐量已連續3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國港口國際標準貨櫃吞吐量為6989萬標箱,是1994年的17.4倍,繼續保持貨櫃吞吐量第一大國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萬人次,是1994年的1.4倍。

海洋船舶工業

我國造船量已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訂單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0%,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綜合噸,是1996年的7.2倍;造船總產值1145億元,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達到1171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已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9%。

海洋漁業

1992年以來,我國海洋漁獲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當年海洋漁獲量934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242萬噸;2005年海洋漁獲量已達2838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1385萬噸,海洋漁獲量提高了3倍,海水養殖產量提高了5.7倍;海水養殖產量占全國海洋漁獲量的比重已從26%上升到49%。2005年海洋漁業總產值達3258億元,是1992年海洋漁業總產值的7倍。

海鹽業

2005年我國海鹽產量為2829萬噸,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海鹽和海洋化工業總產值433億元,是1994年的9.5倍。

海洋油氣業

2005年海洋原油產量3175萬噸,是1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氣產量62.7億,是1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氣業總產值866.9億元,是1994年的12倍。

濱海旅遊業

2005年濱海旅遊收入3942億元,其中國際旅遊收入1147億元,而1994年國際旅遊收入只有321億元。

藍色經濟區

概念

藍色經濟區是一個基於經濟、科技、社會和開放的陸海一體區域及系統創新體系,它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新興產業形成有著廣泛的影響。
藍色經濟區集陸海於一體,並與國內外創新資源、信息網路對接,縮短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空間距離,造就了新型的經濟形態和集群帶發展空間。同時,通過產業帶、創新域和生態鏈的整合互動,將區域內各個城市或經濟實體有機地連線起來,形成藍色經濟區及其產業布局,展現了一種區域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
藍色經濟區,不僅是一個涉海經濟的空間概念,還是一個系統創新、可持續發展和陸海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它通過制定陸海一體產業發展規劃,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實現海洋產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使沿海和腹地經濟優勢互補,互為依託,實現共同發展。

特徵

作為一種獨特的區域空間和創新域,藍色經濟區具有集聚性、關聯性、獨立性和輻射性四大基本特徵。而傳統的陸海經濟區域規劃與發展戰略忽略了其內在的基本特徵,就使得其在發展規劃和產業空間設計方面被人為地分割了。

意義

藍色經濟區實際上就是一個以系統創新為支撐,產業經濟發展為基礎,將更多的海洋資源,通過陸上科技資源、創新平台、工業製造、物流運輸、投資體系等鼎立支持和有效開發利用,努力實現陸海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和空間規模的最大化的泛海經濟區。

發展願景

國際競爭領域

2001年,聯合國正式檔案中首次提出了“21世紀是海洋世紀”。今後10年甚至50年內,國際海洋形勢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已開發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將加速,藍色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最後資源空間

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國際海洋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後的開闢疆域”,未來50年要從外層空間轉向海洋;加拿大提出:發展海洋產業,提高貢獻,擴大就業,占領國際市場;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開發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英國把發展海洋科學作為迎接跨世紀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亞在今後10年~15年要強化海洋基礎知識普及,加強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開發。國際海洋競爭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發現、開發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開發新的海洋礦產資源;獲取更多、更廣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藥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線與運輸方式。

高新技術前沿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日、英、法、德等國家分別制定了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提出優先發展海洋高技術的戰略決策,希望在21世紀世界海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同時也期望在海洋領域找到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目前,國際上海洋高技術發展有以下五個重點領域: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態系統模擬技術,海洋油氣資源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海洋環境觀測和監測技術,海底勘測和深潛技術。總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高技術開發已上升到各國最高層次的決策範疇,並進行了戰略性規劃安排。

世界發展前景

目前,全球現代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萬億美元,占世界GDP總值23萬億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已經形成,發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業。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儲量為200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80萬億立方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海上石油勘探與開發,投入開發的經費每年達850億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產量約13億噸,占世界油氣總產量40%,產值約3000億美元。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產量將超過陸地油氣產量。二是濱海旅遊業。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濱海旅遊業收入占全球旅遊業總收入的1/2,約為2500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遊目的地中有37個是沿海國家或地區;沿海37個國家的旅遊總收入達3572.8億美元,占全球旅遊總收入的81%。三是現代海洋漁業。傳統的海洋捕撈業已發展為捕—養—加並舉的工業化漁業生產。近10年來,全世界海洋漁獲量每年達8500多萬噸,產值約2000億美元。四是海洋交通運輸業。全世界較大海港2000多個,國際貨運的90%以上通過海上運輸完成,1998年世界貨櫃港口吞吐量約為1.5億標準箱,海運收入1500億美元。總之,世界範圍內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資源消耗型到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世界海洋產業結構不久將可能出現三、二、一的排列順序。從我國海洋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可能要略滯後於世界海洋產業結構的轉變,首先可能過渡到二、三、一結構。

趨海移動加速

目前,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區,有預測認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的城市密集區。這一地帶占14.2%的國土面積,卻分布有44.74%的城市數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東部沿海地帶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別占全國的59.81%和47.44%。研究預測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紀中葉,60%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隨著小城鎮建設的興起,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保持年均0.63個百分點的增幅,2002年全國城市人口比例將達到34%,而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現狀水平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7%。預計未來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還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未來50年,世界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我國已經具備了大力發展藍色經濟的條件和基礎。正在編制中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將對我國“十五”及以後10年的藍色經濟發展提出規劃安排。提高認識,認準方向,紮實推進,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成世界級藍色經濟大國甚至強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